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望尚不希”出自两汉孔融的《杂诗二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lǚ wàng shàng bù xī,诗句平仄:仄仄仄仄平。
“吕望尚不希”全诗: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
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
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
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
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
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
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
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
孤魂游穷暮,飘摇安所依。
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
俯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
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高峻寒冷的钟山石首,与炎热至极的南方之路,地理位置差异,冷热悬殊,对比强烈。
地位显赫的权贵,气焰直侵云汉;他们的余光气势逼人,熏灼寒门。
超群出众的贤才是连续几代积累的结果,是需要牢固的根基的。
姜太公一介平民,由于时世的机缘而大有作为。
管仲本为一囚徒,却能帮助齐桓公建立伟大的覇业。
人怎能永久活着呢?我年纪老了。感叹人生无常,只恐年岁迟暮。
有幸托此不肖之躯,应当像猛虎一样奋勇前驱。
怎能困苦终生,与世俗同流合污呢。
由于不拘小节,庸夫讥笑我的器度胸襟。
吕望尚且无需敬慕,何况伯夷与叔齐呢。
远送新交的朋友走后,赶回家中已是年终了。
进门急着看心爱的儿子,却见妻妾对着别人哭泣。
听说再一见不到儿子了,顿觉天昏地暗失去了光明。
(家里人对我说:)孤零零的坟墓在西北方,儿子在病中经常想念您为什么迟迟不回来。
提起长衣的下摆,疾走到坟墓旁,只见坟上长满了蓬蒿与野豌豆。
儿子的白骨早己埋在地下,儿子的肌体早就化为尘土隨风飞扬。
儿子还小时我离开了家,不认识父亲,现在来坟前悼念,难道孩子阴魂能知道我是谁吗
孤魂在无尽的黑暗里游荡,飘飘摇摇哪里有他的依靠?
人生在世希望有子继承,他却先死了让我哀悼追丧,
倒下去爬起来止不住我内心的伤痛,不觉得泪水已沾湿了衣裳。
人生在世有天命,可怜他年纪幼小死的过早。
这是孔融流传下来的《杂诗二首》,其一写远大的政治抱负,情辞慷慨;其二写丧子之悲痛,情致哀婉悲切,都有抒情色彩,极冨感染力。我们先来解释第一首。
“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二句:岩岩,高峻的样子。《诗经·鲁颂·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钟山,北海中的山,极寒冷的地方。赫赫,炎热。炎天,指南方。钟山为极寒之地,炎天为极热之地,两相对比,喻“世道炎凉”。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高峻寒冷的钟山石首,与炎热至极的南方之路,地理位置差异,冷热悬殊,对比强烈。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二句:高明,地位显赫气势灼人的权贵。曜(音耀),炫耀。云门,上接云汉的高门。远景,余光,余焰。景,日光。灼,烧灼,熏炙。寒素,门第低微的寒族。这两句是说,地位显赫的权贵,气焰直侵云汉;他们的余光气势逼人,熏灼寒门。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二句:昂昂,高超挺拔的样子。累世士,累积几代才出现的贤才。累世,连续几代。结根,扎根。此二句言超群出众的贤才是连续几代积累的结果,是需要牢固的根基的。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二句:吕望,太公望,姜姓,吕氏,名尚,号太公,又叫姜子牙。传说七十多岁被周文王发现,任为师,佐周灭商,因功封于齐。匹夫,平民百姓。世故,时世的缘故。此二句说,姜太公一介平民,由于时世的机缘而大有作为。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二句:管仲,春秋齐国人,名吾夷,先辅佐公子纠,公子纠与桓公争位失败后管仲被囚,经鮑叔牙举荐,受到桓公重用,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功祚,功勋业绩,指齐桓公的覇业。这两句是说,管仲本为一囚徒,却能帮助齐桓公建立伟大的覇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二句:年岁暮,岁月流逝。屈原《离骚》:“恐年岁之不吾与。” 此二句是说,人怎能永久活着呢?我年纪老了。感叹人生无常,只恐年岁迟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二句:不肖,自谦之辞。猛虎步,像猛虎一样的步伐。比喻雄俊豪迈气概。这两句说,有幸托此不肖之躯,应当像猛虎一样奋勇前驱。
“安能一苦身,与世同举厝” 二句:安能,怎能。一身,一辈子,一生一世。举厝(音措),举止行为。此二句意思是,怎能困苦终生,与世俗同流合污呢?
“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 二句:小节,琐碎的亊情。庸夫,平庸的人。度,器量,胸怀。此谓由于不拘小节,庸夫讥笑我的器度胸襟。
“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二句:希,稀罕,敬慕。夷齐,商代孤竹国君之二子伯夷、叔齐,兄弟二人。相传孤竹君死后,伯夷、叔齐推位让国,逃奔西北周。周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饿死在首阳山。这是说吕望尚且无需敬慕,何况伯夷与叔齐呢?
这是孔融《杂诗二首》中的第一首,是诗人以景托怀的励志之作。那么,这首诗是作者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写的呢?孔融是忠于汉室的,他素与曹操政见不合。他反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经常嘲讽曹操,曹操很恼火,但为了笼络人,只能隐忍,暗地里却示意与孔融有仇的郗虑弹劾孔融,使孔融被免职在家赋闲。然后曹操又写信给他,希望他与郗虑搞好关系,以后说话、做亊情不要那么浮华率意,要小心一点,谨慎一点。孔融回信说:不必。我现在已经能够心情愉快地接受这样免职。此诗就是作于这一时期,抒写这样的心情。全诗20句,分三层:
前4句是写景,写高峻寒冷的钟山,与炎热至极旳南方之路;地位显赫气势灼人的权贵,与门第低微的寒族,两相对比,喻世道之炎凉,实指曹操煊赫的威势。
中间12句写诗人自己坚定不移的节操、抱负和志向。“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超群出众的贤才是连续几代积累的结果,只有像山川这样根基牢固的人才可以昂首于天地之间。这是孔融自喻,他是孔子20世孙,祖上世代为官,根基牢固,出身高贵。他打心眼里看不起宦官出身的曹操。但对曹操重视人才等策略还是比较佩服的。转下来引用“吕望”、“管仲”二人的亊跡,来说明一个人只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定能成就一番亊业。然后诗人发出感叹“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可惜我老了。但话锋一转,“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表明自己不服老,也不安于现状,立志要成就一番亊业。
最后4句写支撑自己的气节和风骨。他对世俗很蔑视(“庸夫笑我度”),对于“吕望”尚不稀罕,对“夷齐”又何存仰慕呢?
纵观全诗可以看出孔融的志气很高,因为不好直言,所以借史述怀,慷慨言志。通过描写地理位置的差异,高门寒族的悬殊,时势英雄的发迹等,揭示世亊无常,穷者能达的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高傲疾世,一身正气的高洁品格。全诗笔力隽逸,苍劲悲凉,气骨凌人,体现了孔融诗文“以气为主”的特点。
下面我们简单解释分析一下第二首。这第二首是写悼念幼子夭折的悲伤心情,诗歌以乐府的笔触,叙写了三个悲惨场景:
首先,写从外归来,骤闻噩耗。“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 远送新交的朋友走后,赶回家中已是年终了。进门急着看心爱的儿子,却见妻妾对着别人哭泣。听说再一见不到儿子了,顿觉天昏地暗失去了光明。“日已潜光辉” 以日光之没喻儿子之死。这里暗伏着做为一个父亲常年在外,儿子临死时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心中是多么悔恨!
其次,是写赶往荒丘,面对孤坟。“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 (家里人对我说:)孤零零的坟墓在西北方,儿子在病中经常想念您为什么迟迟不回来。“ 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褰(音愆)裳,提起衣服的下摆。墟丘,指坟墓。提起长衣的下摆,疾走到坟墓旁,只见坟上长满了蓬蒿与野豌豆。蒿,篷蒿。薇,野豌豆。“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儿子的白骨早己埋在地下,儿子的肌体早就化为尘土隨风飞扬。“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 儿子还小时我离开了家,不认识父亲,现在来坟前悼念,难道孩子阴魂能知道我是谁吗?“孤魂游穷暮,飘飖安所依?” 穷暮,长夜,指地下。孤魂在无尽的黑暗里游荡,飘飘摇摇哪里有他的依靠?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牵挂,对儿子的疼爱,不但在他活的时候疼寒疼暖,而且死后还放不下,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最后写哀叹人生,表达了子不识父、父亲失嗣的哀悼之情。“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俛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希,同“稀”,少也。人生在世希望有子继承,他却先死了让我哀悼追丧,倒下去爬起来止不住我内心的伤痛,不觉得泪水已沾湿了衣裳。人生在世有天命,可怜他年纪幼小死的过早。
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写了诗人的丧子之痛,塑造了一个至哀无声的慈父形象,格调悲凉,情感浓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后世对此诗有许多中肯的评价。张玉谷《古诗赏析》:“伤子自伤,无不包括。”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亦述写与此诗同样的情景,沈德潜《古诗源》评曰:“少陵《奉先咏怀》,有‘入门闻号眺,幼子饥已卒’句,觉此更深可哀。” 这些评论都肯定了孔融诗歌的凄婉悲切的色彩,具有“建安风骨”的特征。
zá shī èr shǒu
杂诗二首
yán yán zhōng shān shǒu, hè hè yán tiān lù.
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gāo míng yào yún mén, yuǎn jǐng zhuó hán sù.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áng áng lěi shì shì, jié gēn zài suǒ gù.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lǚ wàng lǎo pǐ fū, gǒu wèi yīn shì gù.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guǎn zhòng xiǎo qiú chén, dú néng jiàn gōng zuò.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rén shēng yǒu hé cháng, dàn huàn nián suì mù.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xìng tuō bù xiào qū, qiě dāng měng hǔ bù.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ān néng kǔ yī shēn, yǔ shì tóng jǔ cuò.
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yóu bù shèn xiǎo jié, yōng fū xiào wǒ dù.
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
lǚ wàng shàng bù xī, yí qí hé zú mù.
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yuǎn sòng xīn xíng kè, suì mù nǎi lái guī.
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
rù mén wàng ài zǐ, qī qiè xiàng rén bēi.
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
wén zi bù kě jiàn, rì yǐ qián guāng huī.
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
gū fén zài xī běi, cháng niàn jūn lái chí.
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
qiān shang shàng xū qiū, dàn jiàn hāo yǔ wēi.
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
bái gǔ guī huáng quán, jī tǐ chéng chén fēi.
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
shēng shí bù shí fù, sǐ hòu zhī wǒ shuí.
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
gū hún yóu qióng mù, piāo yáo ān suǒ yī.
孤魂游穷暮,飘摇安所依。
rén shēng tú sì xī, ěr sǐ wǒ niàn zhuī.
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
fǔ yǎng nèi shāng xīn, bù jué lèi zhān yī.
俯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
rén shēng zì yǒu mìng, dàn hèn shēng rì xī.
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拼音:lǚ wàng shàng bù xī
平仄:仄仄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五微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郡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建安元年(196),征还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大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为曹操所杀。能诗善文。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孔融是怎么死的?是被曹操授意诬陷他“欲规不轨”,又与祢衡“跌荡放言”。罪状是孔融发表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言论。这还不算冤杀?如果说他与曹操作对都是错的,曹操干吗不以那些罪名处决了他。
孔融与曹操到底作什么对了?他嘲讽曹操戒酒,讽刺曹丕娶甄妃,揭过曹操的老底“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说曹操戒酒不是什么亡国之戒,只是不想粮食用来酿酒。劝过曹操不要杀杨彪,因为杨彪是袁术的亲戚,甚至拿自己官职来做威胁。所以曹操一直很嫉恨他,至于劝阻曹操不要与袁绍对决,这种观点当时曹营不止他一个人,这算不上什么作对吧。
孔融与曹操做对,并不表示这些能够成为曹操将他杀掉的理由,而只能作为曹操杀他的动机。通过一些解释能证明孔融没有与曹操做对?没有得罪曹操?不是不识时务?而敢在曹操面前这么做,不是自取灭亡是什么?而他为什么这样?原因无非是他是名士,而且是影响巨大的大名士,以为曹操不能将他怎么样,而事实上曹操也“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这就加剧了这位孔子二十世孙的膨胀,总是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大事小事,处处做对。而这也就罢了,甚至在一些军国要事上,他也与曹操做对,比如官渡之战前夕,就他发表的那一席悲观言论,会对曹操集团造成多么大的打击?按他的说法,曹操该怎么办?投降呗!孔融之所以处于曹操集团,实际上是自以追随汉献帝,而袁绍又是世家大族的代表——这就是说,孔融这位大名士,实际上是希望袁绍获胜的,以便恢复世家大族和名士的统治阶级地位。而曹操的出身,自然是身为大名士的孔融所不耻的,这也成为了孔融敢与曹操处处做对的原因之一!而曹操,居然能让这么一个人留在自己身边这么多年,虽然说有出于对其地位、声望的顾虑,也不得不佩服其忍耐力和孔融的愚蠢!
《后汉书.孔融传》记载:“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可见,当时是饥年,却不得不用兵,而兵以什么为主?粮食!曹操出于对军国大计的考虑,以为应禁酒,使粮食用来补充兵用。而孔融呢?果然显示了他“华交会之徒”的特性,说什么“昨承训答,陈二代之祸,及觽人之败,以酒亡者,实如来诲。虽然,徐偃王行仁义而亡,今令不绝仁义;燕哙以让失社稷,今令不禁谦退;鲁因儒而损,今令不弃文学;夏、商亦以妇人失天下,今令不断婚姻。而将酒独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摆明的强词夺理,曹操的确是“惜谷”,只怕像孔融这么不惜谷,国不亡才怪,看过他的表现便知道了。又如曹丕纳甄夫人,这根本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在古代,这很正常,孔融倒好,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懂,又以为孔融学识渊博,便“问出何经典”,孔融则捉弄似的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这不是没事找事、找曹操不痛快吗?再如杨彪一案,居然公然威胁曹操“明日便当褰衣而去,不复朝矣”,而他完全可以采取更温和的方法。
孔融的确没有什么内政军事才能,但他很会看人,推荐了不少人才。而且是孔子后代,名满天下。他是个书生气很浓的人,不会当官,不会察言观色,而且脾气耿直,眼里装不进沙子。但他只是发表言论,按现代观点来说,是言论自由,他又没做什么值得杀头的大罪。曹操杀了他,后来曹丕却下令千金收购他的文章。如果孔融真是欲规不轨,那么曹丕还能这样做吗?
孔融若只是“脾气耿直”,曹操还至于将他杀掉吗?孔融的性格如同绝大部分的名士,骄傲狂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想边让、祢衡、许攸之徒,无一不是名士,无一不是性格骄傲狂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而结果呢?有一个得到了善终?程昱性格不好,而曹操又是如何对待他的?所以,可想而知,为什么历来也都有一种声音流传着:孔融之死,纯属活该,与其替他喊冤,不如从他的性格中找出他的悲剧发生的根源。
孔融,字文举,鲁(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孔宙之子,孔艳褒之弟。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孔融少时成名(著名的孔融让梨讲的就是他的故事)。和王粲等六人被合称“建安七子”,“建安七子”中,他辈分最高,政治态度也与其他六人不同。献帝时任北海(山东寿光)相,爱称孔北海,又任少夫、大中大夫等职。为人不拘小节,恃才负气,刚正不阿。董卓弄权时期,他变身军阀,割据在北海。曹操崛起时降曹操。因非议曹操,被杀。其散文辞藻华丽,多用骈句,但能以气运词,有新变化。曹丕《典论·论文》称他:“体气高妙,有过人着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代表作《论孝章书》和《荐祢衡表》,都显示这种特色。诗仅存7首,其中《杂诗·岩岩钟山首》写远大怀抱,情辞慷慨;《远送新行客》写丧子的悲痛,情致哀婉,都富有抒情色彩。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孔融四岁的时候,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
小时了了
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当时,著名的士大夫李膺也在京城,如果不是名士或他的亲戚,守门的人一般是不通报的。孔融只有十岁,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他对守门人说: “我是李膺的亲戚。” 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后来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府第,宾客把这件事情告诉他,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就不一定聪明了)孔融立即反驳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那么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无话可说。李膺大笑,说:“高明必为伟器。”(你这么聪明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一门争义
东汉末期,“党锢之祸”迭起,宦官把持朝政,大肆搜捕、诛杀正直之士。张俭因得罪宦官侯览遭到通缉。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张俭的好友,于是张俭便去投奔他。不巧孔褒不在家,孔融当时只有十六岁。张俭因孔融年纪太小,没有把实情告诉他。孔融见张俭形色慌张,于是便把张俭留下。后来事情败露,张俭逃走,孔融、孔褒却被逮捕下狱。孔融说人是他留下的,他该负责;孔褒说:“彼来求我,非弟之过。”坚持要由他负责;孔母说她是家长,她该负责,闹得“一门争死”。郡县官吏拿不定主意,只好如实上报朝廷。最后皇帝定了孔褒的罪,下令杀死了他。孔融因此名声大噪。州郡几次辟举他为官,都被辞谢了。
刚直不阿
孔融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开始步入仕途,负责弹劾贪污官僚。河南尹何进迁为大将军,司徒杨赐派孔融前往祝贺,却被挡在门外,即时留下弹劾状辞职。何进十分生气,私自派遣剑客欲追杀孔融。不料剑客却对何进说:“孔文举有重名,如果将军和此人结怨,那么四方之士都会离你而去。不如对他以礼相待,可以用来向天下展示将军的宽广的胸怀。”何进忌惮其名聱,辟举为侍御史,因与中丞赵舍不和,孔融再次辞官。何进再辟举为司空掾,北军中侯。在职三日,升迁为虎贲中郎将。后董卓总揽朝政后,想要废掉汉少帝,孔融与之言辞激辩,常有匡正之言。董卓怀恨在心,转任其为议郎,随后又将孔融派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东汉郡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为相。
北海为相
孔融到北海后起兵讲武,讨伐黄巾军张饶,战败,转移保朱虚县。后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玄、彭璆、邴原等。因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后被管亥所围,遣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刘备受宠若惊,立即发兵解围。当时袁绍、曹操势力逐渐强大,而孔融知绍、操终究是要篡夺汉室的,所以不愿意投靠他们。北海国的左承祖者劝孔融要结纳袁绍或者曹操,孔融怒而杀之。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击北海,城被攻陷后孔融逃往东山,妻儿为袁谭所虏获。
不屈权臣
汉献帝建都许昌后,征孔融为将作大匠,升任少府,后被封为太中大夫。孔融为人恃才负气,言论往往与传统相悖,不仅屡屡反对曹操的决定,而且多次在公开场合使曹操难堪,如反对恢复肉刑、讥讽曹丕私纳袁绍儿媳甄氏、嘲笑曹操征乌桓、反对其禁酒。再加上他忠于汉室,上奏主张“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来增强汉室实权,此举更是严重激怒了曹操。因此,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壬子(二十九)日(9月26日),孔融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杀之,株连全家,时年55岁。
建安文采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文辞,悬赏征募他的文章,把孔融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列为“建安七子”。叹为"扬(雄)、班(固)俦也"(《典论·论文》)。孔融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荐祢衡表》力荐青年才士祢衡,要求"令衡以褐衣召见",称赞祢衡"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仇",盛夸他"飞辩骋辞,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引经据典,反复论证,从人情友道、宰相惜贤等方面讽谕曹操解救被孙权围困的盛孝章,义不容辞;
至于讽刺曹丕纳袁熙妻为妾,比喻为“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与曹公书》);嘲弄曹操远征乌桓,可以把从前“肃慎氏不贡矢,丁零盗苏武牛羊”一并查究;反对曹操禁酒,则发怪论说“尧非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难曹公表制酒禁书》)等;都可见文如其人,以才气取胜。所以曹丕论其文“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至乎杂以嘲戏”(《典论·论文》)。《临终诗》抒泄忠悃孤愤之情::“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风格与无名氏古诗相近。题一作《折杨柳行》(《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八),亦可见当时古诗与乐府五言往往相混。其六言诗3首叙汉末董卓作乱及曹操迁许史事,为咏史一类,而语言通俗,叙史简明。
此外,《古文苑》载有孔融《杂诗》2首,但《文选》李善注引屡作李陵诗,真伪莫定。而其诗亦近无名氏古诗一类,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系入《李陵录别诗》。曾作《郡国姓名离合诗》分扣“鲁国孔融文举”六字,在灯谜界被尊为文人诗谜的开山作。
孔融不但是孔子世孙、天下名士,家世出身、政治背景与立场都与宦官之后的曹操有明显差异,而且他非常坚定的效忠于日趋式微的汉朝天子,成为当权的曹操推行自己政策的最大障碍之一,最终招来杀身之祸。而且由于曹操杀孔融的罪名极重,甚至直到西晋时陈寿著写《三国志》时,都不敢为孔融立传,成为该史书中缺少的最著名人物之一。
由于全家被杀和曹操所加的严重罪名,孔融的作品大部分流失,后世整理的《孔北海集》残缺不全。但是孔融的品格与言论仍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影响。杀孔融被视为曹操执政的污点之一,而孔融反对肉刑等的作品甚至到隋唐时期仍然被用作朝廷政策讨论的论据。
但是从此后,孔融作为孔子的二十世孙,一千七百多年来,孔融的文学才能和品格一直被广泛流传着颂扬,这也可能与曹操很长时期在中国历史上都反而被妖魔化了有关。
孔融不仅是个名士,也是个文学家,被曹丕列为“建安七子”之一(见《典论·论文》)。他死后,曹丕曾为他募集遗文共二十五篇。但这为数有限的遗文,后世又有所散佚,大多只是片断流传,其中诗歌仅存八首。就其传世的作品来看,他的散文胜于诗歌。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在对他作出较高评价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笔的犀利诙谐见长的,前面提到过的孔融嘲讽曹操父子的书信可以略见一斑。他的两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也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前篇历数古代哲王圣贤、文臣武将因酒成事,建立功业,得出“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政哉”的结论。第二篇更是极尽讽刺揶揄之能事,曹操说酒可以亡国,非禁不可,孔融反唇相讥道:也有因妇人失天下的,何以不禁婚姻?临了干脆一针见血地揭出曹操的老底:“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孔融在文中强词夺理,反对禁酒是毫无道理的,只能借以显示他跌宕的性格和犀利的笔锋,这或许就是曹丕批评他“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的原因吧。
孔融的散文除了以上特色之外,也不乏深沉委婉的风致,如前文提到的那篇有名的《论盛孝章书》。总起来看,他的散文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具有浓重的骈俪气息,这是孔融有别于同时其他作家的地方。同时人们指出他的文章“体气高妙”,“奋笔直书,以气运词”(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这又体现了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共同风尚。 与散文相比较,孔融的诗歌显得逊色。其《杂诗》第二首抒写幼子夭折的悲痛,哀婉动人,不失为当时抒情诗中较好的作品。
孔融诗歌中较有认识价值的是他的《临终诗》,诗中悲愤地揭露了“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的社会现实,因为他被杀的罪名多半出于郗虑、路粹等人的深文周纳。在封建社会里,一切正直刚傲、不阿权贵的人士大约总免不了蒙冤遭害的不幸命运。“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这声调固然是悲观绝望的,但它毕竟是孔融对黑暗现实发出的最后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