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次著乾坤”出自宋代陈著的《真珠帘(寿孙古岩)》,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xiōng cì zhe qián kūn,诗句平仄:平仄平平。
“胸次著乾坤”全诗:纶巾古貌尘寰表。
风流处、别是英雄才调。
胸次著乾坤。
触景皆诗料。
金碧楼台新筑就,傍翠麓、旋添花草。
仙棹。
更逍遥来访,十洲三岛。
遮眼富贵人多,算如公有子,人间应少。
看膝下功名,共月林清皎西倅厅堂。
象简绯袍亲侍策,且胜赏、先春独笑二亭名。
都道。
馆中书就养,云翘偕老。
《真珠帘(寿孙古岩)》是宋代陈著所写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纶巾古貌尘寰表。
风流处、别是英雄才调。
胸次著乾坤。
触景皆诗料。
金碧楼台新筑就,傍翠麓、旋添花草。
仙棹。
更逍遥来访,十洲三岛。
遮眼富贵人多,算如公有子,人间应少。
看膝下功名,共月林清皎西倅厅堂。
象简绯袍亲侍策,且胜赏、先春独笑二亭名。
都道。
馆中书就养,云翘偕老。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风流才子的赞美以及对于富贵名利的淡泊态度。诗中描绘了一个风景如画、气象万千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感悟。金碧辉煌的楼台在青山绿水间崛起,增添了花草的美丽。仙舟自由自在地徜徉于十洲三岛之间,象征着诗人的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然而,尽管富贵的人们众多,但作者认为真正有才德的人却非常稀少。他将目光投向庙堂之上,寄望于自己的功名成就,但他也认识到在世俗的名利中,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是有限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于共享天伦之乐、携手白头的美好愿望。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事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风流才子和富贵名利的思考和态度。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得诗词充满了浓郁的意境和感觉。描绘了金碧辉煌的楼台和娇艳的花草,给人以美好的视觉感受。同时,通过仙棹在十洲三岛间徜徉的描写,传递了诗人追求自由自在、超脱尘世的愿望。在表达对功名和富贵的思考时,诗人以寥寥数语道出了自己的淡泊态度,认为真正有才德的人是稀少的,而尘世的名利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于家庭和幸福生活的向往,让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人间真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境遇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于风流才子和富贵名利的思考,以及对于家庭幸福的渴望。同时,诗人运用了具体的意象和抒情的语言,使得诗词充满了美感和情感,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zhēn zhū lián shòu sūn gǔ yán
真珠帘(寿孙古岩)
guān jīn gǔ mào chén huán biǎo.
纶巾古貌尘寰表。
fēng liú chù bié shì yīng xióng cái diào.
风流处、别是英雄才调。
xiōng cì zhe qián kūn.
胸次著乾坤。
chù jǐng jiē shī liào.
触景皆诗料。
jīn bì lóu tái xīn zhù jiù, bàng cuì lù xuán tiān huā cǎo.
金碧楼台新筑就,傍翠麓、旋添花草。
xiān zhào.
仙棹。
gèng xiāo yáo lái fǎng, shí zhōu sān dǎo.
更逍遥来访,十洲三岛。
zhē yǎn fù guì rén duō, suàn rú gōng yǒu zi, rén jiān yīng shǎo.
遮眼富贵人多,算如公有子,人间应少。
kàn xī xià gōng míng, gòng yuè lín qīng jiǎo xī cuì tīng táng.
看膝下功名,共月林清皎西倅厅堂。
xiàng jiǎn fēi páo qīn shì cè, qiě shèng shǎng xiān chūn dú xiào èr tíng míng.
象简绯袍亲侍策,且胜赏、先春独笑二亭名。
dōu dào.
都道。
guǎn zhōng shū jiù yǎng, yún qiào xié lǎo.
馆中书就养,云翘偕老。
拼音:xiōng cì zhe qián kūn
平仄: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三元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陈著,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宋朝词人。1214年生。宝祐四年(1256)进士。官著作郎,出知嘉兴府。忤贾似道,改临安通判。著有《本堂文集》九十四卷。
四年,除著作郎。以忤贾似道,出知嘉兴县。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知嵊县。七年,迁通判扬州,寻改临安府签判转运判,擢太学博士。十年,以监察御史知台(樊传作合)州。宋亡,隐居四明山中。元大德元年卒,年八十四。有《本堂文集》九十四卷,各本文字多残缺错漏,其中诗缺二卷。事见清樊景瑞撰《宋太傅陈本堂先生传》(见清光绪本卷首),清光绪《奉化县志》卷二三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