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比因风起”出自唐代曹松的《梢云》,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bù bǐ yīn fēng qǐ,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
“不比因风起”全诗:殊质资灵贶,陵空发瑞云。
梢梢含树影,郁郁动霞文。
不比因风起,全非触石分。
叶光闲泛滟,枝彩静氛氲。
隐见心无宰,裴回庆自君。
翻飞如可托,长愿在横汾。
《梢云》是一首唐代诗歌,作者是曹松。在这首诗中,曹松描绘了一种飘逸而神秘的云雾景象。
梢云在朝天空中浮动,似乎是神奇的灵物,带着一种瑞气,给人以愉悦的感觉。这些云雾像是轻轻地覆盖在树枝上,看起来像是树叶的阴影,融入了树木之中。云雾中的颜色斑斓夺目,仿佛是在舞动着霞光。这些云雾并不是被风吹起的,而是凭空出现的,与一般的云雾不同。它们的光芒自由地泛起和消散,充满了静谧的氛围。
在这个景象中,诗人看到了一种超越风和石头的力量,这些云雾似乎是无形的,没有受到任何束缚。它们以自己的方式翻飞飘荡,仿佛有自己的意志。诗人感到这种景象很神奇美好,因为他们展现出了隐藏在世界背后的无尽奇妙。
诗人希望这些云雾能够永远存在,永远随风飘动。他希望能将这美好的景象永远固定在他的眼前。这种希望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梢云》通过描绘一幅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赞美。诗人将自然景象与内心世界相结合,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美丽事物的向往。这首诗以简洁而流畅的语言,展示了唐代诗歌的特色和韵味。
shāo yún
梢云
shū zhì zī líng kuàng, líng kōng fā ruì yún.
殊质资灵贶,陵空发瑞云。
shāo shāo hán shù yǐng, yù yù dòng xiá wén.
梢梢含树影,郁郁动霞文。
bù bǐ yīn fēng qǐ, quán fēi chù shí fēn.
不比因风起,全非触石分。
yè guāng xián fàn yàn, zhī cǎi jìng fēn yūn.
叶光闲泛滟,枝彩静氛氲。
yǐn jiàn xīn wú zǎi, péi huí qìng zì jūn.
隐见心无宰,裴回庆自君。
fān fēi rú kě tuō, zhǎng yuàn zài héng fén.
翻飞如可托,长愿在横汾。
拼音:bù bǐ yīn fēng qǐ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四纸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曹松为诗,学贾岛苦吟。“平生五字句,一夕满头丝”(《崇义里言怀》),是其自我写照。工五言律诗,炼字琢句,取境幽深,也有点接近贾岛,但尚未流于怪僻,而自有一种清苦澹宕的风味。“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秋日送方干游上元》)、“废巢侵晓色,荒冢入锄声”(《送进士喻坦之游太原》),正代表他的这种诗风。题材狭窄,不外乎叹老嗟卑,旅思离情,很少接触社会问题,而《己亥岁二首》中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却历来传诵不衰。 晚唐,又是一个乱世。乱世出怪事。怪事之一便是“五老榜”。“五老”之一便是曹松。
曹松,字梦征。他的籍贯有点混乱,据清《一统志》说是桐城人,更多的地方说他是潜山人。不过在当时,是没有混乱的,因为当时桐、潜同属舒州。他的籍贯也一直说是舒州人。混乱是难免的,桐、潜两地,依山傍水,通婚接嫁,谁能说得清一千多年前的谁谁谁究竟住在哪旮旯?只是近年来争抢名人的事时有发生,笔墨官司打得热火朝天。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桐城名人,就常常被咱的邻县枞阳兄弟们不厌其烦地将其籍贯改换,且一直有些耿耿戚戚地抱怨:“枞阳出人,桐城出名”。唉,谁让那时枞阳属于桐城地界呢。其实争抢名人的事大可不必,是你的老祖宗,你爱他,以他为荣,说他赞他就是。至于他的籍贯,还是以历史记载为准。就如曹松,严格地说,应是“舒州人”(清《一统志》注桐城人,一说潜山人),这样才科学,才历史。像朱光潜等人,是不是应该说,某某某,桐城某地人(现属枞阳)呢。
扯远了,还说曹梦征。他的生卒年代也和他的出生地一样不甚清晰,《新编唐诗三百首》中就说其“生卒年不详”。据《桐城县志》载,其生卒年大约(注意:是大约)在公元830—903年。这是个战乱迭起,黄巢起义,朱温乱唐,五代十国酝酿成立的历史区间哦。
乱世是英雄的时代,可不是文士的时代。曹松手难缚鸡,生不逢时,只好在战争的夹缝里到处奔走避祸。“他先到洪都西山避乱,继又奔波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漫长的流浪生涯,激起他对故乡山水无限眷念,不少作品都倾注了羁留异乡所产生的思归之情。”
一个骑着毛驴的、瘦削的、脸上写着忧患和疲惫的、身着破旧青布蓝衫的唐朝秀才(有点类似吕洞宾),总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巅簸跋涉着,从青年、壮年直到老暮衰年。他且走且停,且停且吟,毛驴背上永远驮着一对书箱。因为他虽然一生都在为生计奔波,但也一生都在读书考试并吟诗作赋。
他梦想着一朝中试,为官做宦,报效朝廷,兼惠家族。他苦吟着,为战乱中不幸的百姓,无辜的平民。他憎恨着,那些操戈作祸,裂地封侯的乱臣贼子。愤怒出诗人,他的《己亥岁二首》就是明证,其中的“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成名万骨枯。”更是千古绝句。
他也终于考中了进士,那已是昭宗天复元年(公元901)的事了,也就是说当时他已年逾七旬,真正是考白了头发了。可怪的是,那一榜竟有五位古稀老人,他们是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因之成为佳话,号曰“五老榜”。
据说唐朝进士名额很少;据说唐朝的考卷不弥封,也就是说考生姓名籍贯是公开的;据说唐朝(尤其是晚唐)的时候考场风气很腐败(考卷不弥封无疑给腐败创造了条件)。因了这些据说,许多真正的才学之士往往名落孙山。曹梦征终于能够考中进士,虽是白首皓髯,也是可喜可贺的。于是他被授任校书郎,后任秘书省正字。可惜的是风烛残年,只做得两年官,便与世长辞了。
也幸好他死于903年,没看到904年的朱温杀昭帝,也没看到907年的朱温叛唐称帝和随之而来的十王乱天下。
虽是个白头进士,但曹松毕竟还是登了榜的,想想千百年来,又在多少人考白了头发,却最终带着一声叹息走进坟墓。曹松是不幸中的幸者,他官运不济,到底还有些文运,他的诗歌得到认可,评者认为“风格似贾岛,工于炼字,意境深幽”。他遗有《曹梦征诗集》3卷,《全唐诗》收入其诗14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