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秋水风移不击舟”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秋水风移不击舟”出自宋代李弥逊的《初归筠庄苏粹之以诗见贻次韵答之二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qiū shuǐ fēng yí bù jī zhōu,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

“秋水风移不击舟”全诗

《初归筠庄苏粹之以诗见贻次韵答之二首》

秋水风移不击舟

它年同上楚江楼,花绕春城小谢州。
翻手雨云人事改,跳丸日月岁光流。
霜空暮落能鸣雁,秋水风移不击舟
偶筑一丘邻胜隐,杖筇冲雨亦来游。


赏析


《初归筠庄苏粹之以诗见贻次韵答之二首》是宋代李弥逊的一首诗词,描述了作者初归筠庄后的心境和对友人苏粹的回答。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初归筠庄苏粹之以诗见贻次韵答之二首

它年同上楚江楼,
花绕春城小谢州。
翻手雨云人事改,
跳丸日月岁光流。

霜空暮落能鸣雁,
秋水风移不击舟。
偶筑一丘邻胜隐,
杖筇冲雨亦来游。

诗意:
这首诗词以作者初次归来筠庄为背景,回答了友人苏粹的贺诗。诗中表达了时光的流转和人事的变迁,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作者在此间落地生根、隐居修养的心境。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楚江楼、春城小谢州等地的景物,展现了自然环境的美丽和变迁。"翻手雨云人事改,跳丸日月岁光流"这两句表达了岁月的流逝和人事的变化,以及时间的无情和无法抵挡。诗中的"霜空暮落能鸣雁,秋水风移不击舟"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生机。最后两句"偶筑一丘邻胜隐,杖筇冲雨亦来游"表达了作者在此地修养身心的心愿,以及对友人苏粹的邀请。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归乡之地的热爱和对友情的回应。诗人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传达出对自然和人生变化的思考,以及对友情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岁月流转和人事变迁的主题,使整首诗更加有层次和深意。

“秋水风移不击舟”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chū guī yún zhuāng sū cuì zhī yǐ shī jiàn yí cì yùn dá zhī èr shǒu
初归筠庄苏粹之以诗见贻次韵答之二首

tā nián tóng shàng chǔ jiāng lóu, huā rào chūn chéng xiǎo xiè zhōu.
它年同上楚江楼,花绕春城小谢州。
fān shǒu yǔ yún rén shì gǎi, tiào wán rì yuè suì guāng liú.
翻手雨云人事改,跳丸日月岁光流。
shuāng kōng mù luò néng míng yàn, qiū shuǐ fēng yí bù jī zhōu.
霜空暮落能鸣雁,秋水风移不击舟。
ǒu zhù yī qiū lín shèng yǐn, zhàng qióng chōng yǔ yì lái yóu.
偶筑一丘邻胜隐,杖筇冲雨亦来游。

“秋水风移不击舟”平仄韵脚


拼音:qiū shuǐ fēng yí bù jī zhōu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一尤

作者简介


李弥逊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作者介绍


李弥逊的著述名录

  李弥逊和李纲是好朋友,政治主张相同,诗歌酬答也很多。钱钟书认为他的诗不受苏轼和黄庭坚的影响,命意造句都新鲜轻巧,在当时可算独来独往。著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的生平

  李弥逊,约生于宋神宗元丰中,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年约七十二岁左右。徽宗大观三年(1109)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1114)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1125),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1126),召为卫尉少卿,出知瑞州。高宗建炎元年(1127),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1132),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