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翊戴方尊节度功”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翊戴方尊节度功”出自明代贝琼的《即事》,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ì dài fāng zūn jié dù gōng,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翊戴方尊节度功”全诗

《即事》

翊戴方尊节度功

少海旌旗落照中,沙陀兵马雁门雄。
朝宗久废诸侯礼,翊戴方尊节度功
今日岂宜求骑劫,当年应失倚全忠。
丹书铁券存终始,万古山河带砺同。


赏析


《即事》

少海旌旗落照中,
沙陀兵马雁门雄。
朝宗久废诸侯礼,
翊戴方尊节度功。

今日岂宜求骑劫,
当年应失倚全忠。
丹书铁券存终始,
万古山河带砺同。

中文译文:

在夕阳西下的少海,
旌旗随着天色渐暗。
沙陀的兵马在雁门威武雄壮。
朝廷久已遗忘尊崇诸侯的礼仪,
赞扬节度使的功绩。

今天的时代并不适合追求骑劫之功,
当年的忠诚也许已经丧失。
但丹书铁券的信誉始终存在,
山河万古都承载着历练和坚韧。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贝琼的作品,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现状的思考和对忠诚和荣誉的赞美。

诗中描述了夕阳下的少海,旌旗随着天色渐暗,给人一种辞旧迎新、时代更迭的感觉。沙陀兵马在雁门展现了威武雄壮的形象,凸显了战争和武力的重要性。

然而,作者指出朝廷已经废弃了尊崇诸侯的礼仪,忽视了节度使的功绩。这反映了社会政治的腐败和对传统价值的忽视,同时也表达了对政府失职的不满。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暗示当今时代不再追求骑劫之功,而过去的忠诚和信誉也许已经消失。然而,丹书铁券的存续象征着忠诚和约束的力量,而山河万古则象征着历史的长久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对照,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政治的忧虑和对忠诚、信誉的赞美。它提醒人们应该珍视传统价值观,并以坚定的信念和品质去应对现实的挑战。

“翊戴方尊节度功”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jí shì
即事

shǎo hǎi jīng qí luò zhào zhōng, shā tuó bīng mǎ yàn mén xióng.
少海旌旗落照中,沙陀兵马雁门雄。
cháo zōng jiǔ fèi zhū hóu lǐ, yì dài fāng zūn jié dù gōng.
朝宗久废诸侯礼,翊戴方尊节度功。
jīn rì qǐ yí qiú qí jié, dāng nián yīng shī yǐ quán zhōng.
今日岂宜求骑劫,当年应失倚全忠。
dān shū tiě quàn cún zhōng shǐ, wàn gǔ shān hé dài lì tóng.
丹书铁券存终始,万古山河带砺同。

“翊戴方尊节度功”平仄韵脚


拼音:yì dài fāng zūn jié dù gōng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一东

作者简介


贝琼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贝琼从杨维桢学诗,取其长而去其短;其诗论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宁、元丰诸家。文章冲融和雅,诗风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著有《中星考》、《清江贝先生集》、《清江稿》、《云间集》等。

作者介绍


贝琼的生平

  贝琼曾祖贝珪,宋理宗时由苏州徙崇德(今浙江桐乡),筑室语儿溪上,遂为史山。史山即殳山(今属浙江海宁双山乡)。贝琼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少年时即颖悟,性坦率,不修边幅而笃志好学,博通经史百家。师事同乡黄次山、会稽杨维桢。元末世乱,隐居教授,往来于华亭(今江苏松江)、海昌(今浙江海宁)间,生徒云集。又曾主教幽湖(今桐乡濮院)朱显道家。48岁时始领乡荐,游京师,作《真真曲》,由此知名。时张士诚据平江(今苏州市),贝琼隐居殳山,累征不就。

  明洪武三年(1370),举明经,召修《元史》。同官李敏卿等称其叙事直而不徇。史成,受赐归乡。洪武五年,奉命出任浙江乡试官。次年,任国子助教,后改作中都国子监,教授勋臣子弟。与张美和、聂铉齐名,时称“成均三助”。曾叹古乐衰废,堂堂成均(官设学校),徒具其名,作《大韶赋》以寄感慨。在史馆,与金华宋景濂相友善,凡有著作,常互相推让。及景濂为司业,建议祀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于天子之学。太祖拒不采用,而当时犹有赞同者,琼乃作《释奠》以解辩之,赢得识者之赞赏。其坚持正道,大多类此。洪武十一年,致仕归。翌年,卒于家,葬于语儿乡。

  贝琼有子5人,大多有文名。次子贝翱字秀翔,能诗,著有《平淡集》。

贝琼的籍贯研究

  明潘廷章《硖川图志》载:殳山又作芟山,西山之西北六里,高二十余丈,周七里,桐辖也。《桐邑志》曰:殳山,因殳仙而得名。殳仙名基,得导引术入千金乡,相传宋时人,登此山数年,跌坐而化……其地历史,据《石泾小志》载:“汉代为由拳县西南境,三国(吴)后改属嘉兴,五代(后晋)时又改属崇德,明代宣德五年(1430)后划归桐乡。至1950年,殳山又划归海宁双山乡。

  从贝琼的诗可以看出,他可能就是海宁当时的殳山人,有《殳山隐居诗》为证:病客从教懒出村,两山一月雨昏昏。野花作雪都辞树,溪水如云欲到门。无复元戎喧鼓吹,试从田父牧鸡豚。来青处士时相过,犹是平原旧子孙。”

  光看此诗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殳山山麓有他的故宅与来青堂主陆容的遗址。殳山位于硖石镇双山村,分为东殳山和西殳山,东殳山也称史山。所《硖石图志》记载:“殳山在西山之西六里,高二十余丈,周七里,桐辖也。”桐邑志曰:“因殳仙而得名。殳仙名基,得导引术入千金乡。相传宋时人,登此山数年,趺坐而化,其徒收瘗惟巾氅云。”殳山上名胜古迹很多,据《桐乡县志》记载:“山上有潮音庵,又有殳仙石、铜棺冢、洗药池、炼丹台、藏兵坞、小赤壁、一滴泉、公主墓诸胜迹,山麓有明初贝清江故宅及陆容来青堂遗址。”1950年,桐乡县屠甸区殳山乡的七个村并入海宁县。20世纪80年代,已将殳山改为公墓。

  殳山原属桐乡,后改归为海宁。故说贝琼是桐乡人也没错,说他是海宁人更是没错。现殳山归属海宁的双山乡,那贝琼自然就是海宁人了。另外,他还写了《游殳山诗》:

  神人夜割蓬莱股,苍然尚作青狮舞。殳基得道此飞腾,烟火千家自城坞。前年盗起官军下,存者如星绕四五。我来欲置读书床,出入未愁穿猛虎。山寒月黑无人声,夹道长松作风雨。”

  从诗句来看,贝琼确实曾在殳山隐居。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