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肠断西山吴采鸾”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肠断西山吴采鸾”出自宋代陈与义的《中秋不见月》,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cháng duàn xī shān wú cǎi luán,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肠断西山吴采鸾”全诗

《中秋不见月》

肠断西山吴采鸾

去年中秋端正月,照我霑襟万条血。
姮娥留笑侍今年,净洗金觥对银阙。
高唐妬归心不闲,招得对姨同作难。
岂惟恨满月宫里,肠断西山吴采鸾
却疑周生怀月去,待到三更黑如故。
人间今乏赵知微,无复清游继天柱。
南枝乌鹊不敢哗,倚杖三叹风枝斜。
明年强健更相约,会见林间金背螟。


赏析


《中秋不见月》是一首宋代陈与义创作的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秋不见月
Last year's Mid-Autumn Festival, the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year,
I saw my robe soaked with countless drops of blood.
This year, Lady Chang'e remains smiling in attendance,
As we cleanse the golden cups in the presence of the silver palace.
In Gao Tang, jealousy stirs my restless heart,
Inviting the aunt to join in my vexation.
Not only do I lament the full moon in the palace,
But my heart aches for the unattainable Wu Cailuan in the western mountains.
I suspect that Zhou Sheng has taken the moon with him,
And it will return to its usual darkness at the third watch.
In the mortal realm, we lack the wisdom of Zhao Zhiwei,
No longer able to enjoy the serene wanderings beyond the Heavenly Pillar.
The magpies on the southern branches dare not make a sound,
Leaning on my staff, I sigh thrice as the wind rustles the branches.
Next year, I will be healthier and we shall meet again,
Encountering the golden-backed moths amidst the forest.

诗意:
《中秋不见月》以中秋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思念与失望之情。诗人回首去年中秋,感慨万千,形容自己的内心痛苦如血染衣袍。今年,诗人以中秋为由,想起了仙女嫦娥,她仍然笑容可掬地侍奉在月宫中,而诗人却无法与月亮相见。诗人的心情愈发沉重,嫉妒心弥漫在高唐之中,他请求姨娘与自己一起共享这份痛苦。诗人不仅为无法亲眼观赏满月而悲伤,还因为不能与心仪的吴采鸾相聚而感到肠断。他甚至怀疑周生将月亮带走,直到深夜三更,月亮依然不见踪影。诗人感叹现世缺乏赵知微那样的智慧,已不能再继续清净地游历天柱之外。南枝上的乌鹊也不敢嘈杂,而诗人倚杖三叹,风吹得树枝斜倚。最后,诗人表示明年他将更加健康,并期待再次相聚,欣赏到金背螟在林间飞舞。

赏析:
《中秋不见月》以中秋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思念和无奈。诗人通过对去年和今年中秋的对比,展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失望之情。他无法亲眼观赏到月亮,无法与心仪之人相会,感到心如刀绞。诗人的心情在诗中逐渐加重,从对月亮的思念和嫉妒,到对自己处境的悲叹和对现世智慧的怀念,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和失落的情绪。最后,诗人希望明年能够健康相聚,并期待在自然的美景中再次欣赏到金背螟的飞舞,这种期许和希望给予了诗歌以一丝慰藉和乐观的色彩。

整首诗词以中秋为主题,通过对月亮和心灵的反思,唤起了读者对月亮、爱情和人生的思考。诗人运用了细腻的形象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将自己的情感与读者的情感相融合,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共鸣其中。整首诗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以及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和无奈。它通过对失落和希望的交织,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富有诗意的氛围,给人以思考和启发。

“肠断西山吴采鸾”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zhōng qiū bú jiàn yuè
中秋不见月

qù nián zhōng qiū duān zhēng yuè, zhào wǒ zhān jīn wàn tiáo xuè.
去年中秋端正月,照我霑襟万条血。
héng é liú xiào shì jīn nián, jìng xǐ jīn gōng duì yín quē.
姮娥留笑侍今年,净洗金觥对银阙。
gāo táng dù guī xīn bù xián, zhāo de duì yí tóng zuò nán.
高唐妬归心不闲,招得对姨同作难。
qǐ wéi hèn mǎn yuè gōng lǐ, cháng duàn xī shān wú cǎi luán.
岂惟恨满月宫里,肠断西山吴采鸾。
què yí zhōu shēng huái yuè qù, dài dào sān gēng hēi rú gù.
却疑周生怀月去,待到三更黑如故。
rén jiān jīn fá zhào zhī wēi, wú fù qīng yóu jì tiān zhù.
人间今乏赵知微,无复清游继天柱。
nán zhī wū què bù gǎn huā, yǐ zhàng sān tàn fēng zhī xié.
南枝乌鹊不敢哗,倚杖三叹风枝斜。
míng nián qiáng jiàn gèng xiāng yuē, huì jiàn lín jiān jīn bèi míng.
明年强健更相约,会见林间金背螟。

“肠断西山吴采鸾”平仄韵脚


拼音:cháng duàn xī shān wú cǎi luán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四寒

作者简介


陈与义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作者介绍


陈与义的诗词成就

  陈与义一生的主要贡献在诗词方面。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宋书》本传说他的诗词“体物寓兴,清邃纡余,高举横厉,上下陶(渊明)、谢(灵运、胱)、韦(应物)、柳(永)之间”。他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他是专学杜甫的,是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作家。他学杜甫又不拘泥于杜甫,对前贤的作品是博览约取,善于变化。他还特别推崇苏轼和黄庭坚、陈师道,但并不墨守成规,而能参合各家融会贯通,创造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语言质朴,音节响亮,形象丰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没有鄙俗,口语化略无平淡。所以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诗人的成就较大,无愧于江西诗中的改革派。

  诗人还写了不少怀念故乡洛阳的作品,如《虞美人》(亭下桃花盛开,作长短句咏之)“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虞美人》是写虽然到了春天(“又东风”),洛阳的桃花未必开得和往年一样红妍。其原因是被战乱践踏得连花儿也一改旧时的俏容,给洛阳蒙上一层耻辱的阴影。《临江仙》是写在洛阳午桥相约饮酒,在座的都是同学少年,英雄豪杰。当时陈与义才二十多岁,金榜题名(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又二十多年过去了,简直像一场恶梦,虽然还活在世上,确实叫人日日夜夜提心吊胆,担惊害怕。其原因又是朝纲败坏,战争使社会动荡不安所造成的。再如《法驾导引》中的“归路碧迢迢”。《点绛唇》(紫阳寒食)中的“不解乡音,只怕人嫌我”。《木兰花慢》中的“北归人未老,喜依旧,著南冠”。等等都是写对故乡的怀念。归途遥远,又一定是杂草丛生,无路可寻,欲归而不可得。即是回去,由于长期在外难解乡音,父老子弟们对我会是什么看法呢?年龄不算大(逝世时才四十九岁),依然喜爱北方衣着,无不流露出怀恋故乡之情,任何一个羁旅它乡的人读了都会产生共鸣。

陈与义的生平

  按照古代户籍划分,陈与义算不上地地道道的洛阳人——他的老祖宗本来一直居住在京兆,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后来赶上安禄山造反,只得跟着唐玄宗入蜀避乱,迁居青神。后来,陈与义的曾祖陈希亮又把家搬到了洛阳。陈与义也算出生在书香门第。他的曾祖陈希亮(字公弼),官至太常卿,与苏洵父子为世交。大文豪苏东坡后来还写了《陈公弼传》作为纪念。陈与义的祖父和父亲也曾做过官,其外祖父张友正还是名显一时的书法家。 陈与义也确实给先祖争气。出生于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六月的他自幼勤奋好学,博闻强志。稍长,他又学诗于当时颇有名的崔鶠(音yàn),其后进入太学深造。

  24岁时,陈与义考中进士,随后当上文林郎。这是个闲职,负责开德府(今濮阳)的文学教育工作。陈与义干了3年后辞职,回家与一帮好友吟诗赏画,日子过得好不快活。又过了两年,他被任命为辟雍录,也就是到太学的预备学校里当老师。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陈与义的母亲辞世。他在汝州服丧期间,结识了州守、词人葛胜仲。两年后,由葛举荐,他入京做了太学博士。次年,他29岁时的诗作《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竟被徽宗看上了。

  陈与义自幼聪明好学,能诗文,为同辈所敬重。《宋史》本传说他“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上舍甲科,被授于开德府(今河南濮阳)教授,累迁太学博士,进升为符宝郎,掌皇帝八宝及国之符节,不久被贬为陈留郡(今河南杞县境)酒税监。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入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宋遂亡。陈与义自陈留避难南奔,经襄阳,转湖南,绕广东、建,于绍兴元年(1131年)抵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陈与义为高宗旧臣,高宗得知他的忠心,便任命他为礼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召为给事中,参与讨论政事,抄发章疏,稽察违失,以备顾问应对。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观,旋而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绍兴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正月,授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唯师礼用道德以辅朝廷,尊主威振纲纪而呕心沥血。

  陈与义性格沉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谦虚谨慎。被他推荐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从来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荐、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士大夫阶层中具有较高的威望。朝臣们多愿向他坦露心迹或请求指正迷津。当时,丞相赵鼎在朝廷放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高宗说:“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丞相的意思是,多数人主张打回汴京,收复中原,若不如此,恐怕将来因失去机会而受到追究。而高宗则认为,二帝被掳,连同太后、嫔妃、宫女都在金人手里,若不议和恐难于返回。陈与义听了之后,赞成丞相的用兵,反对高宗的议和,便婉转地说:“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高宗曰:“然。”从道理上以为陈与义的话很对,但事实上他甘心于偏安江左,以求苟延残喘。陈与义看出高宗无意收复中原,他很失望,便以病托辞退职,朝廷复以资政殿学士(授予罢政宰相的职衔)知湖州,加提举临安洞霄宫(今浙江余杭西南,宋代凡执宰大臣去位者,皆以提举洞霄宫系衔)。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病逝,终年四十九岁。

陈与义的介绍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也推崇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存词19首。曾在余杭任太傅幕僚,后被宰相赏识,因而升迁。

  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流连光景之作,词句明净,诗风明快,很少用典,清新可喜。以《墨梅》(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因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对学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诗风有了改变,转学杜甫。他不象江西派诗人那样,只从句律用字着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题材广泛,感时伤事,写了不少寄托遥深的诗篇,趋向沉郁悲壮,雄阔慷慨,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陈与义与吕本中有过交往,但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并未列陈与义之名。宋人也有称他崇尚陈师道的,但多数人认为他于杜甫。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称杜甫为江西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陈与义不是江西人,作诗重锤炼,固然有与陈师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硬, 迥然有别,不应列入江西诗派。

  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像《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诗 2首、《除夜》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间写景:"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 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观察细密,造语工致。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人寻味。

  陈与义亦擅词作。〔临江仙〕中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虞美人〕中的"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等名句都为人称诵,胡仔、黄□等人对他也有较高的评价。总的说来,他的词作以清婉秀丽为主要特色。

  陈与义集原为其学生周葵编,共10卷,早佚。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胡稚笺注《 简斋诗集》30卷(附《无住词》1卷)刊刻问世,《四部丛刊》即据此影印,并附印元刊《 陈简斋诗外集》。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与义集》即以胡本为底本。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