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草木秋”出自宋代张舜民的《秋日书怀》,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ān nián cǎo mù qiū,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
“三年草木秋”全诗:凉风起天末,何物动人愁。
一室关河暮,三年草木秋。
高文谁吊屈,晚节漫依刘。
独怪瀼西叟,巴江得久留。
《秋日书怀》是宋代张舜民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凉风吹起天边,有什么事情让人动情伤感。
一个屋子里关上门,夕阳映照着关河,已是黄昏。
三年过去了,草木逐渐变黄,秋天的气息浓厚。
那些杰出的文人们,有谁能理解他们的遭遇和委屈。
晚年的生活漫不经心地依附在刘邦的事业上。
唯独感到奇怪的是瀼西叟,他在巴江上久久逗留。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感慨和思考,以及对文人境遇的思忖。秋天的凉风吹过,让人心生愁绪,引发作者对自身处境和时光流转的感叹。作者描述了一个黄昏时分的景象,室内灯火辉煌,夕阳映照在关河上,寓意着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草木渐黄,秋天的气息沉浸其中,表现出季节的转换和生命的衰老。诗中提到了高文和刘邦,暗示了文人在社会中的境遇和束缚,以及晚年所面临的无奈和依附。最后,作者以瀼西叟在巴江上逗留久久不归为结尾,表达出对他的羡慕和疑惑,或许是对自由自在、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
赏析:
《秋日书怀》通过描绘秋景,展示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生百态的思考。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对比,如天边的凉风与人心的愁绪、关河的黄昏与文人的晚节、瀼西叟与刘邦的对比,形成了鲜明的画面对照,增强了诗词的感染力。作者以自身的情感和思考反映了文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生活的现实,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诗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季节景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索,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qiū rì shū huái
秋日书怀
liáng fēng qǐ tiān mò, hé wù dòng rén chóu.
凉风起天末,何物动人愁。
yī shì guān hé mù, sān nián cǎo mù qiū.
一室关河暮,三年草木秋。
gāo wén shuí diào qū, wǎn jié màn yī liú.
高文谁吊屈,晚节漫依刘。
dú guài ráng xī sǒu, bā jiāng dé jiǔ liú.
独怪瀼西叟,巴江得久留。
拼音:sān nián cǎo mù qiū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一尤
张舜民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张舜民随高遵裕西征灵夏,无功而还,他作诗嘲讽有"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军斫作薪"及"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休上望乡台"(《西征途中二绝》)等句,因遭转运判官李察劾奏,贬为监郴州酒税。其后位渐通显,而议论雄迈,气不少衰。晁公武称其"文豪重有理致,而最刻意于诗"。晚年作乐府百余篇。自序中说:"年□耳顺,方敢言诗,百世之后,必有知音者。"其代表作《打麦》吸取民间乐府手法,描述四月麦熟田家辛勤收割的劳动场面,并揭露官赋剥削造成的不平等现象,具有较深的现实意义。
张舜民的词作与苏轼风格相近,所以有的作品被人误为苏词。宋人周紫芝《书张舜民集后》说:"世所歌东坡南迁词,'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二语,乃舜民过岳阳楼作"。张舜民生平爱画,且题评精确。虽南迁羁旅中,所经各地也必搜访题识,东南各处士大夫家所藏名作,全被载录。亦能自作山水。其文集今存《画墁集》8卷,补遗1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及《丛书集成》本。词存四首。以《卖花声》为最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