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离骚”出自宋代葛长庚的《沁园春》,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yī piàn lí sāo,诗句平仄:平仄平平。
“一片离骚”全诗:暂聚如萍,忽散似云,无可奈何。
向天涯海角,两行别泪,风前月下,一片离骚。
啼罢栖乌,望穷芳草,此恨与之谁较多。
昏黄后,对青灯感慨,白酒悲歌。
梦中作梦知么。
忆往事落花流水呵。
更凭高□远,沈腰不瘦,怅今怀昔,潘鬓须皤。
去燕来鸿,寻梅问柳,寸念从他寒暑熬。
消魂处,但烟光缥渺,山色周遭。
《沁园春》是宋代葛长庚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沁园春
暂聚如萍,忽散似云,无可奈何。
向天涯海角,两行别泪,风前月下,一片离骚。
啼罢栖乌,望穷芳草,此恨与之谁较多。
昏黄后,对青灯感慨,白酒悲歌。
梦中作梦知么。忆往事落花流水呵。
更凭高□远,沈腰不瘦,怅今怀昔,潘鬓须皤。
去燕来鸿,寻梅问柳,寸念从他寒暑熬。
消魂处,但烟光缥渺,山色周遭。
译文:
春天的园子里,
暂时聚集像浮萍,忽然散开像云,无可奈何。
向着天涯海角,两行泪水分别,风前月下,一片离愁。
乌鸦啼叫停止,眺望尽是凋零的芳草,这份悲哀与谁比较多。
黄昏之后,对着青灯感慨,白酒悲歌。
梦中还在做梦吗?回忆往事如同落花流水啊。
更仰仗高山远处,身材并不瘦弱,怅然今日怀念昔日,发鬓已然斑白。
离开的燕子,归来的鸿雁,寻找梅花询问柳枝,心思随着寒暑煎熬。
心魂消散之处,只有烟光飘渺,周围尽是山色。
诗意和赏析:
《沁园春》描绘了作者对离别的痛苦和对往事的怀念之情。诗中以悲凉的意境表达了人生无常、离别的无奈以及岁月流转的无情。
诗的开篇,以浮萍和云来比喻人们的相聚与离散,表达了世事无常的感慨。在离别的时刻,作者以风前月下、一片离骚的描写,表达了内心的离愁别绪。
接着,诗中出现了乌鸦啼叫、凋零的芳草等形象,强化了离别和凄凉的氛围。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如同落花流水,无法挽回,令人感到无限的惋惜和无奈。
诗的后半部分,以高山远处、身材不瘦等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的怀念之情。离开的燕子、归来的鸿雁,寻找梅花、询问柳枝,都象征着作者对过去时光的追求和思念。
最后,诗以消散的心魂、烟光飘渺和周围的山色作为结尾,呈现出一种深沉的离愁别绪和对世事变幻的感慨。
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情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离别和光阴流转的痛楚和思考。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意象,将人情世态与自然景物相融合,表现出浓郁的离愁别绪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诗意境凄凉而深沉,给人以思索和共鸣的余韵。
qìn yuán chūn
沁园春
zàn jù rú píng, hū sàn shì yún, wú kě nài hé.
暂聚如萍,忽散似云,无可奈何。
xiàng tiān yá hǎi jiǎo, liǎng xíng bié lèi, fēng qián yuè xià, yī piàn lí sāo.
向天涯海角,两行别泪,风前月下,一片离骚。
tí bà qī wū, wàng qióng fāng cǎo, cǐ hèn yǔ zhī shuí jiào duō.
啼罢栖乌,望穷芳草,此恨与之谁较多。
hūn huáng hòu, duì qīng dēng gǎn kǎi, bái jiǔ bēi gē.
昏黄后,对青灯感慨,白酒悲歌。
mèng zhōng zuò mèng zhī me.
梦中作梦知么。
yì wǎng shì luò huā liú shuǐ ā.
忆往事落花流水呵。
gèng píng gāo yuǎn, shěn yāo bù shòu, chàng jīn huái xī, pān bìn xū pó.
更凭高□远,沈腰不瘦,怅今怀昔,潘鬓须皤。
qù yàn lái hóng, xún méi wèn liǔ, cùn niàn cóng tā hán shǔ áo.
去燕来鸿,寻梅问柳,寸念从他寒暑熬。
xiāo hún chù, dàn yān guāng piǎo miǎo, shān sè zhōu zāo.
消魂处,但烟光缥渺,山色周遭。
拼音:yī piàn lí sāo
平仄: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四豪
白玉蟾(公元1194 - ?;现学界对其卒年尚有多种说法;)本姓葛,名长庚。为白氏继子,故又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人,一说福建闽清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曾举童子科。及长,因“任侠杀人,亡命至武夷”。
十二岁举童子科,谙九经,能诗赋,且长于书画。遂笃志玄学,别家遍访名师,苦志修炼,参游各地,於惠州得遇泥丸真人,扔归罗浮,授以金丹火候之法,后居广东省海丰县莲花山得道,称为琼绾紫清真人。
后出家为道士,师事陈楠九年,陈楠逝后,游历天下,后隐居著述,致力于传播丹道。
白玉蟾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南五祖”之五。“南宗”自他之后,始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
公元1206年春,十二岁的白玉蟾赴广州贡院参加童子科,考官韩世忠出题“织机”,白玉蟾现场作诗:“山河大地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
白玉蟾师事陈楠,相从流浪各地,尽得其道法。嘉定五年在罗浮山得陈楠临终付嘱。白玉蟾游历于罗浮、武夷、龙虎诸山。时而蓬头赤足,时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颠”。
白玉蟾于嘉定中(公元1134-1229),曾诏征赴阕,对御称旨,命建太乙宫。嘉定十年收彭耜、留元长为弟子。十一年宁宗降御香,玉蟾“为国升座”,主国醮于洪州玉隆宫,后又于九宫山瑞庆宫主国醮。十五年赴临安,伏阙上书,言天下事,“沮不得上达,因醉执逮京尹,一宿乃释”,然臣僚上言其以左道惑众。一日不知所在。
白玉蟾“身通三教,学贯九流”。融摄佛家与理学思想,纳《易》学以阐丹法,自称“圣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其内丹学说的基本理论为宇宙生成论和精、气、神的修为。掺揉易学禅学的“知止”说,认为“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岂知此精此神气,根于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尝相返离,结成一块大无边。”
白玉蟾师承陈楠的内丹及雷法,又兼通大洞法箓,斋醮科仪,尤以神霄雷法著称。在雷法及符咒应用上,认为灵验与否,主要以行法者的内炼功夫高下而定。他主张以内炼为基础,雷法与内丹术相结合。而内炼功夫,全赖心之作用。他称“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守一则心专,心专则法验,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且认为符咒召役的神灵实际上是行法者的精气所化。
白玉蟾对内丹的理解是“身有一宝,隐在丹田,轻如密雾,淡似飞烟”(见《道藏辑要》之《冬至小参文》),他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后命,融道教修命之术与佛教养神之方于丹道一炉之中。
白玉蟾的内丹学说理论,奉南宗传统,主张独身清修,他身体力行、终身无娶。其内丹学说之风格与张伯端、石泰有所不同。张伯端以顿悟圆通释内丹还虚,白玉蟾则谓“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纯以禅理入道。又寓内丹于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对五代以后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
白玉蟾还是金丹派南宗正式创立者,他先后了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等为徒。打破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单传的历史。复归武夷止止庵即传道授法。同时取汉天师“二十四治”法,按“师家曰治,民家曰靖”的传统,立“靖”为建宗传法之所。这也标志着南宗至此形成道教社团。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四言诗帖》是白玉蟾的草书,墨迹,纸本,纵二四·五厘米,横五二·五厘米,全诗凡十一行,共五十字,款署“玉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