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意枝头偏闹”出自宋代程垓的《谒金门(杏花)》,诗句共6个字,诗句拼音为:fāng yì zhī tóu piān nào,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仄。
“芳意枝头偏闹”全诗:春悄悄。
红到一枝先巧。
酒入半腮微带卯。
粉寒香未饱。
芳意枝头偏闹。
困尽蜂须莺爪。
拟倩玉纤和露拗。
情多愁易搅。
《谒金门(杏花)》是宋代诗人程垓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春悄悄。
红到一枝先巧。
酒入半腮微带卯。
粉寒香未饱。
芳意枝头偏闹。
困尽蜂须莺爪。
拟倩玉纤和露拗。
情多愁易搅。
中文译文:
春天悄悄地来到。
红色先在一枝上绽放。
酒入口中,略带春天的气息。
桃花粉儿还未饱满,
芬芳的意思在树梢上热闹。
繁忙的蜜蜂和欢快的黄鹂已经疲倦。
想借玉纤来擦去露水,
情感纷繁易被困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以及作者对春天的感受和情感的表达。
诗的开头写道“春悄悄”,这是一种春天来临时的静谧感,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接下来,诗人用“红到一枝先巧”的形象描绘了杏花的盛开,红色的花朵先于其他花卉绽放,显示出杏花的美丽和独特。
诗的第三、四句描述了作者品尝春酒的情景,酒入口中微微带有春天的气息,给人一种愉悦和欣喜的感觉。
第五、六句以花朵为主要描写对象,表达了花朵的香气和欢快的氛围。花朵在树梢上热闹地散发着芳香,而忙碌的蜜蜂和欢快的黄鹂已经疲倦,显示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和纷乱。作者想借玉纤(细腻的丝线)来擦去露水,这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同时也暗示着作者对春天的向往和追求。然而,情感纷繁易被困扰,显示出作者内心的矛盾和困扰。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和对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示了春天的美丽和多样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纷乱和矛盾感,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深思和共鸣的感觉。
yè jīn mén xìng huā
谒金门(杏花)
chūn qiāo qiāo.
春悄悄。
hóng dào yī zhī xiān qiǎo.
红到一枝先巧。
jiǔ rù bàn sāi wēi dài mǎo.
酒入半腮微带卯。
fěn hán xiāng wèi bǎo.
粉寒香未饱。
fāng yì zhī tóu piān nào.
芳意枝头偏闹。
kùn jǐn fēng xū yīng zhǎo.
困尽蜂须莺爪。
nǐ qiàn yù xiān hé lù ǎo.
拟倩玉纤和露拗。
qíng duō chóu yì jiǎo.
情多愁易搅。
拼音:fāng yì zhī tóu piān nào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十九效
「程垓」字正伯,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中表程之才(字正辅)之孙。淳熙十三年(1186)游临安,陆游为其所藏山谷帖作跋,未几归蜀。撰有帝王君臣论及时务利害策五十篇。绍熙三年(1192),已五十许,杨万里荐以应贤良方正科。绍熙五年(1194)乡人王称序其词,谓“程正伯以诗词名,乡之人所知也。余顷岁游都下,数见朝士,往往亦称道正伯佳句”。冯煦《蒿庵论词》:“程正伯凄婉绵丽,与草窗所录《绝妙好词》家法相近。”有《书舟词》(一作《书舟雅词》)一卷。
南宋词人。字正伯,号书舟。眉山(今属四川)人。生卒年不详。
孝宗淳熙间曾游临安。光宗时尚未仕宦。有《书舟词》。存词150余首。杨慎《词品》称程垓为"东坡之中表也"。但程垓成年时,东坡卒已久,其误甚明。毛晋《书舟词跋》及《四库全书总目》亦沿杨慎之误。近人况周颐《蕙风词话》卷四考辨甚详。
程垓词今存157首。其词作反映生活面较窄,多写羁旅行役、离愁别绪,情意凄婉。如〔满庭芳〕"问故乡何日,重见吾庐";〔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不过他的长调很工丽潇洒,如〔摸鱼儿〕"掩凄凉黄昏庭院"。在临安所写的〔凤栖梧〕"蜀客望乡归不去","忧国丹心曾独许",表现了作者的忧国之情与乡思,语浅情深。其词风深受柳永词的影响,所以冯煦《蒿庵论词》称其词"凄婉绵丽,与草窗(周密)所录《绝妙好词》家法相近"。程垓的词在风格情调上,都与柳永词有近似的地方,所以有人将他的词看作是柳词的余绪(薛砺若《宋词通论》)。但柳词虽有“森秀幽畅”的长处,也有“俚艳近俗”的短处。程垓词却能扬其长而避其短,潇洒脱俗,挚婉蕴藉,深为后人所称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