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足都人几炬烧”出自宋代刘子翚的《汴京纪事二十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cái zú dōu rén jǐ jù shāo,诗句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才足都人几炬烧”全诗:内苑珍林蔚绛霄,围城不复禁刍荛。
舳舻岁岁衔清汴,才足都人几炬烧。
《汴京纪事二十首》是宋代刘子翚创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的景象和历史变迁。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内苑珍林蔚绛霄,
围城不复禁刍荛。
舳舻岁岁衔清汴,
才足都人几炬烧。
诗意:
这首诗词以生动的描写方式展示了汴京的景象和景物。作者通过描述内苑的珍贵林木蓬勃生长,围城的变迁不再限制草草之地,清汴的运输船只年复一年无数次运载着丰富的物资,以及才子的才华犹如炬火般燃烧,表达了对汴京繁荣的赞美。
赏析:
1. 内苑珍林蔚绛霄:内苑指的是皇家园林,珍林指的是内苑中的珍贵树木。蔚绛霄表示这些树木郁郁葱葱,形成了一片红色的天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汴京的繁花似锦和生机盎然的景象。
2. 围城不复禁刍荛:围城指的是汴京的城墙,禁刍荛指的是城墙外的草草之地。作者表达了围城的变迁,城墙不再限制了城内和城外的界限,草地逐渐得到了开放。这暗示了汴京繁荣的发展,城市的边界被打破,城市的发展不再受限。
3. 舳舻岁岁衔清汴:舳舻指的是载货的船只,清汴指的是汴河的水。诗句表达了清汴运输船只年复一年,不断地穿梭在汴河上,运载着丰富的物资,显示了汴京作为重要商业中心的繁荣景象。
4. 才足都人几炬烧:才足指的是才子的才华,都人指的是汴京的人们,几炬烧表示才子们的才华犹如炬火般燃烧不尽。这句诗描绘了当时汴京文化繁荣的场景,才子们的才华迸发,汴京成为文化艺术的中心。
通过这首诗词,刘子翚以生动的词句描绘了汴京的繁荣景象和人文氛围,表达了对这座城市的赞美和对其繁荣发展的期望。同时,诗中运用了景物描写、城市变迁和人文景观等手法,使整首诗词具有丰富的意象和感染力。
biàn jīng jì shì èr shí shǒu
汴京纪事二十首
nèi yuàn zhēn lín wèi jiàng xiāo, wéi chéng bù fù jìn chú ráo.
内苑珍林蔚绛霄,围城不复禁刍荛。
zhú lú suì suì xián qīng biàn, cái zú dōu rén jǐ jù shāo.
舳舻岁岁衔清汴,才足都人几炬烧。
拼音:cái zú dōu rén jǐ jù shāo
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二萧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刘子翚之父刘韐在靖康之难时奉命出使金营,拒绝金人诱降,自缢而死。刘子翚时年30岁,接到噩耗后,悲愤交集,与其兄刘子羽、刘子翼扶柩返里,守制庐墓三年。服除后,以父荫补承务郎,为兴化军(治今福建莆田)通判,后因体弱多病辞职。辞归武夷山,主管冲佑观,讲学传道,常徘徊涕泗于父兄墓地,累日不返。妻死不再娶,事继母吕氏,教育侄子刘珙,克尽孝友之道。
朱松在建州临终时,以子朱熹托付刘子翚教养,并对朱熹说,“籍溪胡原仲、白水刘致中、屏山刘彦冲,此三人者,吾友也。其学皆有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事之,而唯其言之听,则吾死不恨矣。”朱熹向刘子翚请教入道门径和次第,刘子翚告诉朱熹从《易经》中得到入道的门径,并以“不远复”三字告诫朱熹。刘子羽待朱熹如子侄,为朱熹之义父,给朱熹取字元晦,希望他成为一个外表不露、道德内蓄之人。朱熹自认为元者四德之首,愧不敢当,就自己改字仲晦。朱熹后来将儒学发扬光大,成为理学大师,得益于刘子翚的悉心培养。
刘子翚无子,以兄刘子羽最小儿子刘玶为后,47岁时病逝,追谥文靖公。遗著由嗣子刘玶编为《屏山集》20卷,朱熹为之作序。宗杲曾作《刘子翚像赞》,称其“财色功名,一刀两断。立地成佛,须是这汉。”
刘子翚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就是他的学生。钱钟书先生称朱熹是“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而称他是“诗人里的一位道学家”(《宋诗选注》),在宋代诸多道学和诗歌兼习的作家中,他是沾染“讲义语录”习气、“头巾气”最少的一位。与韩驹、吕本中、曾几等交游唱和,故诗歌造诣颇高。风格比较清爽明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风格高秀,不袭陈因”。其五言诗感慨含思,“幽淡卓练,及陶、谢之胜,而无康乐繁缛细涩之态”(《宋诗钞·屏山集钞序》)。朱熹在《屏山集跋》中评价说:“先生文辞之伟,固足以惊一世之耳目,然其精微之学、静退之风,形于文墨,有足以发蒙蔽而销鄙吝之心者,尤览者所宜尽心也。”(《屏山集跋》)在他的五言,尤其是五言古诗中可以获得这种印象。他的绝句佳作颇多,写景抒情擅长以明快的笔调表现深细的构思,表现出一个理学家特有的格物和体验工夫。
刘子翚受其父爱国思想影响很深,早年游秦、洛、赵、魏时,就注意搜访古迹,了解历史,以体会国家兴衰规律,南渡后虽隐居乡里,但无时不忧国,唯因病魔缠身,无力请缨,壮志难酬,因而写入诗中,多以长篇或组诗全景式地反映社会时事,如《望京谣》、《谕俗十二首》等。《汴京纪事》二十首前七首纪国都沦陷,后十三首忆往日繁华,以对比见感愤,殆若“诗史”,历来为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