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园林萧洒闻来久”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园林萧洒闻来久”出自唐代孟宾于的《题颜氏亭宇》,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uán lín xiāo sǎ wén lái jiǔ,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园林萧洒闻来久”全诗

《题颜氏亭宇》

园林萧洒闻来久

园林萧洒闻来久,欲访因循二十秋。
今日开襟吟不尽,碧山重叠水长流。


赏析


中文译文:
《题颜氏亭宇》
园林寂静已久闻,欲拜访因循二十年。如今敞开胸怀吟,碧山层层水长流。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久闻而未拜访的园林,作者孟宾于表示自己欲来此处已有20年之久,如今他打开心扉吟诗,眼前的美景仿佛是碧绿的山峦和水流不息。

赏析:
这首诗意境深远,通过描述久闻而未见的园林景观,传递了作者内心对美景的向往之情。诗中的“园林寂静已久闻”形容作者对这个园林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向往和耳闻,同时也表达了这个园林长久以来的宁静与美好。作者“欲拜访因循二十年”,表达了他迟迟未能实现拜访的心情,这种因循的思绪在二十年后终于得以发泄,于是“如今敞开胸怀吟”,他打开心扉,发泄出内心深处的情感,沉浸在碧绿山峦和长流的水中。整首诗情感真挚,用词简练,给人一种宁静、闲适的感觉。

“园林萧洒闻来久”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tí yán shì tíng yǔ
题颜氏亭宇

yuán lín xiāo sǎ wén lái jiǔ, yù fǎng yīn xún èr shí qiū.
园林萧洒闻来久,欲访因循二十秋。
jīn rì kāi jīn yín bù jìn, bì shān chóng dié shuǐ cháng liú.
今日开襟吟不尽,碧山重叠水长流。

“园林萧洒闻来久”平仄韵脚


拼音:yuán lín xiāo sǎ wén lái jiǔ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二十五有

作者简介


孟宾于孟宾于,字国仪,号玉峰叟(《江南野录》卷八),连州(今属广东)人。后晋天福九年(九四四)进士(王禹称《孟水部诗集序》)。曾受孟氏辟,为零陵从事。南唐时,授丰城簿,迁淦阳令。宋太宗太平兴国中,归老连上(《诗话总龟》前集卷五引《雅言系述》)。年八十三卒。有《金鳖集》,已佚。《南唐书》卷二三有传。

作者介绍


孟宾于的轶事典故

续句成诗表心志
  少年孟宾于在父亲的诗后续上“众星不如孤月明,牛羊满山畏独虎”,显现了他的才华。
  在时局动荡的五代十国,要想出人头地,除了战场上能横刀立马耀功绩,便是读书进仕取功名。
  当时的连州,在唐代“诗豪”刘禹锡的重文兴教开化下,读书风气长盛。孟宾于生于连州保安镇万全村的一个穷苦农民之家,但他从小有大志,在帮忙家里农活的间隙,好读书,幼年时在保安静福山“天衢书院”勤奋学习。生性聪明的他在少年时就能吟诗作文。
  孟宾于是家中独子———这在古代的农村社会,意味着劳动力相当薄弱。其父因此认为今后的生计肯定艰难,一天他心生感概,就在家中墙壁上题了两句诗:“他家养儿三四五,我家养儿独且苦。”
  傍晚,孟宾于放牛回家后,看到壁上的诗句,知道是父亲写的,为驱除父亲的忧愁,便搬来凳子,站上去提笔在诗后续上两句:“众星不如孤月明,牛羊满山畏独虎。”
  其父回来看见了续句,觉得儿子不但有志气、有见地,而且有诗才,对孟宾于的远大志向大加赞赏,坚定了供他读书进仕的决心。

作诗百首传美名
  《唐才子传》载:孟宾于的《金鳌集》“驰诣洛阳,致诸朝达,声誉蔼然,留寓久之”。
  天赋极高的孟宾于,少年时就能吟诗作文,元朝辛文房编著的《唐才子传》记载:垂髫时,书所作百篇,名《金鳌集》。
  孟宾于学成之后,只身离开家乡,北上洛阳应科举试。但是因为来自岭南,在京师举目无亲,没有靠山和裙带关系,所以孟宾于一连考了五次都不中。
  科场的失败,让孟宾于只能游迹于湘湖之间,一面寄情山水,一面把新旧诗作编集成《金鳌集》一、二卷。因为游历深入民间,他的诗歌充满了现实批判主义。如他的《公子行》:“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表达了他对贵家公子在春游中,任意纵马踏坏麦苗恶劣行径的气愤。
  孟宾于后来把诗集送给了来按察湘湖一带的工部侍郎李若虚。李若虚也是诗人,他对孟宾于的诗作大加赞赏,回到洛阳后将孟宾于的诗遍传洛阳,还挑拣了孟宾于诗集中的精品献给朝廷。一时间孟宾于之名传遍京师朝野。
  《唐才子传》载:若虚采猎佳句,记之尺书,使宾于驰诣洛阳,致诸朝达,声誉蔼然,留寓久之。晋天福九年,礼部侍郎符蒙知贡,宾于帘下投诗云:“那堪雨后更闻蝉,溪隔重湖路七千。忆得故园杨柳岸,全家送上渡头船。”蒙得诗,以为相见之晚。
  诗名远扬,再加上官员认可,晋天福九年(公元944年),孟宾于参加第六次科举考试,终于被取为“第十三名进士”。

迩来诗价满江南
  南唐后主李煜看到诗句,赦免了孟宾于,还将他擢升为水部员外郎。
  因为时局动荡,孟宾于高中进士之时,朝廷已是四分五裂,他的仕途变得渺茫无期。心灰意冷的孟宾于只好离开洛阳,南归家乡岭南,行至途中被楚王马希范留为从事。
  后来楚国被南唐兼并,孟宾于因此被南唐朝廷任命为涂阳县令。作为才华横溢的诗人,孟宾于在官场上却并不怎么聪明,竟糊里糊涂地受牵连被判了死罪,按南唐的法律要被斩首,幸好他的好友李昉的一首诗,才使孟宾于免成刀下之鬼。
  李昉是宋代著名学者,主编了《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和《太平广记》三部巨著。他与孟宾于原是同榜进士,两人十分要好。当时李昉在宋朝为官,深得宋太祖赵匡胤的重用,官至中书舍人。
  得知孟宾于获罪后,李昉就写了一首诗寄给孟宾于。诗曰:“幼携书剑别湘潭,金榜标名第十三。昔日声名喧洛下,迩来诗价满江南。长为邑令情终屈,纵处曹郎志未甘。莫学冯唐便休去,明君晚事未为惭。”
  当时南唐的皇帝李煜是个大诗人,看到了李昉给孟宾于的诗后,深为李昉与孟宾于的友情感动,对孟宾于的才华也大为欣赏,因此赦免了孟宾于,还将他擢升为水部员外郎。

巧出谜语服众僚
  孟宾于把小麦放在木板上,大家猜不出。他说,这是和睦,上和(禾)下(木)睦。
  孟宾于在朝廷任职时的轶事,至今仍有不少在当地民间流传。
  孟宾于做过水部郎官和朝廷主考,因出身贫寒,同事众僚中有人怀疑其才学看不起他。孟宾于虽不作计较,但为了树立威信,巧出谜语。他找来一块木板和几串小麦,把小麦放在木板上,叫众僚猜是什么意思。大家苦想多时,均摇头猜不出。孟宾于最后说出了谜底:“这是和睦,上和(禾)下(木)睦。”大家恍然大悟,都认为这个谜语出得有水平,寓意深刻———不用孟宾于解释,大家已经明白他的用意,从此再没有人看不起孟宾于。
  在朝廷期间,连州来了一封急信,写着“种田大山万里贼。”朝廷因此认为局势严重,皇帝因此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孟宾于是连州人,故被委派到连州平息贼乱。回到家乡,孟宾于通过广泛调查、取证,其实信中所谓的“种田大山万里贼”,是种田、大山和万里3个村庄出现了盗贼———原来当时连州大旱,粮食失收,一些人为此走上偷盗之路。
  了解实情后,孟宾于在连州开仓济民,大受民众拥护;同时采取怀柔政策,敦促盗贼下山投降。盗贼首领感于孟宾于的惠民行为,因而下山投降,贼乱由此平息了。回到朝廷,孟宾于向皇帝如实秉告,鉴于他的办事能力,孟宾于得到了朝廷重赏。

辞官隐居玉笥山
  自号“群玉峰叟”的孟宾于常与文朋诗友唱和自娱,后归老连州,年逾八十而卒。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频发,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九月,赵匡胤以李煜拒命来朝为辞,发兵10余万,三路并进攻占南唐。次年十一月城破,后主奉表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此时正是孟宾于升为水部员外郎不久,面对这种动乱的政局,他心生厌倦辞官而去。孟宾当年曾在江西丰城任县令,便选择了附近的有仙山福地之称的玉笥山隐居下来,并自号为“群玉峰叟”。
  江西玉笥山原名群玉山,相传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南巡时,天降玉笥于山上的太白峰,于是才将群玉山改名为玉笥山。玉笥山还是道家七十二福地的第八福地,称为郁林福地。
  在玉笥山隐居时,孟宾于遍游32座山峰,览阅七泉二井,寄情山水之间,常与文朋诗友唱和自娱,好不逍遥。
  孟宾于晚年虽然隐居玉笥,但对家乡连州却怀念至深,曾有《怀连上旧居》诗云:闲思连上景难齐,树绕仙乡路绕溪。明月夜舟渔父唱,春风平野鹧鸪啼。城边寄信归云外,花下倾杯到日西。更忆海阳垂钓侣,昔年相遇草萋萋。
  孟宾于隐居后不久,就回到了连州,年逾八十而卒。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