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那有万株松”出自宋代赵蕃的《鹅湖道中二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rén jiān nà yǒu wàn zhū sōng,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人间那有万株松”全诗:人间那有万株松,莫道名山都未逢。
自拄枯藜行不倦,更听斋后几声钟。
《鹅湖道中二首》是宋代赵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人间那有万株松,
莫道名山都未逢。
自拄枯藜行不倦,
更听斋后几声钟。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鹅湖道上的感受和心境。诗人首先提到了人间很难找到万株松树,以此来形容名山的稀少和珍贵。接着,他告诫不要说名山都没有去过,暗示自己曾有过登临名山的经历。他自己行走在路上,拄着枯藜(一种粗拐杖),并不知疲倦。最后,他强调在虔诚地斋戒之后,聆听几声钟声,暗示他正在寻求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心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高远的情怀和追求。诗中的万株松树象征着名山,通过描述其稀少珍贵来强调名山的特殊性。诗人提醒读者不要以为名山随处可见,暗示自己曾有过难得的经历。他自己行走在道路上,用拄着枯藜的形象展现出他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品质,这也是他在追求理想和远大目标时的态度。最后,他强调虔诚地斋戒后的宁静与钟声的清脆,表达了他对心灵安宁和超脱的向往。
整首诗词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名山胜景和追求精神境界的渴望。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个人心境的抒发,诗人成功营造出一种宁静、超脱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追求理想和远大目标的力量。这首诗词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同时,也展示了宋代文人的修养和追求精神境界的风貌。
é hú dào zhōng èr shǒu
鹅湖道中二首
rén jiān nà yǒu wàn zhū sōng, mò dào míng shān dōu wèi féng.
人间那有万株松,莫道名山都未逢。
zì zhǔ kū lí xíng bù juàn, gèng tīng zhāi hòu jǐ shēng zhōng.
自拄枯藜行不倦,更听斋后几声钟。
拼音:rén jiān nà yǒu wàn zhū sōng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二冬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赵蕃(诗人,学者)(一一四三~一二一九),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卒于理宗绍定二年,年八十七岁。早岁从刘清之学,以曾祖旸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为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因与知州争狱罢。时清之知衡州,求为监安仁赡军酒库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遂从之归。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谥文节。蕃诗宗黄庭坚,与韩淲(涧泉)有二泉先生之称。著作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水乐大典》辑为《乾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漫塘文集》卷三二,《章泉赵先生墓表》,《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赵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清武英殿聚珍版(简称殿本)、《水永大典》残本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二十七卷。
赵蕃是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 (号涧泉),是很要好的朋友,二人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当时著名学者、弋阳人谢枋得曾提到,江西诗派传至“二泉”,隆昌极致,但此二人死后,江西诗派的气脉也因此而断绝,风华不再。
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师从刘清之,曾为太和主簿。后居家三十三年,问学于朱熹,能诗,宗黄庭坚,与韩淲合称二泉先生。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宋史》卷四四五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