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寄相思情苦”出自宋代陈允平的《一落索》,诗句共6个字,诗句拼音为:yù jì xiāng sī qíng kǔ,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欲寄相思情苦”全诗:欲寄相思情苦。
倩流
红去。
满怀写不尽离愁,都化作、无情雨。
渺渺暮云春树。
淡烟横素。
夕阳西下杜鹃啼,怨截断、春归处。
《一落索·欲寄相思情苦》是宋代诗人陈允平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想寄相思的情愁苦楚,倩影流转消逝。
满怀的离愁写不尽,都变成了无情的雨。
远离的暮云和春天的树。淡淡的烟雾横斜。
夕阳西下,杜鹃在啼叫,怨恨截断了春天的归处。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相思之情和离愁之苦。诗人希望借助文字来寄托自己对思念之情的表达,但却发现无法完全书写出内心的离愁,只能以雨的形式沉默寂寞地表达。诗人通过描绘远离的暮云、春天的树和夕阳西下的景象,以及杜鹃的哀鸣,表达了对春天归来的期盼和对时光流逝的怨懟。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凄凉的语言,展现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和无法言表的离愁。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季节变迁,将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景象相结合,表达了对离别和时光流转的痛苦感受。其中,倩影流转和满怀写不尽离愁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心中思念之情的无穷无尽。而无情的雨象征着作者内心的苦痛和无奈,以及无法言说的心情。诗中的暮云、春树、夕阳和杜鹃等景物,更进一步增强了诗词的凄凉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孤独、忧郁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整首诗以简约的语言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内涵,既有对离别的悲伤和思念的苦楚,又有对光阴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yī luò suǒ
一落索
yù jì xiāng sī qíng kǔ.
欲寄相思情苦。
qiàn liú
倩流
hóng qù.
红去。
mǎn huái xiě bù jìn lí chóu, dōu huà zuò wú qíng yǔ.
满怀写不尽离愁,都化作、无情雨。
miǎo miǎo mù yún chūn shù.
渺渺暮云春树。
dàn yān héng sù.
淡烟横素。
xī yáng xī xià dù juān tí, yuàn jié duàn chūn guī chǔ.
夕阳西下杜鹃啼,怨截断、春归处。
拼音:yù jì xiāng sī qíng kǔ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七麌
陈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宋末元初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县)人。生卒年俱不确定,前人认为“把陈允平的生年定在宁宗嘉定八年到十三年之间(1215-1220)比较合理”,“卒年疑在元贞前后,与周密卒年相去不远”,暂依之。少从杨简学,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有诗集《西麓诗稿》,存诗86首,《全宋诗》另从《永乐大典》辑3首,从《诗渊》辑50首,共计139首。有词集《日湖渔唱》和《西麓继周集》,各存词86首和123首,还有5首有调名而无词,《全宋词》无另辑者,共计209首。
陈允平出身官宦世家,先祖陈司直避五代之乱举家迁到福建莆田,高祖陈嘉谟曾赠右朝奉郎,曾祖陈膏曾任左朝奉大夫太府少卿,累赠特进,宦游四明,与四明汪氏联姻,遂著四明鄞县籍。祖父陈居仁(1129-1197),字安行,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官至华文阁直学士,奉政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卒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文懿,学者称菊坡先生,《宋史》有传。伯父陈卓(1167-1252),陈居仁第五子,字立道,绍熙元年(1190)进士,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壮岁登进士第,宦意泊如,筑有世纶堂,闲居十六年而卒,谥清敏,《宋史》有传。父亲陈阜,陈居仁第六子,官至承奉郎。
陈允平的家学渊源主要来自祖父陈居仁和五伯父陈卓,而犹得益于陈卓。陈允平出生时祖父已过世,五伯父陈卓就是他的启蒙老师。有诗为证:“寒菊宜霜晚更新,掖垣再世掌丝纶。阿咸老去营西麓,不愧家声故国臣。”([清]袁钧《鄮北杂诗》)陈允平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但科举不利,仕途不进。一生只做过几任小官,时间都不长,大部分时间都漫游吴越,闲看山水,多旅居钱塘。宋理宗景定年间(1260-1264)参与杨缵、张枢等组织的临安吟社,互相唱和,在景定四年(1263)创作了著名的“西湖十咏”。宋恭宗德祐时(1275-1276)为沿海制置参议官。宋帝昺祥兴元年(1278)被仇家告发“约苏刘义谋复宋”,遭围捕,被同官袁洪救出。当时事件的全过程在袁桷《先大夫行述》一文中有详细记载。出狱后陈允平闭门不出,扁其所居山中楼曰“万叠云”。入元后,应征北上元大都,后不受管,放还。北上、南归的具体时间均不详。尚未南归之时,好友周密和王沂孙各有[高阳台]词怀之。陈允平没有参加《乐府补题》的唱和,南归后也没有再和故友来往,隐居山中而卒。卒后,好友张炎有[解连环]词悼之。
先祖
陈司直,避五代之乱举家迁到福建莆田。
高祖
陈嘉谟,官至右朝奉郎。
曾祖
陈膏(?-1142),字泽卿,登宋政和五年(1115)何栗榜进士,后续娶明州(今属浙江宁波)汪氏女,乃徙居明州。靖康年间(1126-1127)陈膏官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教授,金兵逼郡,属官大都逃走,唯独陈膏与太守张克戬死守抗金。宋室南迁后,知泉州惠安县(今福建惠安)。曾以单枪匹马招降反贼,擢为殿中侍御史,鄞僧王法恩谋逆,事觉,有人请求屠城镇压,陈膏力论多杀非圣世事,胁从者均得以从轻处理。不久改任太常少卿,为高宗所嘉,至大书屏间曰:“陈膏长厚,有古人风。”
祖父
陈居仁(1129-1197),字安行,晚号菊坡,生于仙游,14岁时父去世,以荫授铅山县尉,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登赵逵榜进士。因其父陈膏续娶浙江鄞县(今宁波鄞州区)望族汪氏女,遂定居于梅江,成为鄞县梅墟(今鄞州区邱隘镇)陈氏之祖。但居仁生于仙游,且进士题名时仍记为兴化仙游县,后迁居莆田黄石东华村(见乾隆《仙游县志·科第》,《兴化府志》等均列为“莆田人”)。陈居仁曾两次使金,历官徽州、鄂州、建宁、镇江、福州等地知府,累官起居郎、华文阁直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谥“文懿”,赠金紫光禄大夫,《宋史》有传。陈居仁育有六子,名:巩、革、晔、芾、卓、阜。
伯父
陈卓(1167-1251),陈居仁第五子,字立道,亦掌纶诰,“罄翰苑赐金创堂,名曰世纶”,登宋绍熙元年(1190)余复榜进士,官吏部尚书,同签书枢密院事,后以资政殿学士还里,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开国伯,闲居十六年而卒,谥清敏,《宋史》有传。
父亲
陈阜,陈居仁第六子,庆元三年(1197)官承务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