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力未得力”出自唐代贯休的《怀薛尚书兼呈东阳王使君》,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dé lì wèi dé lì,诗句平仄:平仄仄平仄。
“得力未得力”全诗:得力未得力,高吟夏又残。
二毛非自出,万事到诗难。
蝉见木叶落,雷将雨气寒。
何妨槌琢后,更献至公看。
怀薛尚书兼呈东阳王使君
得力未得力,高吟夏又残。
二毛非自出,万事到诗难。
蝉见木叶落,雷将雨气寒。
何妨槌琢后,更献至公看。
译文:
怀念薛尚书兼呈东阳王使君
得力未得力,高吟夏日已残。
二毛非自得,万事皆难以写成诗。
蝉听见叶落,雷声预示雨气变寒。
然而无妨,在琢磨之后,再次奉献给尊者欣赏。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贯休创作的一首怀念薛尚书并呈给东阳王的诗。诗中抒发了作者在写作创作上遇到的困惑和苦闷,以及对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崇敬和追随。
诗的开头两句“得力未得力,高吟夏又残”,表达了作者在创作上面临的困难和挫折。他感到尚未将自己的才华充分发挥出来,而夏日即将结束,时间也在不断流逝。
接下来的两句“二毛非自出,万事到诗难”,指的是写作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倾注大量的心血和努力。诗歌承载着种种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写作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之后的两句“蝉见木叶落,雷将雨气寒”,通过自然现象来揭示作者内心的感受。蝉在聆听树叶落地的声音后,意识到夏天即将结束;雷声预示着天气变冷,预示着时节的不同以及人生中的变迁。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时间的敏感和对无常的思考。
最后两句“何妨槌琢后,更献至公看”,表达了作者在写作上的毅力和对文人士大夫的敬仰。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值得坚持并继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以期更好地为尊者带来好的作品。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在艰难的创作过程中的坚持和对文学家的崇敬。诗中既有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也有对写作创作的苦闷与挣扎的揭示,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理念的尊崇和敬仰。
huái xuē shàng shū jiān chéng dōng yáng wáng shǐ jūn
怀薛尚书兼呈东阳王使君
dé lì wèi dé lì, gāo yín xià yòu cán.
得力未得力,高吟夏又残。
èr máo fēi zì chū, wàn shì dào shī nán.
二毛非自出,万事到诗难。
chán jiàn mù yè luò, léi jiāng yǔ qì hán.
蝉见木叶落,雷将雨气寒。
hé fáng chuí zuó hòu, gèng xiàn zhì gōng kàn.
何妨槌琢后,更献至公看。
拼音:dé lì wèi dé lì
平仄:平仄仄平仄
韵脚:(仄韵) 入声十三职
贯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豁(一说为江西进贤县)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7岁时投兰溪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贯休记忆力特好,日诵《法华经》1000字,过目不忘。贯休雅好吟诗,常与僧处默隔篱论诗,或吟寻偶对,或彼此唱和,见者无不惊异。贯休受戒以后,诗名日隆,仍至于远近闻名。乾化二年(915年)终于所居,世寿89。
贯休,是唐末五代著名画僧。他的一生,能诗善书,又擅绘画,尤其是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贯休在唐大中七年(835年)到和安寺出家。他爱憎分明,关心人民疾苦,痛恨贪官污吏。他的《酷吏词》,愤怒谴责了贪官污吏欺压百姓的暴行。他又有不畏权势的傲骨。他在杭州时曾给吴越王钱镠写诗:《献钱尚父》。钱镠读后大喜,但要他把诗中的“十四州”改为“四十州”。贯休断然回答:“州既难添,诗亦难改。”不肯依附权贵。
代表作是关于十六罗汉画像的艺术风貌和进呈经过,《益州名画录》记载:画罗汉十六帧,庞眉大目者,朵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胡貌梵相,曲尽其态。或问之,云:“休(贯休自称)自梦中所睹尔”。又画释迦十弟子,亦如此类,人皆异之。颇为门弟子所宝,当时卿相,皆有歌诗。求其笔,唯可见而不可得也。太平兴国(976~983)年初,太宗皇帝搜访古画,日给事中程公羽牧蜀,将贯休罗汉十六帧为古画进呈。
十六帧罗汉像是贯休绘画作品中辉映古今的名作。不管作品的创作风貌,还是笔墨技巧,历来都受到很高的评价。赫赫有名的《宣和书谱》就说:“以至丹青之习,皆怪古不媚,作十六大阿罗汉,笔法略无蹈袭世俗笔墨畦畛,中写己状眉目,亦非人间所有近似者。”
贯休曾至豫章(今江西南昌)传《法华经》、《大乘起信论》,“皆精奥义,讲训且勤”,为郡太守王慥所钦重。王慥离职后,新任太守蒋瓌开洗忏戒坛,也请贯休为监坛。又叫僧贯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