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迹不复存”出自宋代苏易简的《题临兰亭序》,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hēn jī bù fù cún,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
“真迹不复存”全诗:有若似夫子,尚兴阙里门。
虎贲状蔡邕,犹旁文举樽。
昭陵自一闭,真迹不复存。
予今获此本,亦可比欤璠。
《题临兰亭序》是苏易简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有若似夫子,
尚兴阙里门。
虎贲状蔡邕,
犹旁文举樽。
昭陵自一闭,
真迹不复存。
予今获此本,
亦可比欤璠。
诗意:
这首诗是苏易简在临兰亭时所作,他以兰亭为题,表达了对兰亭文化的敬仰和对当时文人墨客的赞赏。诗中通过描绘阙里门上尚举行文艺活动的情景,以及蔡邕、文举等历史名人的形象,表达了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对历史文化的怀念。
赏析:
这首诗以苏易简对兰亭的题词为起点,通过描述兰亭的文化氛围和历史背景,展现了作者对兰亭文化的崇敬之情。首句“有若似夫子,尚兴阙里门”表达了作者对兰亭文化的推崇,将兰亭与古代圣贤相提并论。接下来的两句“虎贲状蔡邕,犹旁文举樽”描绘了蔡邕和文举这两位历史名人的形象,他们象征着当时文人墨客的风采和才华。接着,诗人提到了昭陵,昭陵是刘备的陵墓,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历史文化的珍爱。最后两句“予今获此本,亦可比欤璠”表明作者通过获得兰亭序的本本之后,也有机会与那些古代文人相提并论。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描绘兰亭的文化景象和历史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兰亭文化的敬仰和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自己在文学艺术上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承继之意。这首诗词既展示了作者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兰亭文化的重视和对历史传统的传承。
tí lín lán tíng xù
题临兰亭序
yǒu ruò shì fū zǐ, shàng xìng quē lǐ mén.
有若似夫子,尚兴阙里门。
hǔ bēn zhuàng cài yōng, yóu páng wén jǔ zūn.
虎贲状蔡邕,犹旁文举樽。
zhāo líng zì yī bì, zhēn jī bù fù cún.
昭陵自一闭,真迹不复存。
yǔ jīn huò cǐ běn, yì kě bǐ yú fán.
予今获此本,亦可比欤璠。
拼音:zhēn jī bù fù cún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三元
苏易简(958—997)北宋官员。字太简,梓州铜山(今属四川)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第一,状元。为将作监丞、升州通判、翰林学士承旨,历知审官院、审刑院,迁给事中,拜参知政事,至道元年,出知邓州,移陈州。以文章知名,有《文房四谱》、《续翰林志》及文集。《文房四谱》全书共五卷,笔谱二卷,其余各一卷,附笔格、水滴器。书前有徐铉序,末有自序。
苏易简,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广福镇)人,字太简。生于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卒于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庚辰科状元。
苏易简少年聪颖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捷。太平兴国五年(980),举进士时,太宗留心儒术,责考生皆临轩复试,易简洋洋三千余言,一挥而就。太宗览毕,甚为赞赏,擢为甲科第一,时年仅二十二岁。
苏易简中状元后,通判升州,迁左赞善大夫。八年,以右拾遗知制诰,连续七年主持贡举,公正无私,深得太宗信任。雍熙三年(986),充翰林学士。淳化二年(991),同知京朝官考课,迁中书舍人,充承旨,太宗虽没任命苏易简为参知政事,待遇却和参知政事一样,并做诗安抚:“君臣千载遇”,易简也表示“忠孝一生心”。一次,苏易简用水试欹器,以“日中则昃,月满刚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劝谏太宗持留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不久,知审官院,改知审刑院,掌吏部选,迁给事中,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因嗜酒,被劾,罢为礼部侍郎,出知邓州,又移知陈州。至道二年(996年)十二月,因饮酒过度去世,赠礼部尚书。太宗闻之,深为惋惜,赠挽词,上有“时向玉堂寻旧迹,八花砖上日空长”语。
北宋时期,随着造纸业的发展、造纸术的进步、以及纸对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而出现了一些研究纸的专门论著。其中最早的一部是北宋苏易简撰写的《文房四谱》中的《纸谱》一卷,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纸的专著。《纸谱》成书於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9月,分为叙事、制造、杂说、辞赋四部分,记述了纸的源流、名称、制作、加工、用途、特点等,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文房四谱》全书共五卷,笔谱二卷,其余各一卷,附笔格、水滴器。书前有徐铉序,末有自序。此书分别探讨和记载了笔、砚、纸、墨产生的根源、制造的工艺、流传的故事以及诗词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