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为近山”出自唐代羊士谔的《雨中寒食》,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chūn hán wèi jìn shān,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
“春寒为近山”全诗:令节逢烟雨,园亭但掩关。
佳人宿妆薄,芳树彩绳闲。
归思偏消酒,春寒为近山。
花枝不可见,别恨灞陵间。
雨中寒食
令节逢烟雨,园亭但掩关。
佳人宿妆薄,芳树彩绳闲。
归思偏消酒,春寒为近山。
花枝不可见,别恨灞陵间。
译文:
雨中的寒食
在这令节的烟雨中,园亭只有关上了。
佳人宿妆薄,芳树上的彩绳闲荡。
思乡之情随酒消散,春寒来到山近。
花枝儿不可见,怀别之恨在灞陵之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雨中的寒食节景。寒食节是唐代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到郊外野餐,享受春天的美好。然而,雨水却打破了人们的计划,园亭不得不关上。诗人用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雨中寒食的感受。
诗中的佳人宿妆薄,意味着她没有打扮,或者是因为雨水而让妆容变薄。诗人还描绘了芳树上的彩绳随风飘荡,暗示着节日的气氛被雨水打散了。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但是这种思乡之情被酒精消解。春天的寒冷也让他感到离山很近。最后两句“花枝儿不可见,怀别之恨在灞陵之间”,表达了诗人离别的愤怒和悲伤。他愿意看花,然而花枝却被雨水遮挡,无法显露。他对别离的恨意在灞陵之间蔓延。
整首诗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了雨中寒食的悲凉和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抒发了个体的情感,也展示了寒食节的壮美之景。
yǔ zhōng hán shí
雨中寒食
lìng jié féng yān yǔ, yuán tíng dàn yǎn guān.
令节逢烟雨,园亭但掩关。
jiā rén sù zhuāng báo, fāng shù cǎi shéng xián.
佳人宿妆薄,芳树彩绳闲。
guī sī piān xiāo jiǔ, chūn hán wèi jìn shān.
归思偏消酒,春寒为近山。
huā zhī bù kě jiàn, bié hèn bà líng jiān.
花枝不可见,别恨灞陵间。
拼音:chūn hán wèi jìn shān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五删
羊士谔(约762~819),泰山(今山东泰安)人。贞元元年礼部侍郎鲍防下进士。顺宗时,累至宣歙巡官,为王叔文所恶,贬汀州宁化尉。元和初,宰相李吉甫知奖,擢为监察御史,掌制诰。後以与窦群、吕温等诬论宰执,出为资州刺史。士谔工诗,妙造梁《选》,作皆典重。与韩梓材同在越州,亦以文翰称。著集有《墨池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他在文学观点上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在对待“道”与“文”的关系上,主张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认为“文”固然要服从于“道”,但非“有德者必有言”,并且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