“犹记醉客吹箫”出自元代张可久的《百字令 湖上,和李溉之》,诗句共6个字,诗句拼音为:yóu jì zuì kè chuī xiāo,诗句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犹记醉客吹箫”全诗:六桥如画,看地雄两浙,人骄三楚。
谁隔荷花,听水调、兰棹采莲船去。
鹤舞盘云,虹消歇雨,一缕南山雾。
冷香凝绿,嫩凉生满庭宇。
犹记醉客吹箫,自苏郎去后,别情无数。
明月天坛尘世远,青鸟替人传语。
玉解连环,书裁折叠,没放相思处。
裴公亭上,诗来还是怀古。
《百字令 湖上,和李溉之》是元代张可久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湖上,和李溉之
六桥如画,看地雄两浙,人骄三楚。
六座桥梁宛如画卷,俯瞰这广袤的两浙之地,人们自豪地说起三楚之地。
谁隔荷花,听水调、兰棹采莲船去。
不知是谁遮挡在荷花之间,倾听着水的声音,乘着兰花做的船去采莲。
鹤舞盘云,虹消歇雨,一缕南山雾。
白鹤在云中翩翩起舞,彩虹随着雨过后消散,南山上飘来一缕雾气。
冷香凝绿,嫩凉生满庭宇。
清冷的花香凝结着绿意,清新的凉气充满了庭院。
犹记醉客吹箫,自苏郎去后,别情无数。
依然记得那个醉酒的客人吹着箫,自从苏郎离去后,别离的情感无数。
明月天坛尘世远,青鸟替人传语。
明亮的月亮使人远离尘世的烦扰,青鸟代替人传递信息。
玉解连环,书裁折叠,没放相思处。
玉雕的解环连在一起,书写的纸张折叠起来,都没有放下思念的地方。
裴公亭上,诗来还是怀古。
站在裴公亭上,写下的诗词仍然怀念着古人的情怀。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湖畔的美景,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湖光山色的热爱和怀旧之情。诗中以六桥、荷花、盘云、雨露等景物作为描绘的元素,以及醉客吹箫、明月、玉解连环等意象,形成了丰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诗中的六桥如画,展示了湖畔秀美的景色,将地处两浙的优美景观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们以此为荣,展示了地方自豪感。荷花、水声和兰花船则构成了湖上的一幅美丽画卷,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受。鹤舞、虹和南山雾则进一步增添了神秘和浪漫的氛围。
诗词中还表达了诗人对别离和怀旧的情感。提到了离别之后的思念和别情无数,展示了人们对于离别的感伤和留恋。明月和青鸟则寄托了人们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和祝福之情。玉解连环、书裁折叠等意象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念和不舍之情。最后的裴公亭则将诗人的情感《百字令 湖上,和李溉之》是元代张可久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湖上,和李溉之
六桥如画,看地雄两浙,人骄三楚。
六座桥梁如同画一样美丽,俯瞰这辽阔的两浙之地,人们引以为傲,自豪于三楚之地。
谁隔荷花,听水调、兰棹采莲船去。
有谁在荷花间穿行,倾听水的声音,乘坐兰花编织的船去采莲。
鹤舞盘云,虹消歇雨,一缕南山雾。
白鹤在云中翩翩起舞,彩虹随雨后消散,南山上飘来一缕薄雾。
冷香凝绿,嫩凉生满庭宇。
清冷的花香凝固在绿意中,嫩凉的气息弥漫满庭院。
犹记醉客吹箫,自苏郎去后,别情无数。
依然记得那个醉酒的客人吹奏箫,自从苏郎离去后,别离的情感无尽无数。
明月天坛尘世远,青鸟替人传语。
明亮的月亮使人远离尘世的纷扰,青鸟代替人传递信息。
玉解连环,书裁折叠,没放相思处。
玉雕制的解环连在一起,书写的纸张折叠起来,都无法放下思念之情。
裴公亭上,诗来还是怀古。
这首诗词以湖上的景色为背景,与李溉共同创作。它描绘了湖光山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意象的运用,构建了一个美好而富有情感的意境。
诗词开篇以六桥如画的景象展示了湖畔的壮丽景色,同时展示了两浙地区的壮丽风光,人们引以为傲,自豪于三楚之地。接着,诗人以采莲船、荷花、水声等元素描绘了湖上的生活场景,给人以清新、宁静之感。
诗中还出现了鹤舞、虹、南山雾等景物,它们增添了一种神秘、浪漫的气氛。冷香凝绿、嫩凉生满庭宇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清新、凉爽气息的感受,给人以舒适、宜人的感觉。
诗词中抒发了对别离和怀旧的情感。诗人提到了醉客吹箫和苏郎的离去,表达了对别离情感的思念和无数的离情。明月和青鸟则寄托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和祝福之情。玉解连环、书裁折叠等意象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
bǎi zì lìng hú shàng, hé lǐ gài zhī
百字令 湖上,和李溉之
liù qiáo rú huà, kàn dì xióng liǎng zhè, rén jiāo sān chǔ.
六桥如画,看地雄两浙,人骄三楚。
shuí gé hé huā, tīng shuǐ diào lán zhào cǎi lián chuán qù.
谁隔荷花,听水调、兰棹采莲船去。
hè wǔ pán yún, hóng xiāo xiē yǔ, yī lǚ nán shān wù.
鹤舞盘云,虹消歇雨,一缕南山雾。
lěng xiāng níng lǜ, nèn liáng shēng mǎn tíng yǔ.
冷香凝绿,嫩凉生满庭宇。
yóu jì zuì kè chuī xiāo, zì sū láng qù hòu, bié qíng wú shù.
犹记醉客吹箫,自苏郎去后,别情无数。
míng yuè tiān tán chén shì yuǎn, qīng niǎo tì rén chuán yǔ.
明月天坛尘世远,青鸟替人传语。
yù jiě lián huán, shū cái zhé dié, méi fàng xiāng sī chù.
玉解连环,书裁折叠,没放相思处。
péi gōng tíng shàng, shī lái huán shì huái gǔ.
裴公亭上,诗来还是怀古。
拼音:yóu jì zuì kè chuī xiāo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二萧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张可久存世作品现存小令855首,套曲9首,数量为有元之冠,为元代传世散曲最多的作家,占现存全元散曲的五分之一,其个人作品占朝代作品总量的比例之高,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元代220多位作家中,有散曲集传世的只有张养浩、乔吉和张可久三人,但其他两人都是在临死前或死后才刊行于世。而张可久不仅在元代已有四本散曲集传世(钟嗣成《灵鬼簿》记载,“有《今乐府》盛行于世,又有《吴盐》、《苏堤渔唱》”,另有胡存善编《小山乐府》),在元曲选集《阳春白雪》和《乐府群英》中,张可久入选的作品也是最多的。这说明他的作品在元代已获得了广泛的欢迎,甚至连元武宗在皇宫赏月时也令宫女传唱他的散曲。
散曲集有《小山乐府》、《张小山小令》、《张小山北曲联乐府》等版本传世。
明朝朱权在其《太和正音谱》中称张可久为“词林之宗匠”,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明李开先则称“乐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社”。
最为多产的散曲大家
张毕生致力于词曲的创作,是元代最为多产的散曲大家,也是元曲的集大成者之一,其在世时便享有盛誉。其作品风格多样“或咏自然风光、或述颓放生活、或为酬作、或写闺情”,是元代散曲中“清丽派”的代表作家。其散曲,元世已有《今乐府》、《苏堤渔唱》、《吴盐》三种行于世(见曹本《录鬼簿》),且胡正臣子胡存善已编有《小山乐府》(同上)。今存散曲,据隋树森《全元散曲》所辑,共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数九套,其数量为元人之冠。小山亦能诗,见于《元诗选》癸集,然以散曲盛称于世。元·高栻《双调·殿前欢《题小山苏堤渔唱》称其“才华压尽香奁句,字字清殊”,“价等连城玉,名重《长门赋》”;大食惟寅《双调·燕引雏》《奉寄小山先辈》称其“声传南国,名播中州”。明·贾仲明补《录鬼簿》挽词,称“照耀乾坤《今乐府》,《苏堤渔唱》文相助,又《吴盐》余意续”,“荆山玉,合浦珠,压倒群儒”(天一阁本《录鬼簿》)。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瑶天笙鹤”,又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吃烟火食气,真可谓不羁之才;若被太华之仙风,招蓬莱之海月,诚词林之宗匠也,当以九方皋之眼相之”。明·李开先序乔吉、张可久二家小令,谓“乐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杜”,王骥德《曲律》则辩云:“李则(王)实甫,杜则(马)东篱,始当;乔、张,盖长吉、义山之流”。清·刘熙载《艺概》称乔、张“两家固同一骚雅,不落俳语,惟张尤翛然独远耳”。今人或有以为小山曲风雅丽,其曲作有“不脱词境”、“词曲间几乎一致”者,但亦肯定“小山一人造境,亦散曲中清华一派之所由立也”(任讷《曲谐》)。
部分作品如〔庆东原〕《和马致远先辈韵》等抒发穷通无定,世态炎凉的感慨;〔卖花声〕《怀古》等曲写百姓的痛苦和世道的险恶。这类作品充满愤世嫉俗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黑白颠倒、贤愚不分的现实。他的小山散曲的又一内容是向往归隐,描写归隐生活中的情景。“依松涧,结草庐,读书声翠微深处。”张可久结交的多为官员和文人,生活面比较狭窄,作品内容不够广阔,不少唱和之作,显得平庸。虽有愤懑和不满,但仍表现出一种“怨而不怒”的色彩。张可久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作家。他的散曲的艺术特点是: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运用诗、词作法,讲究蕴藉工丽,而且常常熔铸诗词名句,藉以入于典雅。其作品多为欣赏山光水色,抒写个人情怀和应酬怀古之作。作品表现了闲适散逸的情趣,同时吸收了诗词的声律,句法及辞藻到散曲中,形成一种清丽而不失自然的风格。明清以来颇为文人推重。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誉之为“词林之宗匠”。享誉当时,是一代曲风转捩的关键人物。元散曲前期创作崇尚自然真率,后期则追求清丽雅正。张可久的创作实践在曲风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其散曲在后期被视为典范。
地位
张可久早年与马致远、卢挚、贯云石有交往,曾互相作曲唱和。而他的散曲里涉及的是隐居和游荡的江湖生活,正如他自己所形象概括的“半纸虚名,万里修程”[上小楼《春思》]。
张可久长期为吏的身世,对他的创作很有影响。生活的坎坷使他抑郁悲伤,向往归隐。因此,描写归隐生活的景和情在作品中就显得多一些。“归隐”虽然是一个传统题材,而对张可久来说,有其特殊的、深切的思想内涵:他一生奔波于宦海,到70岁尚任小吏“昆山县幕僚”;80岁还任“监税松源”,有不得已的苦衷……他结交的多为官员和文人,因此生活面比较狭窄,作品内容不够广阔。他有不少唱和之作,不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显得平庸;同时他的社会地位和经历,又决定了他的生活态度比较顺从,虽有愤懑和不平,都表现一种“怨而不怒”的色彩。
张可久在散曲史上居有重要地位。元代前期,散曲家时尚自然真率,后期追求清丽雅正。张可久在这划时代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他力求脱离散曲原有的白描的特色而入于雅正,以丰富多彩而又清丽的风格,自成元代散曲鲜花中的奇葩。《录鬼簿》把张可久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一类。他专攻散曲,特别致力于小令,能得乐府遗妙。
张可久的散曲作品,当时即已集成。据隋树森《全元散曲》所辑,共存小令855首,套数9篇,占元散曲的五分之一。著有《吴盐》、《苏堤渔唱》、《小山北曲乐府》等散曲集,又有天一阁本《小山乐府》共六卷。
张可久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被誉为“词林之宗匠”。清代诗论家刘熙载推崇他为“曲家翘楚”。他的散曲主要的艺术特点是: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锻字炼句,对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诗词作法,籍以入于典雅。许光治说他“俪辞追乐府之工,散句撷唐宋之秀”(《江山风月情·自序》)。李开仙《小山小令序》评小山乐府,谓如瑶天笙鹤,有不食烟火气,可称之为“曲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