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寄书将出峡”出自唐代元稹的《凭李忠州寄书乐天》,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wàn lǐ jì shū jiāng chū xiá,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
“万里寄书将出峡”全诗:万里寄书将出峡,却凭巫峡寄江州。
伤心最是江头月,莫把书将上庾楼。
凭李忠州寄书乐天
文章来自是河梁,
青眼相亲重战场。
勇夫庙前开斗盖,
忠州书寄江津乡。
千里江山寄余意,
六朝魂梦付云烟。
宛渠所寄秤斤格,
忠州何限斗枯笔。
水调歌头共别离,
巫山迢遰遰八弦痴。
白帝城前断人骨,
独残江月心塞止。
诗人元稹通过这首诗向他的友人李忠州寄书。他将书寄到江津,但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寄到李忠州本人,而是顺着巫山峡寄到江州。这让诗人心生伤感,因为他最伤心的时候正是在江头,月亮照亮了他的忧伤,所以他请求别人不要再把这封信送到江州的庾楼上,因为那样会勾起他更多的思绪。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和友情的思考。他描述了李忠州是如何为国家而战的勇士,又如何以朴实的心将书信寄给他的故乡。诗中提到了江山、六朝、忠州等地名,这些名词都寄托了诗人的深情厚意。
诗中运用了不少寓意和象征手法。巫山、白帝城等地名都象征着离别和悲伤。江月也成为了抒发诗人心情的媒介,它独自照亮着江头,让诗人的思绪停滞不前。
整首诗情感真挚,婉转而含蓄,通过描写战争,友情和离别的场景,诗人传达了他内心对李忠州的思念和忧伤之情。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修辞手法独特,给人以深深的共鸣。
píng lǐ zhōng zhōu jì shū lè tiān
凭李忠州寄书乐天
wàn lǐ jì shū jiāng chū xiá, què píng wū xiá jì jiāng zhōu.
万里寄书将出峡,却凭巫峡寄江州。
shāng xīn zuì shì jiāng tóu yuè, mò bǎ shū jiāng shàng yǔ lóu.
伤心最是江头月,莫把书将上庾楼。
拼音:wàn lǐ jì shū jiāng chū xiá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
韵脚:(仄韵) 入声十七洽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元稹为人刚直不阿,情感真挚,和白居易是一对好友。白居易这样评价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并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而元稹对白居易关心,更凝结成了千古名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除了流芳千年的“元白之谊”,元稹和妻子韦丛的半缘情深也为人津津乐道。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芳20的韦丛下嫁给24岁的诗人元稹。此时的元稹仅仅是秘书省校书郎。韦夏卿出于什么原因同意这门亲事,已然无从考证了,但出身高门的韦丛并不势利贪婪,没有嫌弃元稹。相反,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和元稹的生活虽不宽裕,却也温馨甜蜜。可是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27岁。此时的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最著名就是: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用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来表达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任何女子都不能取代韦丛。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三首》作于韦丛去世后两年。虽然就在同年,元稹即在江陵府纳了妾,有些言行不一,但是他对韦丛的感情是真挚的。我们不能用王维终不再娶的标准来衡量每个人。
是的,也许我们无法像元白那样风雅相深,但可以学习他们的患难与共;也许我们无法拥有像韦丛一样的贴心爱人,但可以像他们一样去关心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