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无定”出自清代朱彝尊的《青玉案》,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chūn lái wú dìng,诗句平仄:平平平仄。
“春来无定”全诗:湾头分手盈盈步,潜约到西湖住。
苏小门前芳草渡。
依稀曾记,小楼深巷,尽是销魂处。
到来忽下前溪路,月黑频催送柔橹。
及到前溪人又去。
游丝落絮,春来无定,总被东风误。
《青玉案·湾头分手盈盈步》是清代朱彝尊的一首诗词。诗中描绘了一幅离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别离时刻的怀恋之情。
诗词中的“湾头分手盈盈步”描述了离别时两人轻盈的步伐,意味着他们的离别是相互怀念、不舍的。接下来诗人提到了他们相约去住在西湖附近,显示了他们离别后仍保持着某种联系和思念之情。
在苏小门前经过芳草渡时,诗人依稀记得过去的点点滴滴,小楼深巷中处处是令人陶醉的景色。然而,当他再次来到前溪路时,月色已黑,频频催促他乘船离去。到了前溪,他发现曾经相伴的人已经离去,游丝落絮,春天来了却没有定期归来,总因东风的误导而错过相聚。
这首诗词以别离为主题,通过环境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离别时刻的怀念和思念之情。他用“湾头分手盈盈步”表达了别离时的温柔与不舍,用“小楼深巷,尽是销魂处”来形容过去美好的回忆,以及“游丝落絮,春来无定,总被东风误”表达了别离后的孤独和思念。
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情的抒发,将读者带入了别离的情境,表达了诗人对离别时刻的深深怀念和遗憾之情,唤起了读者对离别的共鸣和对美好回忆的珍惜。
qīng yù àn
青玉案
wān tóu fēn shǒu yíng yíng bù, qián yuē dào xī hú zhù.
湾头分手盈盈步,潜约到西湖住。
sū xiǎo mén qián fāng cǎo dù.
苏小门前芳草渡。
yī xī céng jì, xiǎo lóu shēn xiàng, jìn shì xiāo hún chù.
依稀曾记,小楼深巷,尽是销魂处。
dào lái hū xià qián xī lù, yuè hēi pín cuī sòng róu lǔ.
到来忽下前溪路,月黑频催送柔橹。
jí dào qián xī rén yòu qù.
及到前溪人又去。
yóu sī luò xù, chūn lái wú dìng, zǒng bèi dōng fēng wù.
游丝落絮,春来无定,总被东风误。
拼音:chūn lái wú dìng
平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二十五径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精于金石文史,游大江南北,北出云朔,东泛沧海,经瓯越,所至丛祠荒冢,破炉残碑之文,无不搜剔考证,与史传参校异同。家富藏书,通籍之后,所藏益富,曾收李延昰藏书50柜,2 500卷,达到藏书3 000余卷,后又收项氏“万卷楼”残帙,又到曹溶、徐乾学家,借其藏书传抄,其藏书所好愈笃。又借抄于宛平孙氏、无锡秦氏、昆山徐氏、晋江黄氏、钱唐龚氏等诸家旧藏,合计先后所得自称“拥书8万卷”。藏书处名“曝书亭”、“古藤书屋”,“潜采堂”,聚藏30椟,曾因偷抄史馆藏书而被贬官,遂刻有一藏书铭文称:“夺我七品官,写我万卷书。” 藏书印有“购此书,颇不易,愿子孙,勿轻弃”、“梅会里朱氏”、“潜采堂藏书”、“七品官耳”、“我生之年岁在屠维大荒落月在橘庄十四日癸酋时”、“秀水朱彝尊锡鬯氏”、“南书房镝史记”、“南书房旧讲官”、“小长芦钓鱼师”、“得之有道传之无愧”、“别业在小长芦之南毂山之东东西峡石大小横山之北”等。
子朱昆田(1652~1699),继承“曝书亭”藏书。长达数十年未减。
先著有《经义存亡考》,经不断修订,成《经义考》300卷,是第一部统考历代经学的专科目录。以书名为纲,参历代目录所著说经之书,先注卷数、著者、注疏者,其下各注存、佚、阙、未见等附注,自古以来诸家书目所未及。网罗宏富,为两千年来经书总汇,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文化史、学术史的必备工具书,毛奇龄称编纂该书“非博极群书,不能有此”。康熙帝南巡时,还亲自为他写了“研经博物”的题词。此目分别在康熙四十年(1701)和乾隆二十年(1755)刊行。乾隆末年,翁方纲撰《经义考补正》12卷。
朱彝尊,字锡鬯,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明朝大学士朱国祚曾孙。天赋异常,读书过目不忘。家里贫穷,四方游学,向南越过岭南,向北到达云朔地区(山西北部靠近内蒙地区,辽有代北云朔诏讨司,后改云内州,辖境约相当于今内蒙固阳县、土右旗、土左旗一带,治所在柔服,今土左旗西北,领柔服、宁仁两县),向东到达大海,登到和陆地相连的之罘岛(在今山东烟台),游历浙江瓯江流域地区。碰到祠堂荒冢、破炉残碣上面的文字,都细细搜索考证,与历史记载参照对比,寻找其中的差异。回到故乡,和李良年、周筼、缪泳辈一起【讲授诗歌】,他的文名逐渐大了起来。
康熙十八年,应试博学鸿词科考,被授予翰林院检讨职务。当时富平李因笃、吴江潘耒、无锡严绳孙及朱彝尊都是以布衣百姓应试中考的,他们一起参与编修明史。他建议寻访遗留下来的典籍,同时放宽编修的时限,不要效仿元史那样编写的匆匆忙忙的。他辩论了方孝孺之友宋仲珩、王孟缊、郑叔度、林公辅诸人都没有被难,从而知道从亡、致身录说诛九族,并杀戮他的弟子朋友为一族不足为据,所说的九族,其实是本宗一族。又说东林人物不全都是君子,和东林不同道者,也不全都是小人。编写史书的人,不该存有门户偏见,以同道和不同道来分辨正邪。二十年,充当日讲起居注官。担任江南地方主考官,被人们称为能够得到人才。入值南书房,赐紫禁城骑马。数次参与内廷宴会,被赏赐绣花服装、时令水果,他的诗中都有记载。不久因为私自挟带小胥进入内廷写书被弹劾,降官一级,后来有官复原职。三十一年,假归。康熙南巡,在无锡迎驾,御书“研经博物”匾额赏赐给他。当时王士祯工诗,汪琬工文,毛奇龄工考据,只有彝尊兼有众长,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曾选《明诗综》,或因人录诗,或因诗存人,选择排序最为恰当。八十一岁过世。子朱昆田,也工于诗文,早卒。孙子朱稻孙,举乾隆丙辰博学鸿词科,也能继承先祖家风。
和朱彝尊一起参与教授诗歌的人中,李良年,字武曹,同乡人。与兄李绳远、弟李符都有诗名。中博学鸿词科考试,被罢官归家。谭吉璁,字舟石,嘉兴人,彝尊姑姑的儿子。年少时遇到强盗,以身体保护父亲,强盗舍之而去。后来以诸生试国子监第一,被授与弘文院撰文中书舍人职务,外派为延安同知。吴三桂叛乱,守榆城独独能够保全,论功加一级。推举应博学鸿词科考试,【报罢】。有《嘉树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