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见河南应枉问”出自宋代赵蕃的《送梁和仲兼属寄谢吴丈三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ruò jiàn hé nán yīng wǎng wèn,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若见河南应枉问”全诗:不但言归自乞归,使家幕府两相违。
换官虽用朝廷法,窃议难逃世俗讥。
适我愠于心悄悄,送君往矣柳依依。
若见河南应枉问,为将前牍叩天扉。
《送梁和仲兼属寄谢吴丈三首》是宋代赵蕃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梁和仲兼的离别送行之情,同时也道出了自己对官场世俗的不满和对友谊的珍重。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送梁和仲兼属寄谢吴丈三首
不但言归自乞归,
使家幕府两相违。
换官虽用朝廷法,
窃议难逃世俗讥。
适我愠于心悄悄,
送君往矣柳依依。
若见河南应枉问,
为将前牍叩天扉。
诗词表达了离别的场景,作者以朋友梁和仲兼为送行的对象。第一句“不但言归自乞归”,表达了梁和仲兼离职回家的愿望,但由于某种原因(文中并未明确),使得他的家庭和官场之间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第二句“使家幕府两相违”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矛盾,说明了梁和仲兼在离职后面临的困境和压力。
第三句“换官虽用朝廷法,窃议难逃世俗讥”指出即使按照朝廷的规定进行换官,但在世俗的眼光中,这样的行动仍然会受到指责和嘲笑。
第四句“适我愠于心悄悄,送君往矣柳依依”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满和失望之情,同时也道出了自己对离别之事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若见河南应枉问,为将前牍叩天扉”是对梁和仲兼的寄语,希望他在离开后能够在河南地区顺利安顿下来,但作者也意识到现实可能会使得梁和仲兼遇到困难,因此希望他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被世俗的观念所左右。
这首诗词通过对离别和友情的描绘,反映了宋代社会官场的险恶和世俗的压力,同时也表达了对真挚友谊和理想追求的珍视和坚守。
sòng liáng hé zhòng jiān shǔ jì xiè wú zhàng sān shǒu
送梁和仲兼属寄谢吴丈三首
bù dàn yán guī zì qǐ guī, shǐ jiā mù fǔ liǎng xiāng wéi.
不但言归自乞归,使家幕府两相违。
huàn guān suī yòng cháo tíng fǎ, qiè yì nán táo shì sú jī.
换官虽用朝廷法,窃议难逃世俗讥。
shì wǒ yùn yú xīn qiāo qiāo, sòng jūn wǎng yǐ liǔ yī yī.
适我愠于心悄悄,送君往矣柳依依。
ruò jiàn hé nán yīng wǎng wèn, wèi jiāng qián dú kòu tiān fēi.
若见河南应枉问,为将前牍叩天扉。
拼音:ruò jiàn hé nán yīng wǎng wèn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去声十三问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赵蕃(诗人,学者)(一一四三~一二一九),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卒于理宗绍定二年,年八十七岁。早岁从刘清之学,以曾祖旸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为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因与知州争狱罢。时清之知衡州,求为监安仁赡军酒库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遂从之归。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谥文节。蕃诗宗黄庭坚,与韩淲(涧泉)有二泉先生之称。著作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水乐大典》辑为《乾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漫塘文集》卷三二,《章泉赵先生墓表》,《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赵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清武英殿聚珍版(简称殿本)、《水永大典》残本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二十七卷。
赵蕃是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 (号涧泉),是很要好的朋友,二人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当时著名学者、弋阳人谢枋得曾提到,江西诗派传至“二泉”,隆昌极致,但此二人死后,江西诗派的气脉也因此而断绝,风华不再。
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师从刘清之,曾为太和主簿。后居家三十三年,问学于朱熹,能诗,宗黄庭坚,与韩淲合称二泉先生。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宋史》卷四四五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