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心知自负”出自唐代戴叔伦的《桂阳北岭偶过野人所居,聊书即事呈王永州邕李道州圻》,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uǎn xīn zhī zì fù,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
“远心知自负”全诗:犬吠空山响,林深一径存。
隔云寻板屋,渡水到柴门。
日昼风烟静,花明草树繁。
乍疑秦世客,渐识楚人言。
不记逃乡里,居然长子孙。
种田烧险谷,汲井凿高原。
畦叶藏春雉,庭柯宿旅猿。
岭阴无瘴疠,地隙有兰荪。
内户均皮席,枯瓢沃野餐。
远心知自负,幽赏讵能论。
转步重崖合,瞻途落照昏。
他时愿携手,莫比武陵源。
桂阳北岭偶过野人所居,
聊书即事呈王永州邕李道州圻。
犬吠空山响,林深一径存。
隔云寻板屋,渡水到柴门。
日昼风烟静,花明草树繁。
乍疑秦世客,渐识楚人言。
不记逃乡里,居然长子孙。
种田烧险谷,汲井凿高原。
畦叶藏春雉,庭柯宿旅猿。
岭阴无瘴疠,地隙有兰荪。
内户均皮席,枯瓢沃野餐。
远心知自负,幽赏讵能论。
转步重崖合,瞻途落照昏。
他时愿携手,莫比武陵源。
【中文译文】
在桂阳北岭上,偶然经过了一个野人的住所,
随便写了点事情来呈给王邕州和李道州圻。
狗吠声在空山中回荡, 林深的小径依然存在。
穿过云雾寻找木屋,渡水来到柴门。
日间风烟静谧,花朵明亮,草木蓬勃生长。
刚开始以为是秦朝时的旅客,慢慢了解到他是楚人。
不记得离开家乡多少年,居然成了长子孙。
种田,烧山谷,凿井,开高原。
田间的叶子藏着春天的雉鸟,庭院的树枝上有着夜宿的猿猴。
山岭阴凉处没有瘴疠,地下的缝隙里有着兰草的芳香。
室内的门户都是用皮席做的,用干瓢盛着野餐。
远离尘嚣,心中自有自傲,深处的景色又如何能够被言语所论述。
转身重又走上陡峭的山岩,眺望着道路,夕阳已将落下。
希望将来能够与你一起同行,莫之武陵源。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一首描写野人生活的诗歌。诗人途经桂阳北岭时,偶然发现了一个野人的住所,于是随手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献给给王邕州和李道州圻。
诗歌以自然景观和野人的生活为主题,描绘了被犬吠声回荡的空山、恬静的林径、隐藏在云雾背后的小木屋、用瓢盛着野餐的生活场景。这个野人或许被诗人暗指为自己,诗人表达了远离尘嚣,过着自足自傲的生活的愿望。
诗歌情感淡然恬静,描绘出远离尘嚣、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景象。诗人表达了对宁静和自由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对自然美好的赞美。
整首诗以平和的笔调描述了野人的生活和其所处的环境,流露出一种平和、自在、唯物的生活态度。通过描绘野人的生活,诗人也让人们反思现代社会的喧嚣和追求,倡导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此诗中心即是质朴无华、纯粹闲适的生活,并以此唤起人们的生活智慧。
guì yáng běi lǐng ǒu guò yě rén suǒ jū, liáo shū jí shì chéng wáng yǒng zhōu yōng lǐ dào zhōu qí
桂阳北岭偶过野人所居,聊书即事呈王永州邕李道州圻
quǎn fèi kōng shān xiǎng, lín shēn yī jìng cún.
犬吠空山响,林深一径存。
gé yún xún bǎn wū, dù shuǐ dào zhài mén.
隔云寻板屋,渡水到柴门。
rì zhòu fēng yān jìng, huā míng cǎo shù fán.
日昼风烟静,花明草树繁。
zhà yí qín shì kè, jiàn shí chǔ rén yán.
乍疑秦世客,渐识楚人言。
bù jì táo xiāng lǐ, jū rán zhǎng zǐ sūn.
不记逃乡里,居然长子孙。
zhòng tián shāo xiǎn gǔ, jí jǐng záo gāo yuán.
种田烧险谷,汲井凿高原。
qí yè cáng chūn zhì, tíng kē sù lǚ yuán.
畦叶藏春雉,庭柯宿旅猿。
lǐng yīn wú zhàng lì, dì xì yǒu lán sūn.
岭阴无瘴疠,地隙有兰荪。
nèi hù jūn pí xí, kū piáo wò yě cān.
内户均皮席,枯瓢沃野餐。
yuǎn xīn zhī zì fù, yōu shǎng jù néng lùn.
远心知自负,幽赏讵能论。
zhuǎn bù zhòng yá hé, zhān tú luò zhào hūn.
转步重崖合,瞻途落照昏。
tā shí yuàn xié shǒu, mò bǐ wǔ líng yuán.
他时愿携手,莫比武陵源。
拼音:yuǎn xīn zhī zì fù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二十五有 (仄韵) 去声七遇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唐代著名田园诗人戴叔伦,幼年才思敏捷。一次,老师带他到郊外游玩,来到一个名叫白店的地方,正好遇见一只白色的公鸡站在高处啼叫。老师即兴拟出上联:
白店白鸡啼白昼;
小叔伦边走边寻思,一直到了日头偏西,还未想出恰当的对句。后来,他们走到一个叫黄村的地方,恰巧碰到一只黄狗从大门内窜出来,追着他们狂叫。这时,戴叔伦灵机一动,马上对出下联:
黄村黄犬吠黄昏。
戴叔伦是江苏/金坛县人。他爷爷戴修誉和他爸爸戴昚用,都做了一辈子隐士而不愿为官。可到了戴叔伦这辈儿,他与哥哥戴伯伦就都开始做官了。他哥哥做的官不大,仅是个县令。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里说戴叔伦是贞元十六年(公元805年)中的进士,恐大谬。唐人权德舆为戴叔伦所写的“墓志铭”很清楚地说,戴叔伦死于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春秋五十八岁。倒推一下,其生年则为公元732年。而公元805年时,戴叔伦已经死了17年了,绝不可能再登什么进士第。想必辛文房是没见过权德舆为戴叔伦所写的这篇“墓志铭”,所以就一通瞎猜。戴叔伦中进士,估计应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前后,那时他二十六岁,“安/史之乱”也刚平息。在“安史之乱”平息前,戴叔伦一直跟从当时的名士萧颖士学习,且因避乱而去鄱阳暂居过几年。他三十二岁时,吏部尚书兼盐铁转运使/刘晏很欣赏他,向朝廷上表推荐戴叔伦为九品秘书正字,并召他入自己的幕府中做事。盐铁转运的差事,其实就是负责国家盐务与钱粮的运输。那时,刘晏负责的是湖南一带的盐铁转运,戴叔伦可谓是他的得力助手。一次,戴叔伦押解钱粮路过四川云安,正逢叛臣杨子琳谋反,劫持了戴叔伦,并威吓戴叔伦说,“把钱交出来,我就免你一死。”我们的戴大人竟也宁死不屈了一把,说“身可杀/财不可夺”,那杨子琳看看也没什么办法,就又把他放了。戴叔伦因此而升为八品的监察御史。五十岁时,再升为七品的东阳县令。任县令期间,因政绩卓着,加授从六品的大理司直。五十二岁时,提升为正六品的侍御史。五十三岁那年,代任四品的抚州刺史,同年转正,加授金紫服(《新唐书车服志》曰:自是百官赏绯/紫,必兼鱼袋,谓之章服。),封谯县开国男爵位。
戴叔伦的诗,自唐人高仲武说他“其骨稍软”后,清代的纪晓岚、翁方纲、乔亿等人也都讲他“雄浑不足”或“皮松肌软”之类的话。我倒不以为然,因为大凡充满澹泊之意的诗,你让它怒目圆睁或铿锵有声也不大可能,雄浑与澹泊原本就是一对儿矛盾,非要二者兼备起来,就是浑球儿的要求了。再则,纪晓岚、翁方纲是何等脾气与人物----那是拼命入世的大官人啊,所写的东西自然是“进取”有余、“奋斗”刚强。
而戴叔伦是不想逞强的,即使三十岁出头时被刘晏推荐做了九品的秘书省正字,也还抒写着“野人无本意/散木任天材”的恬淡情愫。等到他升任御史时,对于仕途其实已有厌倦情绪了,诸如“早知名是病,不敢绣为衣”以及“身随幻境劳多事/迹学禅心厌有名”之类的诗句,就很能表明他激流勇退的心思。据说在出仕前,他就曾半隐于小天台山中,常与方外之士交往,甚至精研《易经》,很打算求仙学道。
其实,戴叔伦有他自己的诗歌观,他曾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蓝田那地方在陕西省,以盛产美玉闻名。但美玉在尚未开采出山以及未加工前,猛地看去其实与一块破石头无异,自然不能把它放在眼前来观赏,与其拿到眼前来看一块破石头,真不如去看它在山中被烈日照耀时所生发出的朦胧光芒。把这句话说的更明白些,其实就是说“诗贵朦胧”。当然,这句话可能也还有另外一种指向----诗人与诗之关系,因为“蓝田生玉”这四字的本意指的是“只有蓝田那地方才能产出美玉”,换言之----只有好诗人/才能出好诗;而好诗人未必就能够拉到你跟前做成好朋友或好人,一但你离诗人近了/熟了/没了神秘感,没准儿就开始讨厌他了。倘若再发现他有打嗝放屁的毛病,口臭腋臭的气息,以往那美好诗人的形象很可能就被彻底糟蹋。若干年前,我去贵州出差,顺便到贵州农学院造访了一下印象中还不错的诗人郑单衣,可见面时惊闻他身上散发出浓烈的胡臭,就再也不想见他的人和诗了。
估计戴叔伦是不会有胡臭的,即使有,也知道要躲人远一点,留个好印象。他让人远远看他的诗,自己也把诗写得远远的----
年年五湖上,厌见五湖春。长醉非关酒,多愁不为贫。
山川迷道路,伊洛困风尘。今日扁舟别,俱为沧海人。
自唐人高仲武始,宋/元/明/清历代评论者能比较认可的基本是他的五律, 《中兴间气集》里所选的六首戴诗,全是五律。唐人姚合在《极玄集》里所选的七首戴诗,不是五律的也只有一首。唐人韦糓所编的《才调集》选戴诗四首,三首是五律。其实,从初唐到中唐,五律一直是诗坛上的主流诗体,即使是“省试诗”也是十二句的五言体,所以诗人大都对五言诗的写作下过极深功夫,而以五律或五言体见长的诗人也就不独戴叔伦一个了。 有一个情况是需要特别说明的,那就是收在戴叔伦名下的诗,伪作及还不能确定的比较多。 《全唐诗》共收戴叔伦诗304首,基本是以明代的活字本唐人诗集/朱警的《唐百家诗》/胡震亨的《唐音统笺》/《文苑英华》以及清康熙年间席启寓所编的《唐百名家集》等书为依据编纂而成。上世纪八十年代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蒋寅先生耙梳考证,暂时得出可确信为戴作的184首,可确定为伪作的56首,而备考之作依旧高达64首之多。戴诗的伪作及不确定之作的数量之所以很高,主要因为历经宋/元时期的频繁战乱,各类文集遭兵焚及散佚均很严重,明代以后的民间私馆刻本又基本属传抄性质,七拼八凑,许多诗甚至都是唐代以后的人所写,故可做的考据工作依然很多。四百多年后的宋朝,也有位姓戴的诗人叫戴复古,诗名响彻东南半壁江山近五十年,这人便是戴叔伦的后裔。若比较二人的诗,我其实更喜欢戴复古的,也常摘他的对偶诗句写成对联赠给友人,诸如“心宽忘地窄/亭小得山多”、“无心当世用/袖手看人忙”、“一心似水惟平好/万事如棋不着高”、“菊花到死犹堪惜/秋叶虽红不耐观”、“苦恨好山移不得/生憎俗客去还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