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应健在”出自唐代齐己的《秋夕寄诸侄》,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dì xiōng yīng jiàn zài,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
“弟兄应健在”全诗:每到秋残夜,灯前忆故乡。
园林红橘柚,窗户碧潇湘。
离别身垂老,艰难路去长。
弟兄应健在,兵火里耕桑。
《秋夕寄诸侄》是唐代诗人齐己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夕时分,在远离故乡的地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译文如下:
每当秋天的深夜,灯光下回忆起故乡。
园林中红橘柚香飘溢,窗户透着碧潇湘。
与故乡告别已年迈,险阻的路还很长。
弟兄们应当健在吧,他们在战火中耕种。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远离故乡、寂寞无依的心情。秋天的夜晚让他更加思念家乡的美景和亲人,灯光下的回忆弥漫着浓郁的乡愁。在这首诗中,描写了家乡的园林景色,通过红橘柚的气味、窗户透出的碧潇湘的景色,以及离别、老去和艰难的旅途等形象,诗人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亲人的关切之心。
整首诗词以平淡的语言,表达了老人身处异乡的孤寂和内心对家乡情感的牵挂,也反映出了流离失所、辗转四方的艰难与无奈。同时,诗人还表达了对兄弟们的关心与祝福,虽然他们身处战火之中,但仍然希望他们安康、欣欣向荣。
总的来说,《秋夕寄诸侄》是一首表达离乡、孤寂和思乡之情的诗词,通过描写家乡的景色和对亲人的关心,诗人婉转地表达了他内心的苦闷和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qiū xī jì zhū zhí
秋夕寄诸侄
měi dào qiū cán yè, dēng qián yì gù xiāng.
每到秋残夜,灯前忆故乡。
yuán lín hóng jú yòu, chuāng hù bì xiāo xiāng.
园林红橘柚,窗户碧潇湘。
lí bié shēn chuí lǎo, jiān nán lù qù zhǎng.
离别身垂老,艰难路去长。
dì xiōng yīng jiàn zài, bīng huǒ lǐ gēng sāng.
弟兄应健在,兵火里耕桑。
拼音:dì xiōng yīng jiàn zài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十贿 (仄韵) 去声十一队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齐己(约860~约937)唐诗僧,本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宁乡)人。齐己的一生经历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
864年,齐己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大沩山同庆寺的一个佃户家庭,家境贫寒。6岁多就和其他佃户家庭的孩子一起为寺庙放牛,一边放牛时一边学习、作诗,常常用竹枝在牛背上写诗,而且诗句语出天然,同庆寺的和尚们为寺庙声誉,便劝说齐己出家为僧,拜荆南宗教领袖仰山大师慧寂为师傅。
齐己出家后,更加热爱写诗。成年后,齐己出外游学,云游期间曾自号“衡岳沙弥”。登岳阳,望洞庭,又过长安,遍览终南山、华山等风景名胜,还到过江西等地。这段游学生活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且他的不少名作佳作是在外游历时写的。
齐己云游天下的时候,曾拿他的诗作《早梅》向诗人郑谷请教。诗句是:“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郑谷阅读后,笑着说:“数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齐己听后,对郑谷肃然起敬,顶地膜拜。此后,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齐己游历天下回到长沙时,他的名声已经显赫天下,湖南节帅幕府中的诗人徐东野曾评价他说:“我辈所作,皆拘于一途,非所谓通方之士。若齐己,才高思远,无所不通,殆难及矣”。
921年,齐己在去四川途中路过荆州,被荆州节帅高季兴挽留,安置在龙兴寺,并任命为僧正。齐己在荆州,虽然月俸丰厚,但是他并不喜好钱财,于是写作了《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表明他的高洁志向。齐己在荆州期间写了许多诗,76岁的齐己圆寂于江陵。死后以《白莲集》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