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灯却照清江外”出自宋代张炎的《踏莎行(跋伯时弟抚松寄傲诗集)》,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ī dēng què zhào qīng jiāng wài,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灯却照清江外”全诗:水落槎枯,田荒玉碎。
夜兰秉烛惊相对。
故家人物已无传,一灯却照清江外。
色展天机,光摇海贝。
锦囊日月奚童背。
重逢何处抚孤松,共吟风月西湖醉。
《踏莎行(跋伯时弟抚松寄傲诗集)》是宋代诗人张炎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水落槎枯,田荒玉碎。
夜兰秉烛惊相对。
故家人物已无传,一灯却照清江外。
色展天机,光摇海贝。
锦囊日月奚童背。
重逢何处抚孤松,共吟风月西湖醉。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心灵中的孤独与失落感。水已经退去,船已经破损,田地荒芜,美玉也碎裂了。在夜晚,诗人举着灯笼,与夜兰花对视。他惊讶地发现,他曾经熟悉的家乡已经没有了曾经的人物,只有一盏孤灯还照亮着江外的清风。色彩展示了宇宙的奥秘,光芒摇曳如海贝。锦囊中装载着日月,却由一个无名的童子背负着。诗人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再次相遇孤独的松树,一起吟唱风月之美,陶醉在西湖的景色中。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水落和船破象征着诗人处境的艰难和无助,田地荒芜和玉碎则传达了他对故乡和美好事物的失落。夜兰秉烛惊相对的场景,强调了诗人寂寞的状态,与过去的人事物相比,他只能与夜兰花相对而立。一盏孤灯照亮江外的清风,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色彩展示了宇宙的奥秘和辽阔,光芒摇曳如海贝,给人一种美好的想象和遥远的憧憬。锦囊中的日月象征着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脆弱,由童子背负则暗示着年少时对未来的憧憬和承担。诗人最后表达了对重逢的期待,希望能够再次相遇孤独的松树,共同吟唱风月之美,在西湖的景色中陶醉。
整首诗词以孤独、失落为主题,通过景物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未来的渴望。诗人的笔触细腻而凄美,给人一种深沉而动人的感觉,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人生旅程中的苦闷和思考。
tà suō xíng bá bó shí dì fǔ sōng jì ào shī jí
踏莎行(跋伯时弟抚松寄傲诗集)
shuǐ luò chá kū, tián huāng yù suì.
水落槎枯,田荒玉碎。
yè lán bǐng zhú jīng xiāng duì.
夜兰秉烛惊相对。
gù jiā rén wù yǐ wú chuán, yī dēng què zhào qīng jiāng wài.
故家人物已无传,一灯却照清江外。
sè zhǎn tiān jī, guāng yáo hǎi bèi.
色展天机,光摇海贝。
jǐn náng rì yuè xī tóng bèi.
锦囊日月奚童背。
chóng féng hé chǔ fǔ gū sōng, gòng yín fēng yuè xī hú zuì.
重逢何处抚孤松,共吟风月西湖醉。
拼音:yī dēng què zhào qīng jiāng wài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九泰 (仄韵) 去声九泰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凤翔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他是贵族后裔(循王张俊六世孙),也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父张枢,精音律,与周密为结社词友。张炎前半生在贵族家庭中度过。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落拓而终。曾从事词学研究,著有《词源》,有《山中白云词》,存词约三百首。文学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词人姜夔并称为“姜张”。他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
张炎出身世家,曾在贵公子的生活中悠游多年。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张炎祖父张濡被元人磔杀,家财被抄没。即落魄鲜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他怀抱空狂,又恃才傲物,几乎日日花前为醉,号呼挥写,以至于郑思肖评价他说:“鼓吹春声于繁华世界,能令后三十年西湖锦秀山水,犹生清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