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邑虽僻陋”出自宋代张舜民的《木瓜》,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dū yì suī pì lòu,诗句平仄:平仄平仄仄。
“都邑虽僻陋”全诗:商州楚地户,宛在江汉偏。
草木已渐包,果实尤可怜。
木瓜大如拳,橙橘家家悬。
隔崖有宿叶,黄紫凝霜烟。
高秋万嶂出,一望通郧川。
都邑虽僻陋,来者多名贤。
《木瓜》是宋代张舜民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商州楚地户,宛在江汉偏。
草木已渐包,果实尤可怜。
木瓜大如拳,橙橘家家悬。
隔崖有宿叶,黄紫凝霜烟。
高秋万嶂出,一望通郧川。
都邑虽僻陋,来者多名贤。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位于楚地的商州村庄,位于江汉之间。村庄周围的草木已经渐渐茂盛,但果实却显得特别可怜。诗人特别提到了木瓜,形容木瓜的大小如同拳头,而村庄的每家每户都悬挂着橙子和柑橘。诗中还描绘了山崖上残留的叶子,被黄色和紫色的霜烟所凝结。在深秋时节,万山嶂逐渐显现,一望之间可以看到通向郧川的道路。尽管这个地方的城市可能相对较为偏僻和朴素,但却吸引了许多名贤前来。
赏析:
《木瓜》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淳朴的乡村景象,充满了自然的美感和宁静的氛围。诗人以木瓜为象征,突出了村庄的贫困和朴实,与周围悬挂的橙子和柑橘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描写山崖上的叶子和凝霜的烟,诗人营造出深秋的寒冷感受,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村庄和周围环境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贫寒乡村生活的感悟。尽管这个地方可能相对偏僻,但却因为吸引了许多名贤前来,展现了这个乡村的特殊魅力和文化底蕴。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真实描绘和对平凡生活的赞美。通过细腻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深秋乡村的静谧和美丽,以及诗人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之情。
mù guā
木瓜
shāng zhōu chǔ dì hù, wǎn zài jiāng hàn piān.
商州楚地户,宛在江汉偏。
cǎo mù yǐ jiàn bāo, guǒ shí yóu kě lián.
草木已渐包,果实尤可怜。
mù guā dà rú quán, chéng jú jiā jiā xuán.
木瓜大如拳,橙橘家家悬。
gé yá yǒu sù yè, huáng zǐ níng shuāng yān.
隔崖有宿叶,黄紫凝霜烟。
gāo qiū wàn zhàng chū, yī wàng tōng yún chuān.
高秋万嶂出,一望通郧川。
dū yì suī pì lòu, lái zhě duō míng xián.
都邑虽僻陋,来者多名贤。
拼音:dū yì suī pì lòu
平仄:平仄平仄仄
韵脚:(仄韵) 去声二十六宥
张舜民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张舜民随高遵裕西征灵夏,无功而还,他作诗嘲讽有"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军斫作薪"及"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休上望乡台"(《西征途中二绝》)等句,因遭转运判官李察劾奏,贬为监郴州酒税。其后位渐通显,而议论雄迈,气不少衰。晁公武称其"文豪重有理致,而最刻意于诗"。晚年作乐府百余篇。自序中说:"年□耳顺,方敢言诗,百世之后,必有知音者。"其代表作《打麦》吸取民间乐府手法,描述四月麦熟田家辛勤收割的劳动场面,并揭露官赋剥削造成的不平等现象,具有较深的现实意义。
张舜民的词作与苏轼风格相近,所以有的作品被人误为苏词。宋人周紫芝《书张舜民集后》说:"世所歌东坡南迁词,'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二语,乃舜民过岳阳楼作"。张舜民生平爱画,且题评精确。虽南迁羁旅中,所经各地也必搜访题识,东南各处士大夫家所藏名作,全被载录。亦能自作山水。其文集今存《画墁集》8卷,补遗1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及《丛书集成》本。词存四首。以《卖花声》为最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