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噬锥刀毒”出自唐代元稹的《虫豸诗·虻(三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hòng shì zhuī dāo dú,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
“众噬锥刀毒”全诗:阴深山有瘴,湿垫草多虻。
众噬锥刀毒,群飞风雨声。
汗粘疮痏痛,日曝苦辛行。
饱尔蛆残腹,安知天地情。
千山溪沸石,六月火烧云。
自顾生无类,那堪毒有群。
搏牛皮若截,噬马血成文。
蹄角尚如此,肌肤安可云。
辛螫终非久,炎凉本递兴。
秋风自天落,夏蘖与霜澄。
一镜开潭面,千锋露石棱。
气平虫豸死,云路好攀登。
《虫豸诗·虻(三首)》是唐代元稹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阴深山有瘴,湿垫草多虻。
众噬锥刀毒,群飞风雨声。
汗粘疮痏痛,日曝苦辛行。
饱尔蛆残腹,安知天地情。
千山溪沸石,六月火烧云。
自顾生无类,那堪毒有群。
搏牛皮若截,噬马血成文。
蹄角尚如此,肌肤安可云。
辛螫终非久,炎凉本递兴。
秋风自天落,夏蘖与霜澄。
一镜开潭面,千锋露石棱。
气平虫豸死,云路好攀登。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描绘虻的形象为主题,通过描写虻的生存环境和行为习性,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首先,诗中描述了阴深山区的瘴气笼罩,草地上布满了湿气和虻(一种吸食血液的昆虫)。这种环境使得虻聚集在一起,发出嗡嗡的声音。
接着,作者通过描写虻的行为,表现出它们具有吸血的本能,众多虻噬食锥刀的毒液,形成了一种集体行动的景象,飞舞的虻在风雨中发出嗡嗡声。
然后,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写了自身的遭遇。他因为辛苦劳作而汗流浃背,瘴气和虻的叮咬使得他的伤口感到疼痛,日晒和劳累使他的生活充满了辛苦。然而,他想到虻的生活状态与自己并无二致,他们也许无法理解人类的情感和境遇。
随后,诗中描绘了夏季的炎热景象,山区中的溪水沸腾,六月的天空像火一样燃烧。这种酷热的环境使得虻繁衍生息,作者用“自顾生无类,那堪毒有群”表达了对虻繁衍能力的惊叹和对它们毒性的恐惧。
然后,作者通过描写虻吸食牛和马的鲜血,暗示了它们的凶残和危险。即使是强壮的牛和马也无法逃脱虻的骚扰,更何况是人类的肌肤。
接下来,作者表达了对虻的生命力的怀疑,虻的刺咬并不会持续很久,而且炎热和寒冷的季节变换也会导致它们的兴衰。这种命运的递变也反映了自然界的循环和变化。
最后,作者以秋风、夏蘖和霜的意象来结束这首诗词。秋风落下,夏蘖和霜的清冷使得虻的数量减少,天空清澈明亮。作者将自然景象与虻的生命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虻命运的思考。
整首诗词通过描写虻的生存环境和行为,抒发了作者对生命、自然和命运的思考。它呈现了生命的残酷和无常,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作者通过虻这个微小而普遍存在的昆虫,展示了自然界的力量和人类的脆弱。这首诗词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思考,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微观世界中的生命之旅,引发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入思考。
chóng zhì shī méng sān shǒu
虫豸诗·虻(三首)
yīn shēn shān yǒu zhàng, shī diàn cǎo duō méng.
阴深山有瘴,湿垫草多虻。
zhòng shì zhuī dāo dú, qún fēi fēng yǔ shēng.
众噬锥刀毒,群飞风雨声。
hàn zhān chuāng wěi tòng, rì pù kǔ xīn xíng.
汗粘疮痏痛,日曝苦辛行。
bǎo ěr qū cán fù, ān zhī tiān dì qíng.
饱尔蛆残腹,安知天地情。
qiān shān xī fèi shí, liù yuè huǒ shāo yún.
千山溪沸石,六月火烧云。
zì gù shēng wú lèi, nà kān dú yǒu qún.
自顾生无类,那堪毒有群。
bó niú pí ruò jié, shì mǎ xuè chéng wén.
搏牛皮若截,噬马血成文。
tí jiǎo shàng rú cǐ, jī fū ān kě yún.
蹄角尚如此,肌肤安可云。
xīn shì zhōng fēi jiǔ, yán liáng běn dì xìng.
辛螫终非久,炎凉本递兴。
qiū fēng zì tiān luò, xià niè yǔ shuāng chéng.
秋风自天落,夏蘖与霜澄。
yī jìng kāi tán miàn, qiān fēng lù shí léng.
一镜开潭面,千锋露石棱。
qì píng chóng zhì sǐ, yún lù hǎo pān dēng.
气平虫豸死,云路好攀登。
拼音:zhòng shì zhuī dāo dú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韵脚:(仄韵) 入声二沃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元稹为人刚直不阿,情感真挚,和白居易是一对好友。白居易这样评价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并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而元稹对白居易关心,更凝结成了千古名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除了流芳千年的“元白之谊”,元稹和妻子韦丛的半缘情深也为人津津乐道。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芳20的韦丛下嫁给24岁的诗人元稹。此时的元稹仅仅是秘书省校书郎。韦夏卿出于什么原因同意这门亲事,已然无从考证了,但出身高门的韦丛并不势利贪婪,没有嫌弃元稹。相反,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和元稹的生活虽不宽裕,却也温馨甜蜜。可是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27岁。此时的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最著名就是: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用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来表达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任何女子都不能取代韦丛。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三首》作于韦丛去世后两年。虽然就在同年,元稹即在江陵府纳了妾,有些言行不一,但是他对韦丛的感情是真挚的。我们不能用王维终不再娶的标准来衡量每个人。
是的,也许我们无法像元白那样风雅相深,但可以学习他们的患难与共;也许我们无法拥有像韦丛一样的贴心爱人,但可以像他们一样去关心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