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下飞升诏”出自宋代葛长庚的《水调歌头(自述)》,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wèi xià fēi shēng zhào,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
“未下飞升诏”全诗:苦苦谁知苦,难难也是难。
寻思访道,不知行过几重山。
吃尽风_雨_,那见霜凝雪冻,饥了又添寒。
满眼无人问,何处扣玄关。
好因缘,传口诀,炼金丹。
街头巷尾,无言暗地自生欢。
虽是蓬头垢面,今已九旬来地,尚且是童颜。
未下飞升诏,且受这清闲。
《水调歌头(自述)》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葛长庚。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苦苦谁知苦,
难难也是难。
寻思访道,
不知行过几重山。
吃尽风_雨_,
那见霜凝雪冻,
饥了又添寒。
满眼无人问,
何处扣玄关。
好因缘,
传口诀,
炼金丹。
街头巷尾,
无言暗地自生欢。
虽是蓬头垢面,
今已九旬来地,
尚且是童颜。
未下飞升诏,
且受这清闲。
译文:
苦苦,谁能理解苦?
困难重重,也是如此艰难。
思索着寻找道路,
不知穿过了多少山川。
经历了风风雨雨,
才见到霜凝雪冻,
饥饿中又增添了寒冷。
眼中没有人来询问,
何处能敲开玄关的门。
良好的因缘,
传授口诀,
炼制金丹。
在街头巷尾,
默默地自我满足和快乐。
虽然面貌蓬头垢面,
如今已经九旬过来,
却依然拥有童颜。
还未得到飞升的宣旨,
暂时享受这宁静闲适的生活。
诗意和赏析:
《水调歌头(自述)》表达了作者葛长庚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诗中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的艰辛和苦难的体验,他感叹自己的困境和经历的辛酸。作者思索着追求道路的方向,但却不知道自己已经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
诗中描绘了自然界的风雨、霜冻,以及人在饥饿和寒冷中的挣扎,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他感到被遗忘和无人问津,孤独地面对生活的困境,渴望寻找真正的出路和希望。
然而,诗中也透露出一丝乐观和自得。作者提到了好因缘和传授口诀炼制金丹,这可以被理解为作者在探索一种超越尘世的方法和智慧。虽然他面容憔悴,年事已高,但他仍然保持着童颜的心态,展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人生的热爱。
整首诗词流露出一种深邃的哲思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作者通过描绘自身的经历和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探求和希望,表达了对生活的坚守和对命运的抗争。这首诗词呈现了一种内心的清闲和宁静,同时也透露出对追求真理和超越尘世的渴望。
shuǐ diào gē tóu zì shù
水调歌头(自述)
kǔ kǔ shéi zhī kǔ, nán nán yě shì nán.
苦苦谁知苦,难难也是难。
xún sī fǎng dào, bù zhī xíng guò jǐ chóng shān.
寻思访道,不知行过几重山。
chī jǐn fēng yǔ, nà jiàn shuāng níng xuě dòng, jī le yòu tiān hán.
吃尽风_雨_,那见霜凝雪冻,饥了又添寒。
mǎn yǎn wú rén wèn, hé chǔ kòu xuán guān.
满眼无人问,何处扣玄关。
hǎo yīn yuán, chuán kǒu jué, liàn jīn dān.
好因缘,传口诀,炼金丹。
jiē tóu xiàng wěi, wú yán àn dì zì shēng huān.
街头巷尾,无言暗地自生欢。
suī shì péng tóu gòu miàn, jīn yǐ jiǔ xún lái dì, shàng qiě shì tóng yán.
虽是蓬头垢面,今已九旬来地,尚且是童颜。
wèi xià fēi shēng zhào, qiě shòu zhè qīng xián.
未下飞升诏,且受这清闲。
拼音:wèi xià fēi shēng zhào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十八啸
白玉蟾(公元1194 - ?;现学界对其卒年尚有多种说法;)本姓葛,名长庚。为白氏继子,故又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人,一说福建闽清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曾举童子科。及长,因“任侠杀人,亡命至武夷”。
十二岁举童子科,谙九经,能诗赋,且长于书画。遂笃志玄学,别家遍访名师,苦志修炼,参游各地,於惠州得遇泥丸真人,扔归罗浮,授以金丹火候之法,后居广东省海丰县莲花山得道,称为琼绾紫清真人。
后出家为道士,师事陈楠九年,陈楠逝后,游历天下,后隐居著述,致力于传播丹道。
白玉蟾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南五祖”之五。“南宗”自他之后,始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
公元1206年春,十二岁的白玉蟾赴广州贡院参加童子科,考官韩世忠出题“织机”,白玉蟾现场作诗:“山河大地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
白玉蟾师事陈楠,相从流浪各地,尽得其道法。嘉定五年在罗浮山得陈楠临终付嘱。白玉蟾游历于罗浮、武夷、龙虎诸山。时而蓬头赤足,时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颠”。
白玉蟾于嘉定中(公元1134-1229),曾诏征赴阕,对御称旨,命建太乙宫。嘉定十年收彭耜、留元长为弟子。十一年宁宗降御香,玉蟾“为国升座”,主国醮于洪州玉隆宫,后又于九宫山瑞庆宫主国醮。十五年赴临安,伏阙上书,言天下事,“沮不得上达,因醉执逮京尹,一宿乃释”,然臣僚上言其以左道惑众。一日不知所在。
白玉蟾“身通三教,学贯九流”。融摄佛家与理学思想,纳《易》学以阐丹法,自称“圣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其内丹学说的基本理论为宇宙生成论和精、气、神的修为。掺揉易学禅学的“知止”说,认为“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岂知此精此神气,根于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尝相返离,结成一块大无边。”
白玉蟾师承陈楠的内丹及雷法,又兼通大洞法箓,斋醮科仪,尤以神霄雷法著称。在雷法及符咒应用上,认为灵验与否,主要以行法者的内炼功夫高下而定。他主张以内炼为基础,雷法与内丹术相结合。而内炼功夫,全赖心之作用。他称“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守一则心专,心专则法验,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且认为符咒召役的神灵实际上是行法者的精气所化。
白玉蟾对内丹的理解是“身有一宝,隐在丹田,轻如密雾,淡似飞烟”(见《道藏辑要》之《冬至小参文》),他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后命,融道教修命之术与佛教养神之方于丹道一炉之中。
白玉蟾的内丹学说理论,奉南宗传统,主张独身清修,他身体力行、终身无娶。其内丹学说之风格与张伯端、石泰有所不同。张伯端以顿悟圆通释内丹还虚,白玉蟾则谓“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纯以禅理入道。又寓内丹于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对五代以后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
白玉蟾还是金丹派南宗正式创立者,他先后了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等为徒。打破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单传的历史。复归武夷止止庵即传道授法。同时取汉天师“二十四治”法,按“师家曰治,民家曰靖”的传统,立“靖”为建宗传法之所。这也标志着南宗至此形成道教社团。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四言诗帖》是白玉蟾的草书,墨迹,纸本,纵二四·五厘米,横五二·五厘米,全诗凡十一行,共五十字,款署“玉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