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与夔龙亲”出自宋代陈著的《次儿瀹以诗四首道各意因两用其韵》,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huò yǔ kuí lóng qīn,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
“或与夔龙亲”全诗:逃不从幼安,放非效玄真。
原事尧舜主,或与夔龙亲。
《次儿瀹以诗四首道各意因两用其韵》是宋代陈著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韵律工整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于逃避责任和效仿虚幻之事的思考。诗中提及了尧舜、夔龙等传世的人物,通过与他们的联系,进一步加深了诗意的内涵。
译文:
《次儿瀹以诗四首道各意因两用其韵》
逃避不是幼时的安稳,
放纵并非效仿玄妙真理。
原本的故事涉及尧舜的治理,
或许还与夔龙有亲密的关系。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逃避责任和追求虚幻的反思。诗中的"逃不从幼安,放非效玄真"探讨了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逃避责任和现实的现象。作者通过运用反问的手法,质疑了逃避和放纵的真正价值。诗中提到的尧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人,他们主持了仁政,被尊奉为理想的君主。夔龙是传说中的神兽,与天地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与这些传世人物的联系,诗中表达了对于责任与现实的思考。
这首诗词的诗意深邃,通过对逃避和放纵的批评,呼唤人们应当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责任。同时,通过援引古代传说中的人物,给予了诗词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整体上,这首诗词富有哲理性思考,通过诗人的抒发和反思,引发读者对于人生和责任的思考。
cì ér yuè yǐ shī sì shǒu dào gè yì yīn liǎng yòng qí yùn
次儿瀹以诗四首道各意因两用其韵
táo bù cóng yòu ān, fàng fēi xiào xuán zhēn.
逃不从幼安,放非效玄真。
yuán shì yáo shùn zhǔ, huò yǔ kuí lóng qīn.
原事尧舜主,或与夔龙亲。
拼音:huò yǔ kuí lóng qīn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一真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陈著,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宋朝词人。1214年生。宝祐四年(1256)进士。官著作郎,出知嘉兴府。忤贾似道,改临安通判。著有《本堂文集》九十四卷。
四年,除著作郎。以忤贾似道,出知嘉兴县。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知嵊县。七年,迁通判扬州,寻改临安府签判转运判,擢太学博士。十年,以监察御史知台(樊传作合)州。宋亡,隐居四明山中。元大德元年卒,年八十四。有《本堂文集》九十四卷,各本文字多残缺错漏,其中诗缺二卷。事见清樊景瑞撰《宋太傅陈本堂先生传》(见清光绪本卷首),清光绪《奉化县志》卷二三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