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不成得恁地埋头”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不成得恁地埋头”出自宋代葛长庚的《水调歌头》,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ù chéng dé nèn dì mái tóu,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不成得恁地埋头”全诗

《水调歌头》

不成得恁地埋头

天下云游客,气味偶相投。
暂时相聚,忽然云散水空流。
饱饫闽中风月,又爱浙间山水,杖屦且逍遥。
太上包中下,只得个无忧。
是和非,名与利,一时休。
自家醒了,不成得恁地埋头
任是南州北郡,不问大张小李,过此便相留。
且吃随缘饭,莫作俗人愁。


赏析


《水调歌头》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葛长庚。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在旅途中结识了许多云游客,他们彼此之间的气味和兴趣偶然相投,暂时相聚,但很快又分散开来。诗人品味了福建和浙江的风景,享受了逍遥自在的生活,不受名利的束缚,心情无忧无虑。诗人呼吁自己要清醒过来,不要过于迷恋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而是应该顺应自然的安排,不受外界的干扰,过随遇而安的生活,不要为名利而忧愁。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天下云游客,气味偶相投。
暂时相聚,忽然云散水空流。
饱饫闽中风月,又爱浙间山水,
杖屦且逍遥。太上包中下,只得个无忧。
是和非,名与利,一时休。
自家醒了,不成得恁地埋头。
任是南州北郡,不问大张小李,过此便相留。
且吃随缘饭,莫作俗人愁。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云游客的相遇和分离的感慨,以及他对福建和浙江风景的喜爱和对自由自在生活态度的追求。诗人呼吁自己不要迷失在名利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过随遇而安的生活,不要为俗世的烦恼所困扰。这首诗词展示了宋代文人士人生态度的一面,强调了追求自由和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不成得恁地埋头”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huǐ diào gē tóu
水调歌头

tiān xià yún yóu kè, qì wèi ǒu xiāng tóu.
天下云游客,气味偶相投。
zàn shí xiāng jù, hū rán yún sàn shuǐ kōng liú.
暂时相聚,忽然云散水空流。
bǎo yù mǐn zhòng fēng yuè, yòu ài zhè jiān shān shuǐ, zhàng jù qiě xiāo yáo.
饱饫闽中风月,又爱浙间山水,杖屦且逍遥。
tài shàng bāo zhōng xià, zhǐ de gè wú yōu.
太上包中下,只得个无忧。
shì hé fēi, míng yǔ lì, yī shí xiū.
是和非,名与利,一时休。
zì jiā xǐng le, bù chéng dé nèn dì mái tóu.
自家醒了,不成得恁地埋头。
rèn shì nán zhōu běi jùn, bù wèn dà zhāng xiǎo lǐ, guò cǐ biàn xiāng liú.
任是南州北郡,不问大张小李,过此便相留。
qiě chī suí yuán fàn, mò zuò sú rén chóu.
且吃随缘饭,莫作俗人愁。

“不成得恁地埋头”平仄韵脚


拼音:bù chéng dé nèn dì mái tóu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一尤

作者简介


葛长庚白玉蟾(公元1194 - ?;现学界对其卒年尚有多种说法;)本姓葛,名长庚。为白氏继子,故又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人,一说福建闽清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曾举童子科。及长,因“任侠杀人,亡命至武夷”。

作者介绍


葛长庚的经历

  十二岁举童子科,谙九经,能诗赋,且长于书画。遂笃志玄学,别家遍访名师,苦志修炼,参游各地,於惠州得遇泥丸真人,扔归罗浮,授以金丹火候之法,后居广东省海丰县莲花山得道,称为琼绾紫清真人。

  后出家为道士,师事陈楠九年,陈楠逝后,游历天下,后隐居著述,致力于传播丹道。

  白玉蟾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南五祖”之五。“南宗”自他之后,始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

葛长庚的传奇

  公元1206年春,十二岁的白玉蟾赴广州贡院参加童子科,考官韩世忠出题“织机”,白玉蟾现场作诗:“山河大地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

  白玉蟾师事陈楠,相从流浪各地,尽得其道法。嘉定五年在罗浮山得陈楠临终付嘱。白玉蟾游历于罗浮、武夷、龙虎诸山。时而蓬头赤足,时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颠”。

  白玉蟾于嘉定中(公元1134-1229),曾诏征赴阕,对御称旨,命建太乙宫。嘉定十年收彭耜、留元长为弟子。十一年宁宗降御香,玉蟾“为国升座”,主国醮于洪州玉隆宫,后又于九宫山瑞庆宫主国醮。十五年赴临安,伏阙上书,言天下事,“沮不得上达,因醉执逮京尹,一宿乃释”,然臣僚上言其以左道惑众。一日不知所在。

葛长庚的著述

  白玉蟾“身通三教,学贯九流”。融摄佛家与理学思想,纳《易》学以阐丹法,自称“圣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其内丹学说的基本理论为宇宙生成论和精、气、神的修为。掺揉易学禅学的“知止”说,认为“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岂知此精此神气,根于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尝相返离,结成一块大无边。”

  白玉蟾师承陈楠的内丹及雷法,又兼通大洞法箓,斋醮科仪,尤以神霄雷法著称。在雷法及符咒应用上,认为灵验与否,主要以行法者的内炼功夫高下而定。他主张以内炼为基础,雷法与内丹术相结合。而内炼功夫,全赖心之作用。他称“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守一则心专,心专则法验,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且认为符咒召役的神灵实际上是行法者的精气所化。

  白玉蟾对内丹的理解是“身有一宝,隐在丹田,轻如密雾,淡似飞烟”(见《道藏辑要》之《冬至小参文》),他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后命,融道教修命之术与佛教养神之方于丹道一炉之中。

  白玉蟾的内丹学说理论,奉南宗传统,主张独身清修,他身体力行、终身无娶。其内丹学说之风格与张伯端、石泰有所不同。张伯端以顿悟圆通释内丹还虚,白玉蟾则谓“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纯以禅理入道。又寓内丹于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对五代以后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

  白玉蟾还是金丹派南宗正式创立者,他先后了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等为徒。打破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单传的历史。复归武夷止止庵即传道授法。同时取汉天师“二十四治”法,按“师家曰治,民家曰靖”的传统,立“靖”为建宗传法之所。这也标志着南宗至此形成道教社团。

葛长庚的作品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四言诗帖》是白玉蟾的草书,墨迹,纸本,纵二四·五厘米,横五二·五厘米,全诗凡十一行,共五十字,款署“玉蟾”。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