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衷情欲诉谁能会”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衷情欲诉谁能会”出自唐代吕岩的《题黄鹤楼石照》,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zhōng qíng yù sù shuí néng huì,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衷情欲诉谁能会”全诗

《题黄鹤楼石照》

衷情欲诉谁能会

黄鹤楼前吹笛时,白蘋红蓼满江湄。
衷情欲诉谁能会,惟有清风明月知。


赏析


黄鹤楼石照,又称《黄鹤楼破碑石记》,是唐代吕岩创作的一首诗。

黄鹤楼位于汉江之滨,是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这首诗以黄鹤楼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吕岩对黄鹤楼美景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诗中描绘了黄鹤楼前的情景:吹笛的时候,江面上草地上白蘋和红蓼花盛开。诗人凝望着黄鹤楼,欲将自己的心情诉说,但只有清风和明月能够理解自己的内心。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黄鹤楼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思乡之情。清风和明月是诗人寄托思念之情的象征,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象。

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但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描写,将黄鹤楼的美景与诗人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使人想起了黄鹤楼辉煌的历史,对诗人的诗情画意更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吸引力。

中文译文:
黄鹤楼前吹笛时,
白蘋红蓼满江湄。
衷情欲诉谁能会,
惟有清风明月知。

诗意和赏析:
《题黄鹤楼石照》是一首风景抒情的诗。诗人通过描绘黄鹤楼前的景色,表达了对黄鹤楼美景的赞美之情。诗人欲将自己的情感诉诸言表,但只有清风和明月能够理解。

这首诗以简练的文字,生动地描绘了黄鹤楼前的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诗中融入了对自然的颂扬,清风和明月成为情感寄托的象征,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象。

整首诗情感饱满,意境优美。通过描写黄鹤楼和自然界元素的结合,抒发了诗人对美景的赞美之情,又寄托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给人以诗意的愉悦和思考的启示,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风采。

“衷情欲诉谁能会”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tí huáng hè lóu shí zhào
题黄鹤楼石照

huáng hè lóu qián chuī dí shí, bái píng hóng liǎo mǎn jiāng méi.
黄鹤楼前吹笛时,白蘋红蓼满江湄。
zhōng qíng yù sù shuí néng huì, wéi yǒu qīng fēng míng yuè zhī.
衷情欲诉谁能会,惟有清风明月知。

“衷情欲诉谁能会”平仄韵脚


拼音:zhōng qíng yù sù shuí néng huì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九泰

作者简介


吕岩吕岩,也叫做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名□(一作□),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作者介绍


吕岩的介绍

  (713~741)一名岩客,字洞宾(即吕洞宾),河中永乐(一云蒲坂)人。(唐才子传作京兆人。此从全唐诗)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咸通初中第,两调县令。值黄巢之乱,遂携家归终南,放迹江湖间,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相传他后来在长安酒肆,遇到仙人钟离权,遂得道,不知所终。这就是民间盛传的“黄粱梦”故事,许多小说家戏曲家,都取以为小说、戏曲的题材。岩所作诗,流传甚多,全唐诗辑为四卷,行于世。

吕岩的评价

  相传吕洞宾传有钟离权所授《灵宝毕法》十二科,为钟吕金丹道教典。自著《九真玉书》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即《道枢》卷二十六之一篇)、《肘后三成篇》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即《道枢》卷二十五之一篇。《直斋录》又著录《纯阳真人金丹诀》一卷,谓即此篇,略有不同)。其丹道思想尚散见于《道枢》之《五戒》《众妙》《指玄》等篇中;诗词有南宋夏元鼎编《金丹诗诀》,与杨亿所说“世所传者百余篇”吻合,其中一些诗句为杨亿所引,依托之作较少;单行本《沁园春丹词》有数家注本。《正统道藏》所收《纯阳真人浑成集》为元道士何志渊所编,真伪杂糅。《吕祖志·艺文志》又增添《敲爻歌》、杂曲十首等,更不可信。 《吕公窑头坯歌》虽见录于《直斋书录解题》,然其中竟有“富郑公”(富弼),“张尚书”(张商英)、“赵枢密”(赵鼎)等名,显系南宋人伪作。《道藏辑要》收录署名吕著的作品,多为后人依托或扶乩降笔。《吕祖全书》绝大部分也是伪作。传说吕岩是神仙。

吕岩的生平

  他大约生于唐末,卒于宋初,与陈抟为同时代人。至于后人将他的生活时代上推至唐开元(713~741)中,则是附会唐人沈既济《枕中记》所记道者吕翁事。此外尚有颇多传说,纷纭不一。比较可信是《国史》的记载:吕洞宾本儒生,因科场不利,而转学道,遇五代隐士钟离权授以内丹道要,隐居终南山,活动于关中等地。“年百余岁,而状貌如婴儿。世传有剑术,时至陈抟室”,与陈抟、李琪(一作“李奇”)等传奇人物交往。好以诗言内丹旨要,对钟吕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有弟子北宋施肩吾(华阳子)传其道。

  吕洞宾以内丹为修仙径路,兼摄禅宗,自称“幼习儒业,长好性宗,修天爵而弃人爵,鄙顽空而悟真空。天爵止于人事,真空不离因缘”。指出:“修炼丹者,先正其炉。”身为丹炉,神气精液为药物,目、耳、口、鼻为炉之八门,“常固守之”,勿伤内真,“然后于天地之炉、造化之鼎,调和药物,匹配阴阳,制炼神气”。认为“顺天道者,常存其身之元阳真一太和纯粹之气,则坐致长生”,并说“其要在乎变炼五行而已”。主张一日当一年,昼法春夏,夜法秋冬,“升降阴阳,运行四序”,昼夜终始修炼。又认为,“性命根源,归乎一气。其来也,有一夫一妇焉;其去也,有三男三女焉。金男采黄芽于九宫之台,玉女收白雪于十二楼。水中起火,以分八卦;阴内炼阳,以别九州。于是三田和会而火龙出于昏衢,千日功成则游于蓬岛矣。其要盖十有八焉:小成之道七,中成之道六,大成之道五”。提出修炼当从消除六欲七情着手,泻心之积气而集其神。行肘后之法,即透过尾闾将药物搬上背以入脑,要存想龙虎河车,使上起,但应防止肾之虚阳入顶而引起上壅生热,故须震、坎、艮三男和巽、离、兑三女“俯仰开辟,节次升存,过关勿急”。继行飞金晶,“一撞三关”,直入上宫。炼之既久,如虑太过,则吐玉液炼其形。另尚有金液还丹炼形等法。其诗词,如“一粒粟中藏世界,二升铛内煮山川”、“饮海龟儿人不识,烧山符子鬼难看”等,奇谲诡异,尤脍炙人口。北宋以后,历代有人假托吕洞宾之名,行种种异事,故神化事迹迭出。民间信仰吕洞宾者甚盛。宋代道教学者曾慥编《集仙传》,称唐五代成道之士中“独纯阳子吕公显力广大”。托名吕洞宾的“自传”即称其遇钟离、苦竹真人,得金丹、驱鬼之道。“吾得道年五十,第一度郭上灶,第二度赵仙姑”,“常游两浙、汴京、谯郡。尝著白襕角带,右眼下有一痣,如人间使者,筋头大。世言吾卖墨,飞剑取人头,吾闻哂之。实有三剑: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是吾之剑也。世有传吾之神,不若传吾之法;传吾之法,不若传吾之行。何以故?为人若反是,虽握手接武,终不成道”。元代道士苗善时更编为《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七卷,汇集一百零八化故事。因而吕洞宾也为帝王所崇奉,宋宣和元年(1119)敕封“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赠“纯阳演正警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