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取珠玑向后传”出自宋代王炎的《和韩毅伯述怀》,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liú qǔ zhū jī xiàng hòu chuán,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留取珠玑向后传”全诗:洗琖从容对圣贤,笑谈未了意凄然。
折腰我既惭陶令,肆志公宜学仲连。
三沐三熏嗟已晚,一觞一咏乐余年。
人穷愈甚诗方好,留取珠玑向后传。
《和韩毅伯述怀》是宋代王炎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洗琖从容对圣贤,
笑谈未了意凄然。
折腰我既惭陶令,
肆志公宜学仲连。
三沐三熏嗟已晚,
一觞一咏乐余年。
人穷愈甚诗方好,
留取珠玑向后传。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自身境遇的思考。诗人洗净酒器,从容地与圣贤对话,虽然笑谈未尽,但内心却感到凄然。他自愧不如陶渊明这样的令德之士,却坚持肆意追求自己的志向,认为像公众人物仲连一样追求真理的道路是值得学习的。诗人感叹时光已经晚了,他只能通过一杯酒和一首诗来享受余年的快乐。即使处于困境之中,他相信诗歌仍然是他最好的选择,他希望将自己的珍贵作品传承下去。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的心境和思考,展现了他对时光流逝和自身命运的深刻思索。诗人洗琖从容,与圣贤对话,显示了他追求道义的心态。笑谈未了而意凄然,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他自愧不如陶令,但仍然坚持追求自己的志向,认同学习类似仲连的公众人物的行为。诗人感叹时光已经晚了,只能通过一杯酒和一首诗来享受余年的快乐,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珍视和对艺术的执着。尽管处境困难,他依然坚信诗歌是他的寄托和宣泄之所,希望能将自己的珍贵作品传承给后人。
这首诗词虽然短小,但通过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呈现出对时光的感慨、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诗歌艺术的坚守。它提醒人们要珍惜时光、追求自己的理想,并将珍贵的精神财富传递给后人。
hé hán yì bó shù huái
和韩毅伯述怀
xǐ zhǎn cóng róng duì shèng xián, xiào tán wèi liǎo yì qī rán.
洗琖从容对圣贤,笑谈未了意凄然。
zhé yāo wǒ jì cán táo lìng, sì zhì gōng yí xué zhòng lián.
折腰我既惭陶令,肆志公宜学仲连。
sān mù sān xūn jiē yǐ wǎn, yī shāng yī yǒng lè yú nián.
三沐三熏嗟已晚,一觞一咏乐余年。
rén qióng yù shén shī fāng hǎo, liú qǔ zhū jī xiàng hòu chuán.
人穷愈甚诗方好,留取珠玑向后传。
拼音:liú qǔ zhū jī xiàng hòu chuán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一先 (仄韵) 去声十七霰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年十五学为文,乾道五年进士,调明州司法参军,丁母忧,再调 鄂州崇阳簿,江陵帅张栻檄入幕府, 议论相得。秩满,授潭州教授,以荐 知临湘县。通判临江军,召除太学博士,庆元三年,迁秘书郎。四年, 除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官。五年,迁著作郎兼考功郎,兼礼部员外 郎。六年,除军器少监,迁军器监, 主管武夷山冲佑观。起知饶州,改湖州,不畏豪强,有“为天子臣,正天子法”之语,人多传诵。然终以谤罢,再奉祠。所居有双溪,筑亭寄兴,以白乐天自比。嘉定十一年卒, 年八十二。生平与朱熹交厚,往还之作颇多,又与张栻讲论,故其学为 后人所重。
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总 题为《双溪类稿》,早已失传,仅存诗 文二十七卷,题为《双溪类稿》,或称 《双溪集》,有明嘉靖十二年王懋元刻本、万历二十四年王孟达刻本、《四库全书》本。《双溪诗馀》一卷, 有《四印斋所刻词》本。所作诗文博 雅精深,具有根柢,议论醇正,引据典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 其诗尤为世人称许,而清人则谓其 “多庸调”(《宋诗钞·双溪诗钞 序》) 、“力庸格窘”(《石洲诗话》卷 四)。其论词贵“婉转妩媚”,鄙薄 “豪壮语”(《双溪诗馀自序》),所作 “质实妍雅”(《善本书室藏书志》卷 四○),“虽不甚工,亦一家眷属”(王国维《跋双溪诗馀》)。《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全宋诗》卷 二五五九至二五六七录其诗九卷。《全宋文》卷六○九○至六一一二编 其文为二十三卷。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