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付舟枝”出自唐代齐己的《贻王秀才》,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bù xī fù zhōu zhī,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
“不惜付舟枝”全诗:功到难搜处,知难始是诗。
自能探虎子,何虑屈男儿。
此道真清气,前贤早白髭。
须教至公手,不惜付舟枝。
译文:给王秀才
诗意:这首诗以自己宦游江南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于为政者应有的品德和责任感的思考。
赏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于自身的使命感和对于为政者应有的品德和责任感的思考。诗中提到,为政者的功绩常常难以被人发现和评价,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应该有追求功绩和追求真理的意识和决心。作者用“知难始是诗”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为政者应当有的勇气和担当的看法。
诗的下半部分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的追求和为政者的期望。他希望自己能够像探虎子一样,勇敢地去探索真理,不怕困难和艰险。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如前贤一样,不畏岁月的流转而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作者希望能够有机会和能力去影响社会的进步,并且愿意牺牲自己的舒适以换取公众的福利。
整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赋予了读者对于为政者应有的品质和责任感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追求真理和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渴望和决心。
yí wáng xiù cái
贻王秀才
gōng dào nán sōu chù, zhī nán shǐ shì shī.
功到难搜处,知难始是诗。
zì néng tàn hǔ zǐ, hé lǜ qū nán ér.
自能探虎子,何虑屈男儿。
cǐ dào zhēn qīng qì, qián xián zǎo bái zī.
此道真清气,前贤早白髭。
xū jiào zhì gōng shǒu, bù xī fù zhōu zhī.
须教至公手,不惜付舟枝。
拼音:bù xī fù zhōu zhī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四支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齐己(约860~约937)唐诗僧,本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宁乡)人。齐己的一生经历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
864年,齐己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大沩山同庆寺的一个佃户家庭,家境贫寒。6岁多就和其他佃户家庭的孩子一起为寺庙放牛,一边放牛时一边学习、作诗,常常用竹枝在牛背上写诗,而且诗句语出天然,同庆寺的和尚们为寺庙声誉,便劝说齐己出家为僧,拜荆南宗教领袖仰山大师慧寂为师傅。
齐己出家后,更加热爱写诗。成年后,齐己出外游学,云游期间曾自号“衡岳沙弥”。登岳阳,望洞庭,又过长安,遍览终南山、华山等风景名胜,还到过江西等地。这段游学生活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且他的不少名作佳作是在外游历时写的。
齐己云游天下的时候,曾拿他的诗作《早梅》向诗人郑谷请教。诗句是:“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郑谷阅读后,笑着说:“数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齐己听后,对郑谷肃然起敬,顶地膜拜。此后,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齐己游历天下回到长沙时,他的名声已经显赫天下,湖南节帅幕府中的诗人徐东野曾评价他说:“我辈所作,皆拘于一途,非所谓通方之士。若齐己,才高思远,无所不通,殆难及矣”。
921年,齐己在去四川途中路过荆州,被荆州节帅高季兴挽留,安置在龙兴寺,并任命为僧正。齐己在荆州,虽然月俸丰厚,但是他并不喜好钱财,于是写作了《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表明他的高洁志向。齐己在荆州期间写了许多诗,76岁的齐己圆寂于江陵。死后以《白莲集》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