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薰陶内”出自宋代傅自得的《蓦山溪(早春寿京尹)》,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dōu zài xūn táo nèi,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
“都在薰陶内”全诗:洪钧转处,都在薰陶内。
瑞世得奇才,赞化工,协调和气。
雄词健笔,谈笑斡千钧,余闲手,尹王畿,治行称尤异。
雍容儒雅,早合登高位。
天路踏骅骝,看峨冠,羽仪班缀。
东风骀荡,玉斝酒鳞红,春不老,寿难穷,莫惜今朝醉。
《蓦山溪(早春寿京尹)》是傅自得创作的诗词。诗词描绘了一个成功的官员享受寿庆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寿庆和功成名就的喜悦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为:
洪钧转处,都在薰陶内。
显达之世获得了奇才,称颂的化工和谐热情。
使用雄词健笔,谈笑间斡旋于权谋之中,闲暇之余成为京城的治理典范,表现得尤为出众。
雍容儒雅,早合适应高位。
踏上天路骑着骅骝,看着戴着峨冠、身着羽仪的群臣们。
东风轻拂,玉斝中的酒如鳞红色,春天永远年轻,寿命无法穷尽,现在酩酊大醉吧,不要留恋。
这首诗词以豪爽的笔调表达出了作者在乐享寿庆时的兴奋和快乐之情。通过描绘寿庆宴会的场景,表现了作者作为一位官员取得成就之后得到的荣耀和尊贵,同时也展示了官场的斗争和权谋。诗词中引用了“东风”、“玉斝酒”等象征春天和欢乐的意象,抒发了对年轻和寿命的向往和珍惜。整首诗词意境宏大,语言华丽,展示了傅自得的才情和豪情壮志。
mò shān xī zǎo chūn shòu jīng yǐn
蓦山溪(早春寿京尹)
hóng jūn zhuǎn chù, dōu zài xūn táo nèi.
洪钧转处,都在薰陶内。
ruì shì dé qí cái, zàn huà gōng, xié tiáo hé qì.
瑞世得奇才,赞化工,协调和气。
xióng cí jiàn bǐ, tán xiào wò qiān jūn, yú xián shǒu, yǐn wáng jī, zhì xíng chēng yóu yì.
雄词健笔,谈笑斡千钧,余闲手,尹王畿,治行称尤异。
yōng róng rú yǎ, zǎo hé dēng gāo wèi.
雍容儒雅,早合登高位。
tiān lù tà huá liú, kàn é guān, yǔ yí bān zhuì.
天路踏骅骝,看峨冠,羽仪班缀。
dōng fēng dài dàng, yù jiǎ jiǔ lín hóng, chūn bù lǎo, shòu nán qióng, mò xī jīn zhāo zuì.
东风骀荡,玉斝酒鳞红,春不老,寿难穷,莫惜今朝醉。
拼音:dōu zài xūn táo nèi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十一队 (仄韵) 去声二十三漾
傅自得(1116~1183年),字安道,宋代泉州人。曾祖父傅尧俞,元祐间任中书侍郎。父名察,官任吏部员外郎,宣和七年(1125年),奉命接伴金国使者,至韩城(今陕西省韩城市),遇入寇的金兵,金将斡离不(音否)威迫傅察下拜,傅察不屈而被杀。死后赠徽猷阁待制,谥号忠肃。他的文章收入《至乐斋集》。
傅自得的母亲是宰相赵挺之的女儿,封清源郡君,赠秦国夫人。靖康初,携带儿子傅自强、傅自得、傅自修回泉州,定居在城西的涂山(今地名傅府山)。傅自得回到泉州时才12岁。
由于父亲的功绩,傅自得补上承务郎,并三监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南岳庙,再任福建路提点刑狱司干办公事,办案有条有理。不久,改任漳州通判。南宋初期,秦桧当权,勾群结党,想笼络傅自得为羽翼。但傅自得刚正负气,不为利禄所诱。因此,虽有政绩,并奏名上报应试博学宏词科,却被秦桧借故黜免,派他出知福建路兴化军。时衢州(今浙江省衢县)通判汪召锡诬告泉州知州赵令衿诽谤朝政,台谏徐嘉等人又上奏本诬陷赵令衿贪赃纳贿。秦桧本来忌恨赵令衿,也诬陷他与张浚、李光“谋逆”,便请旨命傅自得追究此事。傅自得奉命到泉州查清底细,实事求是向上呈报,奏请不必再置狱讯问。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桧病死,有人拿赵令衿之事弹劾傅自得。遂罢郡事。两年后,谏官挟旧怨重奏前事,傅自得竟被夺官,徙居融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为民。傅自得在融州4年,黄祖舜把傅自得获罪的前前后后告知丞相陈文恭,才得徙居较近的潮州(今属广东省汕头市),不久又让他自便。孝宗继位,傅自得恢复旧职。知漳州,却又被谗言阻挠,改知兴化军。傅自得在朝廷向皇帝辞别的时候,举引皋陶的《辜经》,论及下层尉吏以为捕盗有赏,就乱捕平民,有的人被判死罪还不能自明。孝宗同意“无辜者不能乱治罪”。当时,朝臣正在讨论对盗贼施加重刑,也因此中止。傅自得再到兴化军后,全郡清平。后因母亲去世,辞官守孝。孝期满后,傅自得再任漳州知州。不久升直秘阁福建路转运副使。后知临安府。傅自得上任认真办理讼状,法办豪强劣绅,纠劾贪官污吏。但傅自得急流勇退,请命主管福建路武夷冲祐观。后来辞官回泉州。淳熙十年(1183年)八月去世,墓在南安县云谷双象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