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低莎浅雨濛濛”出自唐代齐己的《夏日城中作二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zhú dī shā qiǎn yǔ méng méng,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竹低莎浅雨濛濛”全诗:三面僧邻一面墙,更无风路可吹凉。
他年舍此归何处,青壁红霞裹石房。
竹低莎浅雨濛濛,水槛幽窗暑月中。
有境牵怀人不会,东林门外翠横空。
诗词《夏日城中作二首》的中文译文如下:
夏日城中作二首
三面僧邻一面墙,
更无风路可吹凉。
他年舍此归何处,
青壁红霞裹石房。
竹低莎浅雨濛濛,
水槛幽窗暑月中。
有境牵怀人不会,
东林门外翠横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夏日城市中的景象,描绘了作者在城市中感到渺小和孤独的心情。
首先,诗人描述了自己周围的环境。他的住所被三面僧人包围,只有一面的墙直接面对城市。墙外没有风从中吹拂,无法带来丝毫凉爽。这种环境反映了城市的炎热和拥挤,没有一丝凉爽和宁静的空间。
接下来,诗人思考将来。他想知道他将来会去哪里居住,离开这个充满热情喧嚣的城市。他幻想用青色的壁纸和红色的霞光装饰自己的新家,以逃避城市的喧嚣和压力。
第二首诗描绘了更多细节。竹子低矮,莎草浅浅,细雨纷纷扬扬,让人的心情也变得低落。水槛旁边的幽窗,暑月照耀下,整个世界似乎都被炎热笼罩。诗人感慨地提到,这种环境让他有种挂怀和思念,并表示普通人们无法理解他内心的感受。
最后两句诗描述了东林寺外的景色,翠绿的竹林映衬在空旷的天空中。这里的景象与城市中的喧嚣截然不同,宁静而美丽,使人感到心旷神怡。
整首诗通过描绘环境和诗人内心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之地的向往。它也展示了唐代文人士人们常常在城市中感到的孤独和无法融入的感觉。
xià rì chéng zhōng zuò èr shǒu
夏日城中作二首
sān miàn sēng lín yī miàn qiáng, gèng wú fēng lù kě chuī liáng.
三面僧邻一面墙,更无风路可吹凉。
tā nián shě cǐ guī hé chǔ, qīng bì hóng xiá guǒ shí fáng.
他年舍此归何处,青壁红霞裹石房。
zhú dī shā qiǎn yǔ méng méng, shuǐ kǎn yōu chuāng shǔ yuè zhōng.
竹低莎浅雨濛濛,水槛幽窗暑月中。
yǒu jìng qiān huái rén bú huì, dōng lín mén wài cuì héng kōng.
有境牵怀人不会,东林门外翠横空。
拼音:zhú dī shā qiǎn yǔ méng méng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齐己(约860~约937)唐诗僧,本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宁乡)人。齐己的一生经历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
864年,齐己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大沩山同庆寺的一个佃户家庭,家境贫寒。6岁多就和其他佃户家庭的孩子一起为寺庙放牛,一边放牛时一边学习、作诗,常常用竹枝在牛背上写诗,而且诗句语出天然,同庆寺的和尚们为寺庙声誉,便劝说齐己出家为僧,拜荆南宗教领袖仰山大师慧寂为师傅。
齐己出家后,更加热爱写诗。成年后,齐己出外游学,云游期间曾自号“衡岳沙弥”。登岳阳,望洞庭,又过长安,遍览终南山、华山等风景名胜,还到过江西等地。这段游学生活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且他的不少名作佳作是在外游历时写的。
齐己云游天下的时候,曾拿他的诗作《早梅》向诗人郑谷请教。诗句是:“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郑谷阅读后,笑着说:“数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齐己听后,对郑谷肃然起敬,顶地膜拜。此后,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齐己游历天下回到长沙时,他的名声已经显赫天下,湖南节帅幕府中的诗人徐东野曾评价他说:“我辈所作,皆拘于一途,非所谓通方之士。若齐己,才高思远,无所不通,殆难及矣”。
921年,齐己在去四川途中路过荆州,被荆州节帅高季兴挽留,安置在龙兴寺,并任命为僧正。齐己在荆州,虽然月俸丰厚,但是他并不喜好钱财,于是写作了《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表明他的高洁志向。齐己在荆州期间写了许多诗,76岁的齐己圆寂于江陵。死后以《白莲集》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