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小隐待何时”出自宋代王炎的《和韩毅伯拟别》,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wèi néng xiǎo yǐn dài hé shí,诗句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未能小隐待何时”全诗:踉蹡揖客客为谁,依旧骊珠色陆离。
不谓远游来此地,未能小隐待何时。
惯看覆手仍翻手,休问开眉与皱眉。
归去淮山访猿鹤,清风满袖自披披。
《和韩毅伯拟别》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王炎。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踉蹡揖客客为谁,
依旧骊珠色陆离。
不谓远游来此地,
未能小隐待何时。
惯看覆手仍翻手,
休问开眉与皱眉。
归去淮山访猿鹤,
清风满袖自披披。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与韩毅伯的离别场景。诗人在离别之际,面对来拜访的客人不禁感慨万千。他回首过去的日子,依然觉得自己的生活如同骊珠一般华丽多彩。他并不否认自己的远游经历,但也承认自己还没有能够安心隐居的时候。诗人习惯性地观察人们的言行举止,却不愿回答关于他的心情起伏的问题。最后,他表达了归去淮山寻访猿猴和仙鹤的愿望,感受清风拂面的自由自在。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将自己的生活比喻为骊珠,形容其丰富多彩。他对远游的经历并不后悔,但他也意识到自己还没有能够安享隐居生活的时机。诗人通过对人们的言行举止的观察,表达了对世事的冷漠和超然。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希望能够回到淮山,与猿猴和仙鹤为伴,享受清风拂面的自由自在之感。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意象的运用,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由、隐逸生活的追求。诗人以自我的视角观察世事,表达了对世俗的冷漠和对自然的向往,给人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这首诗词既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hé hán yì bó nǐ bié
和韩毅伯拟别
liàng qiāng yī kè kè wèi shuí, yī jiù lí zhū sè lù lí.
踉蹡揖客客为谁,依旧骊珠色陆离。
bù wèi yuǎn yóu lái cǐ dì, wèi néng xiǎo yǐn dài hé shí.
不谓远游来此地,未能小隐待何时。
guàn kàn fù shǒu réng fān shǒu, xiū wèn kāi méi yǔ zhòu méi.
惯看覆手仍翻手,休问开眉与皱眉。
guī qù huái shān fǎng yuán hè, qīng fēng mǎn xiù zì pī pī.
归去淮山访猿鹤,清风满袖自披披。
拼音:wèi néng xiǎo yǐn dài hé shí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四支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年十五学为文,乾道五年进士,调明州司法参军,丁母忧,再调 鄂州崇阳簿,江陵帅张栻檄入幕府, 议论相得。秩满,授潭州教授,以荐 知临湘县。通判临江军,召除太学博士,庆元三年,迁秘书郎。四年, 除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官。五年,迁著作郎兼考功郎,兼礼部员外 郎。六年,除军器少监,迁军器监, 主管武夷山冲佑观。起知饶州,改湖州,不畏豪强,有“为天子臣,正天子法”之语,人多传诵。然终以谤罢,再奉祠。所居有双溪,筑亭寄兴,以白乐天自比。嘉定十一年卒, 年八十二。生平与朱熹交厚,往还之作颇多,又与张栻讲论,故其学为 后人所重。
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总 题为《双溪类稿》,早已失传,仅存诗 文二十七卷,题为《双溪类稿》,或称 《双溪集》,有明嘉靖十二年王懋元刻本、万历二十四年王孟达刻本、《四库全书》本。《双溪诗馀》一卷, 有《四印斋所刻词》本。所作诗文博 雅精深,具有根柢,议论醇正,引据典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 其诗尤为世人称许,而清人则谓其 “多庸调”(《宋诗钞·双溪诗钞 序》) 、“力庸格窘”(《石洲诗话》卷 四)。其论词贵“婉转妩媚”,鄙薄 “豪壮语”(《双溪诗馀自序》),所作 “质实妍雅”(《善本书室藏书志》卷 四○),“虽不甚工,亦一家眷属”(王国维《跋双溪诗馀》)。《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全宋诗》卷 二五五九至二五六七录其诗九卷。《全宋文》卷六○九○至六一一二编 其文为二十三卷。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