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细数十年事”出自宋代王炎的《春日遣怀》,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gǎn huái xì shù shí nián shì,诗句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感怀细数十年事”全诗:感怀细数十年事,养拙略无终日閒。
景物自新春稍稍,吾亲渐老发斑斑。
岂曾有梦到天上,且任此生浮世间。
愿约渔樵同小隐,谓予不信有南山。
《春日遣怀》是宋代王炎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春日遣怀
感怀细数十年事,
回忆着细细地数算着过去几十年的事情,
养拙略无终日閒。
培养着天真朴素,大致没有什么事情可做的悠闲日子。
景物自新春稍稍,
自从新春以来,景物渐渐地焕然一新,
吾亲渐老发斑斑。
我亲爱的人渐渐变老,头发上也出现了斑斑白发。
岂曾有梦到天上,
难道曾经有过梦想飞上天空,
且任此生浮世间。
但我选择在这个世间过着平凡的生活。
愿约渔樵同小隐,
愿意与渔夫和樵夫相约,一同过着隐居的生活,
谓予不信有南山。
有人说我不相信南山的存在。
诗意和赏析:
《春日遣怀》表达了诗人对光阴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感怀。诗人通过回忆和观察春日的景物,唤起了对过去岁月的思考和感慨。诗人在养拙无为的生活中感受到岁月的流转,自然的变化也映照出亲人的老去,这使他对时光的流逝产生了深深的感触。诗人也提到了一种对梦想和现实的思考,虽然有可能有过梦想,但他选择了在浮世间安稳地生活。最后,诗人表达了希望与渔樵相约隐居的愿望,并反驳了有人怀疑他是否相信南山的存在。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和生命变迁的思考,通过春日景物和亲人的老去,展现出时光无情的特点。诗人对梦想和现实的选择也体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抉择。整首诗抒发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接受,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索。
chūn rì qiǎn huái
春日遣怀
gǎn huái xì shù shí nián shì, yǎng zhuō lüè wú zhōng rì xián.
感怀细数十年事,养拙略无终日閒。
jǐng wù zì xīn chūn shāo shāo, wú qīn jiàn lǎo fā bān bān.
景物自新春稍稍,吾亲渐老发斑斑。
qǐ céng yǒu mèng dào tiān shàng, qiě rèn cǐ shēng fú shì jiān.
岂曾有梦到天上,且任此生浮世间。
yuàn yuē yú qiáo tóng xiǎo yǐn, wèi yú bù xìn yǒu nán shān.
愿约渔樵同小隐,谓予不信有南山。
拼音:gǎn huái xì shù shí nián shì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四寘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年十五学为文,乾道五年进士,调明州司法参军,丁母忧,再调 鄂州崇阳簿,江陵帅张栻檄入幕府, 议论相得。秩满,授潭州教授,以荐 知临湘县。通判临江军,召除太学博士,庆元三年,迁秘书郎。四年, 除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官。五年,迁著作郎兼考功郎,兼礼部员外 郎。六年,除军器少监,迁军器监, 主管武夷山冲佑观。起知饶州,改湖州,不畏豪强,有“为天子臣,正天子法”之语,人多传诵。然终以谤罢,再奉祠。所居有双溪,筑亭寄兴,以白乐天自比。嘉定十一年卒, 年八十二。生平与朱熹交厚,往还之作颇多,又与张栻讲论,故其学为 后人所重。
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总 题为《双溪类稿》,早已失传,仅存诗 文二十七卷,题为《双溪类稿》,或称 《双溪集》,有明嘉靖十二年王懋元刻本、万历二十四年王孟达刻本、《四库全书》本。《双溪诗馀》一卷, 有《四印斋所刻词》本。所作诗文博 雅精深,具有根柢,议论醇正,引据典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 其诗尤为世人称许,而清人则谓其 “多庸调”(《宋诗钞·双溪诗钞 序》) 、“力庸格窘”(《石洲诗话》卷 四)。其论词贵“婉转妩媚”,鄙薄 “豪壮语”(《双溪诗馀自序》),所作 “质实妍雅”(《善本书室藏书志》卷 四○),“虽不甚工,亦一家眷属”(王国维《跋双溪诗馀》)。《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全宋诗》卷 二五五九至二五六七录其诗九卷。《全宋文》卷六○九○至六一一二编 其文为二十三卷。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