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竹外青山半出墙”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竹外青山半出墙”出自宋代李弥逊的《留题材曾丞道堂》,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zhú wài qīng shān bàn chū qiáng,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

“竹外青山半出墙”全诗

《留题材曾丞道堂》

竹外青山半出墙

阴阴翠竹销虚堂,竹外青山半出墙
七尺龙牙消白昼,便应题作小秋霜。


赏析


《留题材曾丞道堂》是宋代李弥逊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阴阴翠竹销虚堂,
竹外青山半出墙。
七尺龙牙消白昼,
便应题作小秋霜。

诗意:
这首诗以写景的方式描绘了一幅具有浓郁秋意的景象。首句描述了翠竹的茂盛,将绿色的竹子与虚堂相对照,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句描绘了青山的壮丽景色,青山只露出一半,似乎要从竹墙之外延伸出来。第三句通过描绘阳光被竹子遮挡,消失在竹林的阴影下,形象地表达了白天的时光短暂。最后一句以“小秋霜”的形象隐喻了秋天的临近,预示着季节的变迁。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景色,通过对竹子、青山和白昼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和季节的过渡。首句中的“阴阴翠竹”给人一种阴凉、清新的感觉,与虚堂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竹子的生机勃勃。第二句中的“竹外青山半出墙”使人感受到青山的壮丽和无限延伸的意象,同时也增强了整体画面的层次感。第三句通过描绘阳光被竹子遮挡,消失在竹林的阴影下,给人以时光短暂的感觉,暗示人生的短暂和易逝。最后一句以“小秋霜”暗示着秋天的临近,将季节的变迁与自然景色相结合,给人以深远的思考。

整首诗运用了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抓住了人们对季节变化和生命短暂的感慨。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唤起了读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对生命的思考。

“竹外青山半出墙”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liú tí cái céng chéng dào táng
留题材曾丞道堂

yīn yīn cuì zhú xiāo xū táng, zhú wài qīng shān bàn chū qiáng.
阴阴翠竹销虚堂,竹外青山半出墙。
qī chǐ lóng yá xiāo bái zhòu, biàn yīng tí zuò xiǎo qiū shuāng.
七尺龙牙消白昼,便应题作小秋霜。

“竹外青山半出墙”平仄韵脚


拼音:zhú wài qīng shān bàn chū qiáng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七阳

作者简介


李弥逊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作者介绍


李弥逊的著述名录

  李弥逊和李纲是好朋友,政治主张相同,诗歌酬答也很多。钱钟书认为他的诗不受苏轼和黄庭坚的影响,命意造句都新鲜轻巧,在当时可算独来独往。著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的生平

  李弥逊,约生于宋神宗元丰中,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年约七十二岁左右。徽宗大观三年(1109)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1114)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1125),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1126),召为卫尉少卿,出知瑞州。高宗建炎元年(1127),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1132),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