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处得秋多”出自清代陈文述的《秋夜》,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ù zhī hé chǔ dé qiū duō,诗句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不知何处得秋多”全诗:梧桐叶底见银河,露气当窗冷碧罗。
四壁虫声两行雁,不知何处得秋多。
《秋夜》是清代陈文述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梧桐叶底见银河,
露气当窗冷碧罗。
四壁虫声两行雁,
不知何处得秋多。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秋夜的景象。在梧桐树叶的底下,可以看到银河的星光闪烁。秋夜的露气凝结在窗户上,形成了寒冷而美丽的碧罗色。四周墙壁上传来虫鸣之声,天空中飞过两行雁。诗人对于秋天的美丽和寂静感到神奇,不禁好奇这秋天的来处。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寂静而美丽的秋夜景象。梧桐树叶下的银河和窗户上的冷碧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秋夜的幽静和凉爽的感觉。虫鸣和飞过的雁形成了与静谧夜晚形成对比的声音和动态元素。诗人以不知何处得秋多来表达对秋天来临的惊奇和好奇。这首诗词通过景物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将诗人对秋夜的感受与读者分享,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和宁静。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秋夜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独特之美。读者在阅读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秋夜的宁静和凉爽,同时也能体味到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好奇心。
qiū yè
秋夜
wú tóng yè dǐ jiàn yín hé, lù qì dāng chuāng lěng bì luó.
梧桐叶底见银河,露气当窗冷碧罗。
sì bì chóng shēng liǎng xíng yàn, bù zhī hé chǔ dé qiū duō.
四壁虫声两行雁,不知何处得秋多。
拼音:bù zhī hé chǔ dé qiū duō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五歌
陈文述(1771~1843)初名文杰,字谱香,又字隽甫、云伯,英白,后改名文述,别号元龙、退庵、云伯,又号碧城外史、颐道居士、莲可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庆时举人,官昭文、全椒等知县。诗学吴梅村、钱牧斋,博雅绮丽,在京师与杨芳灿齐名,时称“杨陈”,著有《碧城诗馆诗钞》、《颐道堂集》等。
陈文述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八月二十七日,卒于宣宗道光二十三年,年七十三岁。父初名晋,后改名时,字履中,号汾川,又号朱方隐者,母查氏,国学生敕授文林郎候选知县查昌泰长女,与文述父同年同月,先后相距两日生。文述排行次子,上有一兄一姐均早夭。下有三弟一妹。
文述少以诗名,室名颐道堂,碧城仙馆,三十六芙蓉读书楼,题襟馆。十八岁入县学,为钱塘学咨部优行廪生,二十一岁与大自己一岁的表姐龚玉晨结婚,龚玉晨为山西寿阳县知县龚导江孙女,国学生龚乐长女,成婚次年诞下长女华娵。二十四岁长子裴之出生。
乾隆六十年(1795)八月二十四日,阮元奉旨调任浙江学政,嘉庆元年(1796)文述应杭州乡试,阮元以《仿宋画院制团扇》命题,文述诗最佳,末句云:“歌得合欢词一曲,想教留赠合欢人。”阮元大赞,批其旁云:“不知谁是合欢人”,并以团扇赠文述,人称其为“陈团扇”。阮元以杭州诸生之诗,文述为第一,称其才力有余,能人所不能,并谓其诗文,扬班高李之俦,嘉勉其学。文述益发愤向学,以家贫,乃观书于市,且抄且读,有知遇之感。文述与族兄陈鸿寿(字曼生)、陈甫(字瀛芝)等人往来甚密,皆有文名,阮元称之为“武林三陈”,或与陈鸿寿称“二陈”,或并称“曼云”。诗集名《绿凤楼诗》,为少年之作。
嘉庆三年(1798)中乡试副榜,同年九月,阮元任满离浙,招文述随从入都。次年秋九月,阮元奉命抚浙,文述又随阮元抵浙,入阮元幕下。次女丽娵出生。嘉庆五年(1800)五月,阮元立“诂经精舍”,选两浙诸生读书其中,延青浦王昶、阳湖孙星衍先后主讲席其中,并奉祀许慎、郑玄,文述为其精舍诸生。阮元六月驻台州,文述留节署治文书,未得偕往。阮元平寇,文述撰诗纪其诗。秋,中恩科举人。嘉庆六年(1801)春,入京参加会试,阮元书书《呻吟语》精言长卷赠别,道光十八年文述犹宝藏之。居京师五年,三试春官不第。在京师,与杨芳灿交好齐名,时号“杨、陈。”文述后官全椒、繁昌、昭明、江都、崇明等地知县,多惠政、性孝友,与王昙、郭廖、查揆、屠倬交最契。又好修名人遗迹,常熟知县任上曾为柳如是修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