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应已到三吴”出自宋代刘一止的《清平乐》,诗句共6个字,诗句拼音为:chūn yīng yǐ dào sān wú,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春应已到三吴”全诗:相望吴楚。
远信无凭据。
欲倩春风吹泪去。
化作愁云恨雨。
春应已到三吴。
楚江日夜东徂。
惟有溯流鱼上,不知尺素来无。
《清平乐》是刘一止所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相望吴楚。
远信无凭据。
欲倩春风吹泪去。
化作愁云恨雨。
春应已到三吴。
楚江日夜东徂。
惟有溯流鱼上,
不知尺素来无。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两地相望的景象。诗人身处吴楚两地,远方的信件无法提供确凿的凭据。诗人渴望借助春风将眼中的泪水吹散,但泪水却化作了忧愁的云彩和不断下落的雨滴。春天已经到达了三吴地区,楚江的水日夜向东流去。只有逆流而上的鱼儿,不知道它们离尺素(指鱼鳔)有多远。
赏析:
《清平乐》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愁绪。通过对吴楚两地的景象描写,诗人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情。诗中运用了春风、泪水、愁云和恨雨等意象,以表达诗人内心的忧愁和痛苦。同时,楚江的流水和逆流而上的鱼儿形成了对比,突显了诗人在异乡中的孤独感和迷茫感。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离乡之苦的感受,展现了宋代诗人常见的离乡情怀和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象的描写,以及对自然景物和个体经历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家乡的深情。它既具有时代特色,反映了宋代士人的离乡思乡之情,又具有普遍性,触动了读者对家乡和归乡的情感共鸣。
qīng píng lè
清平乐
xiāng wàng wú chǔ.
相望吴楚。
yuǎn xìn wú píng jù.
远信无凭据。
yù qiàn chūn fēng chuī lèi qù.
欲倩春风吹泪去。
huà zuò chóu yún hèn yǔ.
化作愁云恨雨。
chūn yīng yǐ dào sān wú.
春应已到三吴。
chǔ jiāng rì yè dōng cú.
楚江日夜东徂。
wéi yǒu sù liú yú shàng, bù zhī chǐ sù lái wú.
惟有溯流鱼上,不知尺素来无。
拼音:chūn yīng yǐ dào sān wú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七虞
刘一止(1078~1160)字行简,号太简居士,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宣和三年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为文敏捷,博学多才,其诗为吕本中、陈与义所叹赏。有《苕溪集》。
刘一止,七岁能文,试太学,有司欲举其兼代官职,一止不就。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监秀州都酒务,迁越州教授、参知政事。高宗建炎四年(1130),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
宋绍兴初,召试馆职,宋高宗大为称赏。绍兴间,历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起居郎奏事。高宗曾不无自得地说:“朕亲擢也”,在官期间,极陈堂吏、宦官参政之弊,终为人所忌恨,以言事罢,主管台州崇道观。起知袁州,改浙东路提点刑狱。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讲,迁给事中,又以言事罢,后被罢为提举江州太平观,进敷文阁待制。一止以忤秦桧,两次奉祠,御史中丞何若奏一止迎附李光,傲迈慢上,被削职。秦桧死,召至国门,以病不能拜任,力辞,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绍兴三十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此据《行状》,《宋史》本传作八十三)。
有《苕溪集》五十五卷传世。事见《苕溪集》卷五四《阁学刘公行状》,《宋史》卷三七八有传。
刘一止诗,自成一家,吕本中、陈与义读后叹道:“语不自人间来也。”刘一止的词题材广泛,主要包括羁旅行役、纪行咏怀、酬唱离别等方面。他的词作艺术性很强,擅于融情于景,化用前人诗句及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且语言浅切明畅、工致典雅,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曾以一首《喜迁莺·晓行》词在当时获得“刘晓行“之美誉。著有《类稿》50卷。以清拥万堂《苕溪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朱祖谋跋本(简称朱本)、《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小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存此4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