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庭散逐金风起”出自唐代齐己的《萤》,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kōng tíng sàn zhú jīn fēng qǐ,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
“空庭散逐金风起”全诗:透窗穿竹住还移,万类俱闲始见伊。
难把寸光藏暗室,自持孤影助明时。
空庭散逐金风起,乱叶争投玉露垂。
后代儒生懒收拾,夜深飞过读书帷。
《萤》
透窗穿竹住还移,
万类俱闲始见伊。
难把寸光藏暗室,
自持孤影助明时。
空庭散逐金风起,
乱叶争投玉露垂。
后代儒生懒收拾,
夜深飞过读书帷。
中文译文:
萤火虫,透过窗户,穿过竹林,居无定处又移动,
只有当各类昆虫都没有行动时,才能看见它。
很难将寸寸微弱的光藏起来在黑暗中,
独自成为了一道孤影,助纳清晰的时刻。
在空旷的庭院里,它们随着金色的风起而散开,
乱叶纷纷扔向地面上的玉露。
后来的儒生们懒于整理,
只在深夜时,飞过读书帷幕。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萤火虫的形象,并通过这个形象寄托出一种优雅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诗人通过描写萤火虫的行动和环境,表达了对断绝世俗纷扰、追求宁静和自由的向往。
诗中用“窗户”,“竹林”等具体形象来描绘萤火虫的活动场景,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细腻观察力和对细小事物的关注。诗人通过描写“万类俱闲”来形容寂静的环境,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始见伊”即指萤火虫才能被人们发现。
诗中通过使用“寸光藏暗室”,“孤影”等词语,表达了萤火虫微弱的光芒和与众不同的存在方式。然而,这种微弱的光芒却能够在黑暗中辅助视觉清晰。这种自持力量的存在方式可以被视为一种寂静、内敛的美德。
诗的后半部分描写了萤火虫在空旷的庭院中的行为。它们随着金色的风起,散发出淡淡的光芒,与乱叶一起被吹向地面上的玉露。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美的同时也让人思考时间的流逝和一切的无常。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后代儒生的失望和鄙视,认为他们懒于整理,只在深夜时才有一些闪烁的精神。这是对当时士人虚浮现象的批判,同时也在强调诗人对纯粹和深度思考的追求。
yíng
萤
tòu chuāng chuān zhú zhù hái yí, wàn lèi jù xián shǐ jiàn yī.
透窗穿竹住还移,万类俱闲始见伊。
nán bǎ cùn guāng cáng àn shì,
难把寸光藏暗室,
zì chí gū yǐng zhù míng shí.
自持孤影助明时。
kōng tíng sàn zhú jīn fēng qǐ, luàn yè zhēng tóu yù lù chuí.
空庭散逐金风起,乱叶争投玉露垂。
hòu dài rú shēng lǎn shōu shí, yè shēn fēi guò dú shū wéi.
后代儒生懒收拾,夜深飞过读书帷。
拼音:kōng tíng sàn zhú jīn fēng qǐ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四纸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齐己(约860~约937)唐诗僧,本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宁乡)人。齐己的一生经历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
864年,齐己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大沩山同庆寺的一个佃户家庭,家境贫寒。6岁多就和其他佃户家庭的孩子一起为寺庙放牛,一边放牛时一边学习、作诗,常常用竹枝在牛背上写诗,而且诗句语出天然,同庆寺的和尚们为寺庙声誉,便劝说齐己出家为僧,拜荆南宗教领袖仰山大师慧寂为师傅。
齐己出家后,更加热爱写诗。成年后,齐己出外游学,云游期间曾自号“衡岳沙弥”。登岳阳,望洞庭,又过长安,遍览终南山、华山等风景名胜,还到过江西等地。这段游学生活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且他的不少名作佳作是在外游历时写的。
齐己云游天下的时候,曾拿他的诗作《早梅》向诗人郑谷请教。诗句是:“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郑谷阅读后,笑着说:“数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齐己听后,对郑谷肃然起敬,顶地膜拜。此后,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齐己游历天下回到长沙时,他的名声已经显赫天下,湖南节帅幕府中的诗人徐东野曾评价他说:“我辈所作,皆拘于一途,非所谓通方之士。若齐己,才高思远,无所不通,殆难及矣”。
921年,齐己在去四川途中路过荆州,被荆州节帅高季兴挽留,安置在龙兴寺,并任命为僧正。齐己在荆州,虽然月俸丰厚,但是他并不喜好钱财,于是写作了《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表明他的高洁志向。齐己在荆州期间写了许多诗,76岁的齐己圆寂于江陵。死后以《白莲集》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