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莎地阴森古莲叶”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莎地阴森古莲叶”出自唐代施肩吾的《赠莎地道士》,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hā dì yīn sēn gǔ lián yè,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

“莎地阴森古莲叶”全诗

《赠莎地道士》

莎地阴森古莲叶

莎地阴森古莲叶,游龟暗老青苔甲。
池边道士夸眼明,夜取蟭螟摘蚊睫。


赏析


《赠莎地道士》是唐代诗人施肩吾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莎地阴森古莲叶,
游龟暗老青苔甲。
池边道士夸眼明,
夜取蟭螟摘蚊睫。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僻静幽深的景象,描述了一位道士在莎地(即沼泽地)旁边的池塘边生活的情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和道士行为的描写,表达了对道士智慧和生活方式的赞赏。

赏析:
这首诗借助自然景物和道士的形象,展现了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首句中的莎地、古莲叶、游龟、青苔等形象描绘了一个阴暗、古老的环境,给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感觉。莎地和古莲叶象征了岁月的沉淀和变迁,游龟和青苔则暗示了长寿和静谧的状态。

第二句中的池边道士是整首诗的核心形象。诗人称赞道士的眼明,表达了对道士智慧和洞察力的赞扬。道士在这个幽深的环境中生活,他夸夜晚取蟭螟和摘蚊睫,显示了他对自然生命的关爱和保护。蟭螟和蚊睫象征了微小的生灵,而道士的行为则展现了他对这些微小生命的关怀和尊重。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道士行为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虔诚、宁静、自然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赞美了道士的智慧和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这首诗在短短的四句中,展示了简洁而深刻的意境,给人以思考和遐想的空间,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莎地阴森古莲叶”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zèng shā dì dào shì
赠莎地道士

shā dì yīn sēn gǔ lián yè, yóu guī àn lǎo qīng tái jiǎ.
莎地阴森古莲叶,游龟暗老青苔甲。
chí biān dào shì kuā yǎn míng, yè qǔ jiāo míng zhāi wén jié.
池边道士夸眼明,夜取蟭螟摘蚊睫。

“莎地阴森古莲叶”平仄韵脚


拼音:shā dì yīn sēn gǔ lián yè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
韵脚:(仄韵) 入声十六叶

作者简介


施肩吾施肩吾(780-861),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睦州分水县桐岘乡(贤德乡)人,字希圣,号东斋,入道后称栖真子。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杭州孔子文化纪念馆语),他集诗人、道学家、台湾第一个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人物。

作者介绍


施肩吾的生平

  施肩吾(780-861),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睦州分水县桐岘乡(贤德乡)人,字希圣,号东斋,入道后称栖真子。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出生于睦州府桐庐分水县桐岘乡(贤德乡)施家村(因历史划归后为杭州市富阳市洞桥镇贤德村)。为唐代著名诗人、道学家、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诸朝。因家境贫寒,施肩吾少时在桐庐分水镇东面五云山和尚寺读书。四十年后,即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施肩吾参加殿试,被钦点为状元。习《礼记》,有诗名。趣尚烟霞,慕神仙轻举之学。诗人张籍称他为“烟霞客”。唐穆宗元和十五年(820)登进士第(一说宪宗“元和十年进士”)。长庆(821~824)中,隐于洪州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或说“文宗太和中,乃自严陵入西山访道”)。他在《与徐凝书》中自谓“仆虽幸忝成名,自知命薄,遂栖心玄门,养性林壑。赖先圣扶持,虽年迫迟暮,幸免龙钟,其所得如此而已”。又在《述灵响词序》中称“慕道年久”,览《三静经》而行“三静关”法,以开成三年(838)正月一日“闭户自修,不交人事”,后“此三者皆应”。著有《西山集》十卷、《闲居诗》百余首。《全唐文》收有《养生辨疑诀》(或作《辨疑论》)等,《全唐诗》也收入其诗作。其养生之说亦见于《道枢》。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