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庭前芳树朝夕改”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庭前芳树朝夕改”出自唐代李峤的《拟古东飞伯劳西飞燕(一本题作东飞伯劳歌)》,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tíng qián fāng shù zhāo xī gǎi,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庭前芳树朝夕改”全诗

《拟古东飞伯劳西飞燕(一本题作东飞伯劳歌)》

庭前芳树朝夕改

传书青鸟迎箫凤,巫岭荆台数通梦。
谁家窈窕住园楼,五马千金照陌头。
罗裙玉珮当轩出,点翠施红竞春日。
佳人二八盛舞歌,羞将百万呈双蛾。
庭前芳树朝夕改,空驻妍华欲谁待。


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拟古东飞伯劳西飞燕(一本题作东飞伯劳歌)》

传书青鸟迎箫凤,
巫岭荆台数通梦。
谁家窈窕住园楼,
五马千金照陌头。
罗裙玉珮当轩出,
点翠施红竞春日。
佳人二八盛舞歌,
羞将百万呈双蛾。
庭前芳树朝夕改,
空驻妍华欲谁待。

诗意:
这首诗运用拟古的手法,形容了古代的美好景象和繁华盛世。诗人通过描绘流传消息的青鸟和吹奏箫的凤凰,表现了那个时代繁荣昌盛的景象。巫岭和荆台是两个历史名胜,各自具有不同的传说,象征着这个时代的神奇和梦幻。诗中还描绘了一座园楼中居住着一位窈窕的女子,她身份高贵,且被万贯家财所照映。女子身着华丽的罗裙,佩戴着珍贵的玉珮,赏心悦目地走出园楼。她点缀着翡翠和鲜红色的装饰,使得春日无比绚丽。二十八岁的美丽女子翩翩起舞,使得观舞的人羞愧不已,她们都觉得自己的美貌无法和她们相比。庭前的芳树不断地开花,美丽和华丽无法停留,谁能享受这种美丽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盛世的繁荣景象,以及那个时代的风华绝代的女子。通过拟古的手法,诗人使得描绘的景象显得更加梦幻和神奇。诗中采用了极为形象的描写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繁华景象。同时,诗人通过描绘女子的美丽和舞蹈,反映了女性在那个时代的地位和魅力,表现了女性的自信和骄傲。整首诗意境高雅,描写细腻,给人以美的享受。

“庭前芳树朝夕改”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nǐ gǔ dōng fēi bó láo xī fēi yàn yī běn tí zuò dōng fēi bó láo gē
拟古东飞伯劳西飞燕(一本题作东飞伯劳歌)

chuán shū qīng niǎo yíng xiāo fèng, wū lǐng jīng tái shù tōng mèng.
传书青鸟迎箫凤,巫岭荆台数通梦。
shuí jiā yǎo tiǎo zhù yuán lóu,
谁家窈窕住园楼,
wǔ mǎ qiān jīn zhào mò tóu.
五马千金照陌头。
luó qún yù pèi dāng xuān chū, diǎn cuì shī hóng jìng chūn rì.
罗裙玉珮当轩出,点翠施红竞春日。
jiā rén èr bā shèng wǔ gē, xiū jiāng bǎi wàn chéng shuāng é.
佳人二八盛舞歌,羞将百万呈双蛾。
tíng qián fāng shù zhāo xī gǎi,
庭前芳树朝夕改,
kōng zhù yán huá yù shuí dài.
空驻妍华欲谁待。

“庭前芳树朝夕改”平仄韵脚


拼音:tíng qián fāng shù zhāo xī gǎi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十贿

作者简介


李峤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作者介绍


李峤的介绍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八年(644),卒年在玄宗开元元年(713)。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王夫之《天堂永日地域一日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天才”。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