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长亭分袂”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长亭分袂”出自宋代葛长庚的《贺新郎(送赵师之江州)》,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cháng tíng fēn mèi,诗句平仄:平平平仄。

“长亭分袂”全诗

《贺新郎(送赵师之江州)》

长亭分袂

倏又西风起。
这一年光景,早过三分之二。
燕去鸿来何日了,多少世间心事。
待则甚、功成名遂。
枫叶荻花动凉思,又寻思、江上琵琶泪。
还感慨,劳梦寐。
愁来长是朝朝醉。
剗地成、宋玉伤感,三闾憔悴。
况是凄凉寸心碎。
目断水苍山翠。
更送客、长亭分袂
__山前梧桐雨,起风樯、露舶无穷意。
君此去,趁秋霁。


赏析


《贺新郎(送赵师之江州)》是宋代葛长庚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倏又西风起。
这一年的季节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二。
燕子飞走,大雁归来的日子何时才会结束,
有多少人世间的心事。
等待的时候很长,但功业完成、名声得到承认。
枫叶落下,芦花随风摇曳,凉意盎然,
我再次思考,江上的琵琶弹奏时落下的泪水。
我仍然感慨万分,辛勤劳碌,梦与寐念皆疲惫。
愁苦降临,每天都醉心忧愁。
割地成为敌国,宋玉伤感,三闾憔悴。
何况我自己的心情悲凉如寸断的心肠,
眼前景象断绝,水、苍山、翠色,都已断绝。
再次送别客人,长亭上我们分离。
在山前梧桐树下,雨水滂沱,起风时樯帆高高,
露水滴下,船只无穷无尽地意味。
君你此去,在秋天的晴朗天空下尽快出发。

诗意和赏析:
《贺新郎(送赵师之江州)》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离别的场景,送别的对象是名叫赵师的人,他要去江州。诗中充满了离愁别绪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的开头提到西风再次起来,暗示着秋天即将来临,意味着季节的更替和时间的流逝。作者通过描述一年过去了三分之二,表达了时光飞逝的感叹。

接着,诗人将目光投向鸟飞走、鸟归来的景象,借以暗示人世间的离合与离别。他提到江上琵琶泪,描绘了琵琶声音中的悲伤和离别的伤感。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表达了对自己辛勤劳碌的感慨,形容自己的梦和睡眠都疲惫不堪。他描述了自己长期以来的愁苦和忧伤,以及内心的痛苦和疲惫。

诗的结尾再次强调了离别的场景,描述了送别的情境。梧桐树下的雨水和起风时高高翻卷的船帆,都象征着离别的凄凉和无尽的意味。最后,作者鼓励离去的人趁着秋天明朗的天气尽快启程。

整首诗以离别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表现了离别时的忧伤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词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长亭分袂”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hè xīn láng sòng zhào shī zhī jiāng zhōu
贺新郎(送赵师之江州)

shū yòu xī fēng qǐ.
倏又西风起。
zhè yī nián guāng jǐng, zǎo guò sān fēn zhī èr.
这一年光景,早过三分之二。
yàn qù hóng lái hé rì le, duō shǎo shì jiān xīn shì.
燕去鸿来何日了,多少世间心事。
dài zé shèn gōng chéng míng suì.
待则甚、功成名遂。
fēng yè dí huā dòng liáng sī, yòu xún sī jiāng shàng pí pá lèi.
枫叶荻花动凉思,又寻思、江上琵琶泪。
hái gǎn kǎi, láo mèng mèi.
还感慨,劳梦寐。
chóu lái zhǎng shì zhāo zhāo zuì.
愁来长是朝朝醉。
chǎn dì chéng sòng yù shāng gǎn, sān lǘ qiáo cuì.
剗地成、宋玉伤感,三闾憔悴。
kuàng shì qī liáng cùn xīn suì.
况是凄凉寸心碎。
mù duàn shuǐ cāng shān cuì.
目断水苍山翠。
gèng sòng kè cháng tíng fēn mèi.
更送客、长亭分袂。
shān qián wú tóng yǔ, qǐ fēng qiáng lù bó wú qióng yì.
__山前梧桐雨,起风樯、露舶无穷意。
jūn cǐ qù, chèn qiū jì.
君此去,趁秋霁。

“长亭分袂”平仄韵脚


拼音:cháng tíng fēn mèi
平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八霁

作者简介


葛长庚白玉蟾(公元1194 - ?;现学界对其卒年尚有多种说法;)本姓葛,名长庚。为白氏继子,故又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人,一说福建闽清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曾举童子科。及长,因“任侠杀人,亡命至武夷”。

作者介绍


葛长庚的经历

  十二岁举童子科,谙九经,能诗赋,且长于书画。遂笃志玄学,别家遍访名师,苦志修炼,参游各地,於惠州得遇泥丸真人,扔归罗浮,授以金丹火候之法,后居广东省海丰县莲花山得道,称为琼绾紫清真人。

  后出家为道士,师事陈楠九年,陈楠逝后,游历天下,后隐居著述,致力于传播丹道。

  白玉蟾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南五祖”之五。“南宗”自他之后,始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

葛长庚的传奇

  公元1206年春,十二岁的白玉蟾赴广州贡院参加童子科,考官韩世忠出题“织机”,白玉蟾现场作诗:“山河大地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

  白玉蟾师事陈楠,相从流浪各地,尽得其道法。嘉定五年在罗浮山得陈楠临终付嘱。白玉蟾游历于罗浮、武夷、龙虎诸山。时而蓬头赤足,时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颠”。

  白玉蟾于嘉定中(公元1134-1229),曾诏征赴阕,对御称旨,命建太乙宫。嘉定十年收彭耜、留元长为弟子。十一年宁宗降御香,玉蟾“为国升座”,主国醮于洪州玉隆宫,后又于九宫山瑞庆宫主国醮。十五年赴临安,伏阙上书,言天下事,“沮不得上达,因醉执逮京尹,一宿乃释”,然臣僚上言其以左道惑众。一日不知所在。

葛长庚的著述

  白玉蟾“身通三教,学贯九流”。融摄佛家与理学思想,纳《易》学以阐丹法,自称“圣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其内丹学说的基本理论为宇宙生成论和精、气、神的修为。掺揉易学禅学的“知止”说,认为“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岂知此精此神气,根于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尝相返离,结成一块大无边。”

  白玉蟾师承陈楠的内丹及雷法,又兼通大洞法箓,斋醮科仪,尤以神霄雷法著称。在雷法及符咒应用上,认为灵验与否,主要以行法者的内炼功夫高下而定。他主张以内炼为基础,雷法与内丹术相结合。而内炼功夫,全赖心之作用。他称“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守一则心专,心专则法验,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且认为符咒召役的神灵实际上是行法者的精气所化。

  白玉蟾对内丹的理解是“身有一宝,隐在丹田,轻如密雾,淡似飞烟”(见《道藏辑要》之《冬至小参文》),他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后命,融道教修命之术与佛教养神之方于丹道一炉之中。

  白玉蟾的内丹学说理论,奉南宗传统,主张独身清修,他身体力行、终身无娶。其内丹学说之风格与张伯端、石泰有所不同。张伯端以顿悟圆通释内丹还虚,白玉蟾则谓“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纯以禅理入道。又寓内丹于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对五代以后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

  白玉蟾还是金丹派南宗正式创立者,他先后了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等为徒。打破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单传的历史。复归武夷止止庵即传道授法。同时取汉天师“二十四治”法,按“师家曰治,民家曰靖”的传统,立“靖”为建宗传法之所。这也标志着南宗至此形成道教社团。

葛长庚的作品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四言诗帖》是白玉蟾的草书,墨迹,纸本,纵二四·五厘米,横五二·五厘米,全诗凡十一行,共五十字,款署“玉蟾”。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