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弹厌江山诗句老”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弹厌江山诗句老”出自宋代李曾伯的《偕张总干章帅机同游檀溪登极目和韵》,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dàn yàn jiāng shān shī jù lǎo,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弹厌江山诗句老”全诗

《偕张总干章帅机同游檀溪登极目和韵》

弹厌江山诗句老

美哉轮奂若天成,一笑凭栏趁喜晴。
弹厌江山诗句老,破除胸臆酒樽盈。
溪头圉圉观鱼跃,柳外萧萧忆马鸣。
明日无妨再联辔,海棠犹未醉春酲。


赏析


《偕张总干章帅机同游檀溪登极目和韵》是宋代李曾伯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与张总干章帅机一同游览檀溪登高,欣赏自然景色的心情和感受。

诗词以崇高的景观为引子,描述了天空的美妙变化,仿佛是天成的奇迹。接着,作者站在栏杆边,借着喜人的晴天,发出一声欢笑,似乎是在迎接着喜悦的到来。

下一段诗句中,作者表达了对政治和社会的厌倦,认为诗词已经老套,无法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他希望打破自己心中的束缚,摒弃繁琐的官场纷争,心胸开阔地去面对生活。

诗词的后半部分,作者描绘了溪水中鱼儿跃出的场景,回忆起柳树外马儿的嘶鸣声。这些景物和声音勾起了作者对过去的回忆,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怀旧的氛围。

最后两句诗,作者表达了再次联袂同游的意愿,暗示明天也可以再次相聚。同时,他提到海棠花还没有完全沉醉在春天的酒中,意味着美好的事物还未完全展现。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交织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官场之累的厌倦,对自由与自在的向往,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回忆,凸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留恋。

“弹厌江山诗句老”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xié zhāng zǒng gàn zhāng shuài jī tóng yóu tán xī dēng jí mù hé yùn
偕张总干章帅机同游檀溪登极目和韵

měi zāi lún huàn ruò tiān chéng, yī xiào píng lán chèn xǐ qíng.
美哉轮奂若天成,一笑凭栏趁喜晴。
dàn yàn jiāng shān shī jù lǎo, pò chú xiōng yì jiǔ zūn yíng.
弹厌江山诗句老,破除胸臆酒樽盈。
xī tóu yǔ yǔ guān yú yuè, liǔ wài xiāo xiāo yì mǎ míng.
溪头圉圉观鱼跃,柳外萧萧忆马鸣。
míng rì wú fáng zài lián pèi, hǎi táng yóu wèi zuì chūn chéng.
明日无妨再联辔,海棠犹未醉春酲。

“弹厌江山诗句老”平仄韵脚


拼音:dàn yàn jiāng shān shī jù lǎo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十九皓

作者简介


李曾伯李曾伯(1198~1265至1275间) 南宋词人。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属浙江)。

作者介绍


李曾伯的生平

  曾通判濠州,迁军器监主簿 。淳祐二年(1242),迁太府卿、淮东制置使、知扬州。四年,兼淮西制置使。六年,落职予祠。九年,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兼广西转运使。次年,为京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进龙图阁学士。宝祐元年(1253),拜端明殿学士 。明年,进资政殿学士、四川宣抚使兼京湖制置大使,召赴阙,特赐同进士出身。累官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兼节制广南,移治静江 。开庆元年(1259),进观文殿学士。景定五年(1264 ),知庆元府 、沿海制置使 。咸淳元年(1265),为贾似道所嫉 ,褫职。五年,其子李杓刊其所著,时曾伯已卒。曾伯素知兵,所至有治绩,称南渡后名臣 。《宋史》有传。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 ,续稿八卷 ,续稿后十二卷。后人合名《可斋类稿》,内有词七卷。《四库总目提要》称其“诗词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

李曾伯的成就

  李曾伯集中有诗、词、文。文多为奏疏表状之类。诗没有显著特色。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于词。其词今存 200余首,长调占绝大多数。作者是热心事功的用世之臣,自言"要流芳相期千载,肯区区徒恋片时欢?"(〔八声甘州〕《自和》)所以他的词不屑作莺娇燕昵之语,而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他自称"愿学稼轩翁"(〔水调歌头〕《寿刘舍人》),词的风格和内容也多有与稼轩相似之处。如〔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对景抒情,感慨身世,怀念中原,悲愤之意,宛然可见。前人评论他"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四库全书总目》),概括了可斋词的特点。但因不讲含蓄和议论过多,有些篇章流于粗豪,显得枯燥,形象性较差。有《可斋杂稿》34卷,《可斋续稿》前8卷,后12卷,并见于《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