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无路水无情”出自唐代许浑的《乘月棹舟送大历寺灵聪上人不及》,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ái yún wú lù shuǐ wú qíng,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白云无路水无情”全诗:万峰秋尽百泉清,旧锁禅扉在赤城。
枫浦客来烟未散,竹窗僧去月犹明。
杯浮野渡鱼龙远,锡响空山虎豹惊。
一字不留何足讶,白云无路水无情。
诗词《乘月棹舟送大历寺灵聪上人不及》是唐代诗人许浑创作的作品。这首诗写了一个人乘船送别大历寺的灵聪上人,而自己却没能及时赶到的情景。
诗的开头,描绘了秋天高峰的景色,峰峦已过秋天,百泉清澈透明。接着,诗人描述了大历寺的情景,称它是禅门的守护者,同时也提到了它位于赤城。随后,诗人展示了一个客人刚刚离开的场景,烟雾尚未散去,竹窗下灵聪已经离开。诗人接着写到,禅僧离去的时候,月光仍然明亮。
诗的末尾,诗人以一种客观的态度表达了对于离别的感慨。他说,驾着船在野渡上浮动,鱼龙在远处消逝。当禅僧离去时,他手中的锡杖响起,山林中的豹子和老虎也惊动了。最后,诗人用一种淡泊的语调写道,离别时不留下任何言辞,也无需感到惊奇,白云漂浮在天空,水流也没有情感。
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并通过描述离别的情景展示了无常和流逝的主题。它展示了作者淡泊的态度,表达了人们在世间万事物如烟云般转瞬即逝的感慨。
chéng yuè zhào zhōu sòng dà lì sì líng cōng shàng rén bù jí
乘月棹舟送大历寺灵聪上人不及
wàn fēng qiū jǐn bǎi quán qīng, jiù suǒ chán fēi zài chì chéng.
万峰秋尽百泉清,旧锁禅扉在赤城。
fēng pǔ kè lái yān wèi sàn,
枫浦客来烟未散,
zhú chuāng sēng qù yuè yóu míng.
竹窗僧去月犹明。
bēi fú yě dù yú lóng yuǎn, xī xiǎng kōng shān hǔ bào jīng.
杯浮野渡鱼龙远,锡响空山虎豹惊。
yī zì bù liú hé zú yà, bái yún wú lù shuǐ wú qíng.
一字不留何足讶,白云无路水无情。
拼音:bái yún wú lù shuǐ wú qíng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八庚
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之语。
从总体上说,许浑缺乏对现实的自觉关注与刚健高朗的性格,追寻旷逸闲适、逃避社会的思想在他诗中显得更特出。所以,尽管他也写过不少咏史诗,如“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凫鹜占浅莎”(《姑苏怀古》),“行殿有基荒荠合,陵园无主野棠开”(《凌歊台》)之类,但他在叹息的同时并没有批判意味,而是情绪更偏于消沉,一味哀叹岁华变迁,给人以灰暗的感觉。也正因为如此,他更大量地写的是消极恬退的闲适诗。
从艺术角度来看,正因为他反复咏叹个人境遇和描写闲适的生活,诗的内容很单调,虽然技巧娴熟,意境却容易重复。像“扣舷滩鸟没,移棹草虫鸣”(《送同年崔先辈》),“鱼沉秋水静,鸟宿暮山空”(《忆长洲》),这种以鸟禽虫鱼来点缀的句子单独地看还不错,写多了就成了俗套,后人所谓“许浑千首湿”(《苕溪渔隐丛话》引《桐江诗话》)的说法,就是对他总是重复地用“水”、“雨”之类景物构成诗境的讽刺。
许浑以登临怀古见长。名篇如《咸阳城东楼》、《金陵怀古》、《故洛城》、《途中寒食》、《凌□台》,追抚山河陈迹,俯仰古今兴废,颇有苍凉悲慨之致。但往往限于伤今吊古,别无深意,读多难免有落套之感。其宦游、寄酬、伤逝诸作,亦时有佳句,如“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南花”(《暮宿东溪》),“两岩花落夜风急,一径草荒春雨多”(《郑秀才东归凭达家书》),都能在写景中托寓情思,婉丽可讽。而意境浅狭,气格卑弱,是其通病。另外,许浑是《清明》一诗的作者,由于南唐编《千家诗》时出错,导致《清明》一诗的作者至今仍误传为杜牧,在此改正。
其诗现存 500首左右,无一首古体。近体以五、七言律诗居多,圆稳工整,属对精切,致有“声律之熟,无如浑者”(田雯《古欢堂集·杂著》)的赞语。 但也有人批评他“专对偶”、“工有余而味不足”(方回《瀛奎律髓》)。一般说来,他的警句常出现在第二联,如“溪云初起日沉阁(一作“谷”),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故洛城》),而到后半篇往往流于平沓,各首间句意也时见复出。他喜欢将律句三字尾的声调改为“仄平仄”对“平仄平”,以显示拗峭变化,为后人所仿效,称作“丁卯句法”。
《丁卯集》2卷,有明汲古阁刻本及《四部丛刊》影印的影宋写本。涵芬楼影印宋蜀刻本,题名《许用晦文集》,多拾遗2卷。《唐诗百名家全集》本所收,则于正集2卷外,有续集1卷,续补1卷、集外遗诗1卷,较为完备。《全唐诗》析为11卷,有相当数量诗篇与杜牧及他人诗作重见互出。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