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有行客”出自唐代李益的《送同落第者东归》,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dōng mén yǒu xíng kè,诗句平仄:平平仄平仄。
“东门有行客”全诗:东门有行客,落日满前山。
圣代谁知者,沧洲今独还。
片云归海暮,流水背城闲。
余亦依嵩颍,松花深闭关。
《送同落第者东归》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东门有行客,
落日满前山。
圣代谁知者,
沧洲今独还。
片云归海暮,
流水背城闲。
余亦依嵩颍,
松花深闭关。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落榜者东归的情景。行客行至东门,夕阳洒满前山。他心中想到,在这个盛世,有谁会理解他这种失意的心情呢?如今他独自回到了沧洲。夕阳下,孤片云归海,流水无忧地流淌着,背离了城市的喧嚣。我也像他一样,依偎在嵩山和颍水之间,与世隔绝,如同松花深深地闭上了关。
赏析: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落榜者的归乡之路。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隐喻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诗中的行客象征着诗人自己,他独自一人行至东门,这里可以理解为他告别都市的喧嚣和繁忙,远离尘嚣,回归自然。落日满前山,夕阳的余辉洒满整座山峦,给人一种宁静、温暖的感觉。
诗人提到圣代谁知者,表达了他的失意和无法得到认可的心情。这里的"圣代"可以理解为盛世,而"谁知者"则指的是能够理解他失意情绪的人。诗人感叹在这个繁荣的时代,他的境遇却如此落寞。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自然景观,片云归海,流水背城,给人一种宁静和自由的感觉。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心境,他也像片云一样自由地归于大海,像流水一样背离了城市的喧嚣。
最后两句"余亦依嵩颍,松花深闭关"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生活态度。他选择了依偎在嵩山和颍水之间,远离尘嚣,与自然为伴。松花深闭关,意味着诗人深深地闭上了心灵的大门,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与创作之中。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自然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无奈和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自然景观的对比,诗人展示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给人一种深沉而富有共鸣的感觉。
sòng tóng luò dì zhě dōng guī
送同落第者东归
dōng mén yǒu xíng kè, luò rì mǎn qián shān.
东门有行客,落日满前山。
shèng dài shéi zhī zhě, cāng zhōu jīn dú hái.
圣代谁知者,沧洲今独还。
piàn yún guī hǎi mù, liú shuǐ bèi chéng xián.
片云归海暮,流水背城闲。
yú yì yī sōng yǐng, sōng huā shēn bì guān.
余亦依嵩颍,松花深闭关。
拼音:dōng mén yǒu xíng kè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韵脚:(仄韵) 入声十一陌
李益(746-829), 唐代诗人,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降城闻笛》2首,当时广为传唱。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名篇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等。其律体亦不乏名篇,如五律《喜见外弟又言别》“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是历代传诵的名句。七律《同崔邠登鹳雀楼》、《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又名《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等,均属佳作。今存《李益集》2卷,《李君虞诗集》2卷,《二酉堂丛书》本《李尚书诗集》1卷。
益长于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辞。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画为屏障。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为《江南词》和《夜上受降城闻笛》,前者写一思妇因丈夫是瞿塘商贾,“重利轻别离”,每天不得相聚,因此不由得暗中后悔:“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早知道还不如嫁给弄潮儿呢!毕竟潮水的涨落有确定的时刻,与弄潮儿总还能朝夕厮守,比作商贾之妇强多了),心理描写可谓传神入微矣;后者写受降城上的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芦管悠扬激起乡思悠长,读来令人同情感伤。集一卷,今编诗二卷(全唐诗中卷第二百八十二和二百八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