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既殊辙”出自宋代冯时行的《题苏庆嗣睡乐轩》,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huì jiào jì shū zhé,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
“睡觉既殊辙”全诗:六凿森剑戟,一枕寄华胥。
睡觉既殊辙,睡兮真乐欤。
达人蕴大观,方寸包太虚。
忧乐两不知,寤寐常如如。
昔也蝶栩栩,今焉周蘧蘧。
而今我法中,无欠亦无余。
以睡为乐邪,不睡宁非渠。
然则此轩名,无乃滞一隅。
苏子笑而应,斯岂真吾居。
飘流阅世故,早觉心地初。
今古一偃仰,天地一蘧庐。
揭名聊尔尔,至言恐惊愚。
这是宋代冯时行的《题苏庆嗣睡乐轩》。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六凿森剑戟,一枕寄华胥。
睡觉既殊辙,睡兮真乐欤。
达人蕴大观,方寸包太虚。
忧乐两不知,寤寐常如如。
昔也蝶栩栩,今焉周蘧蘧。
而今我法中,无欠亦无余。
以睡为乐邪,不睡宁非渠。
然则此轩名,无乃滞一隅。
苏子笑而应,斯岂真吾居。
飘流阅世故,早觉心地初。
今古一偃仰,天地一蘧庐。
揭名聊尔尔,至言恐惊愚。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苏庆嗣的睡乐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冯时行对睡眠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诗中描述了苏庆嗣的居室,以及他对睡眠的态度。"六凿森剑戟"和"一枕寄华胥"揭示了苏庆嗣凭借睡眠进入仙境或幻境的奇妙体验。诗人认为,苏庆嗣的睡眠方式与常人不同,他能够在睡眠中找到真正的乐趣。
诗中还提到了"达人蕴大观,方寸包太虚",暗示苏庆嗣是一个有深厚学识的人,他的睡眠体验超越了尘世的束缚,进入了宇宙的无边无际之中。对于苏庆嗣来说,忧愁和快乐没有差别,醒睡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他的心境既不受外界的困扰,也不受内心的纷扰。
诗人通过对苏庆嗣睡眠状态的描写,以及对自己睡眠状态的对比,表达了对睡眠的思考和颇具哲理的观察。他认为,过去的时光如同蝴蝶飞舞,而现在的时光却如同稻草纷乱。他发现自己的睡眠状态已经达到了一种境界,既不缺乏也不过剩。他质问睡眠是否真正是一种乐趣,不睡觉是否真的能让人更加安宁。然而,他认为这个以睡眠为名的轩宇是否会限制自己的思维和视野,使自己陷入狭隘的角落。
最后,诗人提到自己的名字,表示自己只是提出了这些疑问,并不敢妄下结论,担心自己的言辞会惊扰愚昧的人们。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苏庆嗣和自己睡眠状态的对比,探讨了睡眠的本质和价值,以及睡眠对于思维和心灵的影响。诗人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描绘出睡眠《题苏庆嗣睡乐轩》是宋代冯时行的一首诗。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六凿森剑戟,一枕寄华胥。
睡觉既殊辙,睡兮真乐欤。
达人蕴大观,方寸包太虚。
忧乐两不知,寤寐常如如。
昔也蝶栩栩,今焉周蘧蘧。
而今我法中,无欠亦无余。
以睡为乐邪,不睡宁非渠。
然则此轩名,无乃滞一隅。
苏子笑而应,斯岂真吾居。
飘流阅世故,早觉心地初。
今古一偃仰,天地一蘧庐。
揭名聊尔尔,至言恐惊愚。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苏庆嗣的睡乐轩为题材,通过对睡眠的思考来表达作者的感悟和哲思。
诗中描绘苏庆嗣的居所,他在睡梦中能够体验到奇妙的境界。作者认为苏庆嗣的睡眠方式与众不同,他在睡梦中真正感受到了乐趣。
诗中提到"达人蕴大观,方寸包太虚",意味着苏庆嗣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的睡眠超越了尘世的束缚,融入了宇宙的无垠之中。对于苏庆嗣来说,忧愁和快乐没有区别,清醒和睡梦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他的内心既不受外界的困扰,也不受内心的纷扰。
通过对苏庆嗣的睡眠状态进行描绘,以及与自己睡眠状态的对比,作者表达了对睡眠的思考和深度观察。他认为过去的时光如同蝴蝶般美丽,而现在的时光却像是稻草一般纷乱。他发现自己的睡眠状态达到了一种平衡,既不过多也不缺乏。他质疑睡眠是否真正是一种乐趣,不睡觉是否真的能带来内心的平静。然而,他又担心以睡眠为名的轩宇是否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和视野,使他陷入了狭窄的角落。
最后,作者提到自己的名字,表示自己只是提出了这些疑问,并不敢妄下结论,担心自己的言辞会惊扰愚昧的人们。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苏庆嗣和自己睡眠状态的对比,探讨了睡眠的本质和价值,以及睡眠对思维和灵魂的影响。作者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描绘了睡眠所带来的独特体验和思考。
tí sū qìng sì shuì lè xuān
题苏庆嗣睡乐轩
liù záo sēn jiàn jǐ, yī zhěn jì huá xū.
六凿森剑戟,一枕寄华胥。
shuì jiào jì shū zhé, shuì xī zhēn lè yú.
睡觉既殊辙,睡兮真乐欤。
dá rén yùn dà guān, fāng cùn bāo tài xū.
达人蕴大观,方寸包太虚。
yōu lè liǎng bù zhī, wù mèi cháng rú rú.
忧乐两不知,寤寐常如如。
xī yě dié xǔ xǔ, jīn yān zhōu qú qú.
昔也蝶栩栩,今焉周蘧蘧。
ér jīn wǒ fǎ zhōng, wú qiàn yì wú yú.
而今我法中,无欠亦无余。
yǐ shuì wéi lè xié, bù shuì níng fēi qú.
以睡为乐邪,不睡宁非渠。
rán zé cǐ xuān míng, wú nǎi zhì yī yú.
然则此轩名,无乃滞一隅。
sū zǐ xiào ér yīng, sī qǐ zhēn wú jū.
苏子笑而应,斯岂真吾居。
piāo liú yuè shì gù, zǎo jué xīn dì chū.
飘流阅世故,早觉心地初。
jīn gǔ yī yǎn yǎng, tiān dì yī qú lú.
今古一偃仰,天地一蘧庐。
jiē míng liáo ěr ěr, zhì yán kǒng jīng yú.
揭名聊尔尔,至言恐惊愚。
拼音:shuì jiào jì shū zhé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脚:(仄韵) 入声九屑
冯时行(1100—1163)宋代状元。字当可,号缙云,祖籍浙江诸暨(诸暨紫岩乡祝家坞人),出生地见下籍贯考略。宋徽宗宣和六年恩科状元,历官奉节尉、江原县丞、左朝奉议郎等,后因力主抗金被贬,于重庆结庐授课,坐废十七年后方重新起用,官至成都府路提刑,逝世于四川雅安。著有《缙云文集》43卷,《易伦》2卷。
冯时行少时读于巴县缙云山寺,得中北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恩科状元。以忤当道,当为云安(今重庆市云阳县)尉。南宋建炎元年至三年(1127—1129)调任奉节尉调,建炎四年至绍兴四年(1134),调任江原丞,任职期中,显露才华,深受川陕抚谕杨愿器重,极力推荐,旋擢左奉礼郎。绍兴五至六年知丹梭县。绍兴七年(1137)奉召入京任左朝奉议郎(皇帝身边咨询官)。时金兵已占汴梁(北宋都城今开封)十载。时行力主抗金,于绍兴八年晋见高宗,呈上《请分兵以镇荆襄疏》,奏金人议和不足信,请选大臣重兵镇荆,使岳飞得以专力致于江汉间。被主张和议的高宗斥之为“杯羹之语”。绍兴九年(1139),出任万州知府,镇邪锄恶,为民除害,惠农劝学,为地方积蓄了一批钱财。绍兴十一年(1141),转运判官李炯,企图以提取万州大量积钱,向朝廷献媚固宠,率500飞虎军强行提取,时行坚决反对,被提刑何麒弹劾,罢官削职,除名《大宋状元录》,辗转流离万州、开江间近两年。
绍兴十四年底由万州回到家乡乐碛,气愤之下,将原籍“乐碛”改为“落碛”(今洛碛得名缘由)。稍后,到缙云山置田地,建房办学,“坐废”十七年之久。直到秦桧死后,绍兴二十七年(1157),冯时行才又复起知蓬州(今四川蓬安县)。绍兴二十八年(1158)冬,又荐知黎州(今四川汉源);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人背盟,冯时行被高宗再次召见,上《请易田师中用张浚、刘绮疏》,疏中说:“自古未有人主退而能使天下进,人主怯而能使天下勇,今之形势,愿陛下舍一己之好恶,勉用张浚、刘绮、李显忠等将领抗金。”并提出“宜省官吏,减州郡冗卒”。擢右朝请大夫,提点成都府刑狱,经划边事,卓有功绩。孝宗隆兴元年(1163)逝世于雅州(今雅安),时年63岁。死后被追为“古城侯”,初葬雅州古城,后移葬巴县鱼嘴沱(今江北区鱼嘴镇)。
乾道五年(1169),雅州(今四川雅安)民众曾斥钱七十万,为冯时行立祠庙。《古城冯侯庙碑》载:“大众斥七十万钱,缚屋二十五盈,中为堂,塑侯像,挟以两庑,民岁时歌舞其下,水旱厉疾,必祷侯。”冯时行故乡洛碛有“缙云故里”、“状元井”、“状元桥”等纪念建筑。
《不懂规矩的冯时行》
绍兴九年,也就是公元1139年,冯时行出任万州知府。此时的万州,民生凋敝,破败不堪,毫无生气。一天,冯时行沿着码头行走,思量如何治理万州,突然间,看见一个老妇人径直往江心走去——她要自寻短见!
冯时行立刻差人将老妇救回,搀扶她坐在岸边,询问老妇为何要自寻短见。须臾之间,老妇生死两地,睁开眼睛看着面前这位大人,虽然第一次见面,但却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就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将自己的不幸和盘托出:原来这位老妇,本是万州江边的一位住户,几代人打渔为生。因这两年,官府赋税越来越重,丈夫和儿子为了能多打些鱼,被迫涉险到江中更远处打渔,好不容易有了更大收获回来时,却被恶霸孙奇虎抢了鱼,并毒打致死。
冯时行气愤之极,强压怒火,沉沉地问道:“那您怎么不去官府伸冤,却跑来沉江呢?”
“大人有所不知,这孙奇虎有转运判官李炯大人做后台,没人敢惹。”老妇越说眼泪越多。
冯时行安慰老妇:“您放心,这件事我管了。”没过多久,冯时行收集到恶霸孙奇虎几年来犯下的罪行,状纸足有一尺多厚,冯时行当众宣判:恶霸孙奇虎为患乡里,恶迹累累,立马上报朝廷,秋后问斩!百姓拍手称快,但万州转运判官李炯却怀恨在心。
冯时行看着大家久违的笑脸,高声说道:“诸位乡邻,我冯时行是来和大家一起治理万州的,这些日子,我走遍了万州的每一个县、乡,有的地方临水,那就打渔,有的地方近山,那就养蚕,大部分县乡土地肥沃,那就种田,一句话,就是让大家安居乐业。”
百姓欢呼雀跃,感到了多年来没有过的踏实。冯时行说到做到,清闲之时下到乡野,指导农桑,甚至就在乡野开办学堂,给孩子上课,教大人识字,一扫初到万州时的死气沉沉,换来一片清明祥和的生机勃勃。
有一次夏稻收割之后,乡绅们给冯时行送来两担新米,让他尝尝新鲜,冯时行无法推脱,不得不收下稻米,但坚持以市价折成钱物抵米;有人给他送鱼也是如此,甚至还挽留送鱼人一起吃饭,结果弄得这些“送礼之人”不敢再讨“无趣”,也就断了这种风气。但百姓心里都感恩冯时行,在上缴赋税之时,少有拖沓,渐渐地,官仓中余粮增多,府库中钱财增加,这就让转运判官李炯垂涎不已。
一日,李炯登门拜访冯时行,开口直奔主题:“恭喜冯大人,贺喜冯大人!”
冯时行一看是李炯,颇感意外。当初刚到万州,就斩了他的爪牙孙奇虎,事后,李炯怀恨在心,所以基本上没有往来。可今天李炯亲自上门,定有蹊跷,于是淡淡地问了一句:“李大人,不知冯某喜从何来?”
“哈哈……冯大人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呢?你这两年,在万州任上干得风生水起,仓库之中钱粮不少,只要我们把这些钱粮孝敬朝廷,那你我就可以扶摇直上啊。”
“孝敬朝廷?朝廷的赋税已经尽数缴清,难道还有名目?”冯时行明知故问。
“呵呵……冯大人,这朝廷赋税是缴完了,但还有些名目需要打点。说白了,就是拿到京城孝敬秦桧秦丞相。想必你也清楚,你的前任万州知府政绩平平,为什么可以顺风顺水,官升一级呢?”李炯干脆说破其中奥秘。
“哈哈……李大人,你打错算盘了,冯某绝不会拿百姓的血汗钱,来满足一己之私的!”冯时行转过身去,厉声喊道:“送客!”
李炯一看冯时行变脸了,以为是冯时行假作清高,不但不知趣,反而接着说:“冯大人,果然清廉,李某佩服。但是我想告诉冯大人的是,这是历年来地方上的规矩,如果到了时间不送到京城丞相府,秦丞相是要怪罪的。”
“什么规矩?谁立的规矩?给谁立的规矩?冯某这里,只有百姓和朝廷,朝廷赋税,重不伤民,这是朝廷的规矩;为官一任,两袖清风,这是做官的规矩。现在朝廷正在危难之际,外有金兵犯境,内有天灾不断,如果再加上你们这些人,掘地三尺,榨取民脂民膏,百姓怎么活?”冯时行的话掷地有声。
“好,冯时行,你不懂规矩,就不要怪我不客气了!来呀,飞虎军何在?给我开库取钱!”气急败坏的李炯一声令下,五百飞虎军直奔官库。
冯时行一看大事不好,立刻前往官库,坐在大门口,厉声呵斥:“你们是朝廷的军队,应该保卫百姓的安宁,可你们今天却公然无视朝廷法度,强取朝廷财物,霸占百姓的血汗,简直无法无天,你们想要拿走官库中一枚铜钱,就必须从我身上踏过去!”
飞虎军看着平日里文弱斯文的冯知府,此刻却如同下山猛虎一般,声若洪钟,气势逼人,直吓得连连后退。闻讯赶来的百姓,迅速围拢冯时行,扇形排开,挡住官库,直面李炯和飞虎军:“要踏冯大人,先踩我们!”
李炯一看场面越来越大,百姓越聚越多,甚至飞虎军中也有人开始倒戈,对自己不利,只能收兵,愤愤而去:“哼,冯时行,你等着!”
百姓看着李炯等人离开,忙搀扶起已经筋疲力尽的冯时行。
此后不久,李炯为了自保,怕秦桧怪罪,连夜写信密告秦桧,说冯时行不但不识时务,反而沽名钓誉,煽动百姓闹事。秦桧接到密信,趁着残害岳飞等抗金名将之际,随便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将冯时行削职为民,发回原籍。
冯时行被迫离开万州,准备登船回乡。可谁知万州百姓早已在码头恭候多时,默默垂泪,但没有一个人手里拿着东西。冯时行又惊又喜又悲:惊的是能有这般场景为自己一介布衣送行;喜的是百姓才是真懂得自己的人,不枉自己清廉一任;悲的是,自己一去,那官库中的百姓心血就会付诸东流。面对此情此景,他千言万语却无从说起,只哽咽说道:“诸位乡邻,冯某告辞了!”说完,头也不回,离岸登船,听不见江水滔滔,满耳尽闻百姓呼喊声;看不见群山巍巍,满眼尽是辛酸离别泪。
船渐行渐远,慢慢消失在浩浩长江中,但冯时行的清廉却传递了千年,感动了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