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千里如咫尺”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千里如咫尺”出自唐代刘长卿的《湖上遇郑田》,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qiān lǐ rú zhǐ chǐ,诗句平仄:平仄平仄仄。

“千里如咫尺”全诗

《湖上遇郑田》

千里如咫尺

故人青云器,何意常窘迫。
三十犹布衣,怜君头已白。
谁言此相见,暂得话畴昔。
旧业今已芜,还乡返为客。
扁舟伊独往,斗酒君自适。
沧洲不可涯,孤帆去无迹。
杯中忽复醉,湖上生月魄。
湛湛江色寒,濛濛水云夕。
风波易迢递,千里如咫尺
回首人已遥,南看楚天隔。


赏析


诗的中文译文:
故友隐居青云上,何意常身处窘迫。
三十年来依旧穿着布衣,怜君已有白发苍苍。
谁言我们得以相聚,只是暂且回忆过去。
曾经的事业如今已荒芜,我重归故土成为客。
我乘着扁舟独自前往,你饮酒自得其乐。
茫茫江水边不可涯,孤帆离去无任何痕迹。
喝了一杯酒后又陶醉,湖上的月光照耀着。
湖水清澈,江色寒冷,水上的云彩在夜晚飘渺。
风浪随着船行迅速推移,千里之间如同咫尺。
回首望去,你已经远离,南边望着楚天隔绝相隔。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他在长安时曾与郑田有过深厚的友谊,但是后来郑田选择隐居青云山,在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诗中描绘了刘长卿与郑田湖上意外相遇的情景。

诗中展现了刘长卿对于郑田的思念和感慨。他虽然在长安城中渐渐失去了朋友,但是郑田毅然选择了青云山的隐居生活,过上了简朴的生活,这让刘长卿心生敬意和赞叹。诗中写道,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但是郑田依然身穿着布衣,已经有了白发,刘长卿对于他的变化和老去深感怜悯。

诗人渴望与郑田再次相见,用思念和以往的话语来寄托了对友情的回忆和感慨。然而,回到故乡的刘长卿已是陌生客,曾经熟悉的事业已经荒草丛生。他选择了乘船独自前往,与郑田相聚。在湖上,他们喝着酒,享受着湖上的风景和月光。然而,湖上的波浪和风浪将他们分开,划开了千里的距离,仿佛天际已隔断了他们的友谊。

整首诗以朴素的语言描写了刘长卿与郑田的相遇和分别。诗人以朋友间的情感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思念之情,通过湖上的景物描写了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的变化。整首诗以淡然的态度展示了友谊与生活的变迁,以及随之而来的痛苦和遗憾。

“千里如咫尺”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hú shàng yù zhèng tián
湖上遇郑田

gù rén qīng yún qì, hé yì cháng jiǒng pò.
故人青云器,何意常窘迫。
sān shí yóu bù yī, lián jūn tóu yǐ bái.
三十犹布衣,怜君头已白。
shuí yán cǐ xiāng jiàn, zàn dé huà chóu xī.
谁言此相见,暂得话畴昔。
jiù yè jīn yǐ wú, huán xiāng fǎn wèi kè.
旧业今已芜,还乡返为客。
piān zhōu yī dú wǎng, dǒu jiǔ jūn zì shì.
扁舟伊独往,斗酒君自适。
cāng zhōu bù kě yá, gū fān qù wú jī.
沧洲不可涯,孤帆去无迹。
bēi zhōng hū fù zuì, hú shàng shēng yuè pò.
杯中忽复醉,湖上生月魄。
zhàn zhàn jiāng sè hán, méng méng shuǐ yún xī.
湛湛江色寒,濛濛水云夕。
fēng bō yì tiáo dì, qiān lǐ rú zhǐ chǐ.
风波易迢递,千里如咫尺。
huí shǒu rén yǐ yáo, nán kàn chǔ tiān gé.
回首人已遥,南看楚天隔。

“千里如咫尺”平仄韵脚


拼音:qiān lǐ rú zhǐ chǐ
平仄:平仄平仄仄
韵脚:(仄韵) 入声十一陌

作者简介


刘长卿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作者介绍


刘长卿的生平

  刘长卿,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因官至随州刺史,亦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祖籍宣城,郡望河间,后迁居洛阳。姚合《极玄集》卷下云刘长卿为“宣城人”;又中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分述诸郡刘姓云:“考功郎中刘庆约,宣州人;孙长卿,随州刺史。”林宝稍早于姚合,所记一致,足消人疑。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著录《刘随州集》十卷,并云:“唐随州刺史宣城刘长卿文房撰”,当据林、姚二氏之说。然《新唐书·艺文志》云称刘长卿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才子传》袭云:“河间人”,又同卷李季兰条:“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河间大概指其郡望而言。长卿一族,何时迁洛阳,殆不可考。及观刘集,知洛阳故业萦怀于中,感情甚深,断非居日浅短者可比。刘长卿《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传记,关于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确考。闻一多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为年轻时在嵩山读书,742-746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一说755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之乱了。

  756年,唐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

  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

  760年(上元元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但刘长卿并未到南巴实际任职。

  761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

  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

  784年(兴元元年)和785年(贞元元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期间离开随州。

  刘长卿离开随州后,大约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790(唐贞元六年)前后。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