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目断野烟高鸟”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目断野烟高鸟”出自元代王恽的《感皇恩 登楼即事》,诗句共6个字,诗句拼音为:mù duàn yě yān gāo niǎo,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目断野烟高鸟”全诗

《感皇恩 登楼即事》

目断野烟高鸟

斜日倚高楼,乱峰围绕。
山色湖光翠如埽。
天涯倦客,目断野烟高鸟
□□□□□,□□□。
老境**,忧心悄悄。
也待凝顽事须了。
故园三径,已是菊荒松老。
诸君应有语、归来好。


赏析


诗词:《感皇恩 登楼即事》
朝代:元代
作者:王恽

斜日倚高楼,乱峰围绕。
山色湖光翠如埽。
天涯倦客,目断野烟高鸟。
□□□□□,□□□。
老境**,忧心悄悄。
也待凝顽事须了。
故园三径,已是菊荒松老。
诸君应有语、归来好。

中文译文:
夕阳斜照在高楼上,周围是峻峰起伏的景色。
山色和湖光像翡翠一样耀眼。
远离家乡的疲倦旅客,眼中只能看到远处烟雾弥漫和高飞的鸟儿。
□□□□□,□□□。
老境**,忧心悄悄。
也等待着凝固游玩的时光。
故园的三条小径,已经变得荒凉,菊花凋谢,松树枯老。
朋友们应该有很多话语,期待你们归来时的喜悦。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站在高楼之上,远眺山色和湖光,感叹着壮丽自然景观带来的美妙感受。然而,诗人的心中却充满了离乡之人的疲惫和寂寞。他远离故园,目光只能及及远处的烟雾和飞鸟,无法看到家乡的景色,这使他更加思乡。诗中的"□□□□□,□□□"部分无法确定具体内容,但可以推测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人在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对老境的忧心和对将来的担忧。他期待着归家,凝固平凡的生活,回到故园的三条小径,然而他发现故园已经不再繁花似锦,而是菊花凋谢、松树枯老,这让他感到心中的忧虑更加沉重。

通过描绘诗人离乡的苦闷和对故园的怀念,以及对老境的担忧,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诗人的情感通过景物的描绘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忧伤。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离乡之人的遭遇和情感体验,给人以深深的共鸣和思考。

“目断野烟高鸟”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gǎn huáng ēn dēng lóu jí shì
感皇恩 登楼即事

xié rì yǐ gāo lóu, luàn fēng wéi rào.
斜日倚高楼,乱峰围绕。
shān sè hú guāng cuì rú sào.
山色湖光翠如埽。
tiān yá juàn kè, mù duàn yě yān gāo niǎo.
天涯倦客,目断野烟高鸟。
,.
□□□□□,□□□。
lǎo jìng, yōu xīn qiāo qiāo.
老境**,忧心悄悄。
yě dài níng wán shì xū le.
也待凝顽事须了。
gù yuán sān jìng, yǐ shì jú huāng sōng lǎo.
故园三径,已是菊荒松老。
zhū jūn yīng yǒu yǔ guī lái hǎo.
诸君应有语、归来好。

“目断野烟高鸟”平仄韵脚


拼音:mù duàn yě yān gāo niǎo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十七筱

作者简介


王恽王恽,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政治家,一生仕宦,刚直不阿,清贫守职,好学善文。成为元世祖忽必烈、裕宗皇太子真金和成宗皇帝铁木真三代的谏臣。

作者介绍


王恽的介绍

  王恽: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兼政治家。

  他直言敢谏,主张礼下庶人,刑上大夫,强调治理混乱的财政。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元世祖建御史台,任王恽为监察御史。他上书《击邪》《纳海》等论列一百五十余条。当时负责水利的中央级官员刘 ,利用治水导河之便,贪污宫粮四十多万石。王恽大胆地予以弹劾揭发。经过访查,他又将刘 监修太庙从中偷工减料终饱私囊的罪恶加以上书。刘做贼心虚,竟惶惶不可终日,忧虑死去。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王恽任少中大夫、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时,当时沿海政局混乱,官吏缺额很多。他向皇上上疏要求选拔人才到沿海填补空缺。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果断罢黜了四十多名贪官污吏,任用了一批文武精通,耿直清廉的人赴职,使这里平静安定下来;并在福建沿海首创建造营房,让戍兵居住,改变了以往兵寓民家的陋习,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刚正不阿,秉公执法。在他任承直郎、平阳路总管府判官时,绛州太平县有一陈氏杀了自己的哥哥,因行贿官府,缓狱了决,株连三百多人受冤,长达五年不能结案。皇帝派王恽前往亲审此案,经过访查、审讯,释放了全部受冤遭株连的平民百姓。

  他虽身居高位,却能够体察下情,同情人民疾苦。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燕南一带冬春遭旱,秋季庄稼又遭水灾,王恽察访民情回到大都(今北京)以后,有一高官宴请百官,请他赴宴。入席后,他看到桌子上摆满了名酿佳肴、奇珍海味,如坐针毡,感到很不是滋味。他无法控制为民请命的感情,写了长篇免租谣,希词恳情切,皇上终于采纳了他的建议。

王恽的轶事

  王恽的谏政,受到了元世祖的器重。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忽必烈专门将他传至京城召见。他又上万言书,提出“改旧制,黜赃吏,均赋役,擢才能”的建议,顺应了忽必烈“祖述变通”的建国思想,对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此,忽必烈亲授他为翰林学士。

  王恽任职从政期间,时常忧国忧民,他把历代明君贤相勤劳思政、治国安邦的经验和事迹系统整理成章,用“顺谏”的方式,奏疏给尚未登基的皇太子参阅。裕宗真金非常赏识他的这种见解,除自己学习外,还将《承华事略》各篇发给皇孙们传读。裕宗真金早薨,他的儿子成宗铁木真即位。王恽给成宗皇帝敬献的供物不是玉帛、珠宝,而是他论述的《守成事鉴》十五篇,表现出忠心事主的一片赤诚。因此,成宗又加封他为通议大夫,知制诰。并委托他同赵孟頫等人纂修《元世祖实录》。

  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六月,王恽在汲县去世,终年七十八岁。朝廷的钦差大臣在汲县看到他的故居依然是茅屋陋室,清贫如民。其儿孙们田园生涯,耕稼自给,便如实奏明圣上。皇上赐钞万贯,赠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谥号“文定”。子孙荫封受禄。家乡人民也把他少年勤奋读书的古子涧村誉为“秋涧书声”,被列为“汲县八景”之一。他的言论诗文刊行于世一百卷为后人所传读。他的墓圹位于汲县(今卫辉市)城郊乡八里屯村西南石人洼内,距县城十华里。墓地前沿有神道,两旁为石刻仪仗,对称排列,每当“清明”前后和春节期间,家乡父老纷纷前往祭扫凭吊,表达深切的怀念和哀思 。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