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扫搀抢”出自明代徐祯卿的《少年行》,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tiān shàng sǎo chān qiǎng,诗句平仄:平仄仄平仄。
“天上扫搀抢”全诗:生长在边城,骑射有声名。
召募河源去,长屯都护营。
登山望敌气,间道击胡兵。
十决推雄战,连呼扶汉旌。
云中息刁斗,天上扫搀抢。
坐弄胡笳月,梅花陇水清。
《少年行》是一首明代徐祯卿创作的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生长在边城,
骑射有声名。
召募河源去,
长屯都护营。
登山望敌气,
间道击胡兵。
十决推雄战,
连呼扶汉旌。
云中息刁斗,
天上扫搀抢。
坐弄胡笳月,
梅花陇水清。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年轻人成长为勇敢战士的故事。诗人生长在边城,以其出色的骑射技艺而闻名。他应征入伍,被派往河源,在长屯都护营服役。他站在山上远望敌情,秘密穿越小道袭击胡人的军队。在激烈的战斗中,他展现出十足的勇猛,呼喊声连绵不断,扶持汉朝的旗帜高高飘扬。他与敌人搏斗,云中的敌机被他击落,天空中的战乱也被他平息。他坐下来弹奏着胡笳,月光下,梅花和陇水清澈如镜。
赏析:
《少年行》通过描述一个少年在边疆战斗的情景,展现了年轻人的英勇和忠诚。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充满了战争的紧张和激烈,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边疆士兵的赞美和敬意。
诗中的少年是一个英勇无畏的战士,他以出色的骑射技艺获得了声名。他志愿参军,奔赴河源,在长屯都护营中接受训练。他站在山上俯瞰敌情,通过秘密的间道袭击胡人的军队,展现了他的智谋和勇气。在战斗中,他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厮杀,用十足的决心推动战斗,连呼扶持汉朝的旗帜。他的勇敢行为使云中的敌机平息,天空中的战乱消弭。最后,他坐下来,弹奏着胡笳,享受着和平的时刻,月光下,梅花和陇水清澈如镜,展现了诗人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以铿锵有力的语言描绘了少年战士的英勇行动,抒发了作者对边疆士兵的赞美和对和平的向往。它展示了年轻人的朝气和勇敢,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这首诗通过形象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战争与和平、勇敢与温暖之间的反差,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shào nián xíng
少年行
shēng zhǎng zài biān chéng, qí shè yǒu shēng míng.
生长在边城,骑射有声名。
zhào mù hé yuán qù, zhǎng tún dū hù yíng.
召募河源去,长屯都护营。
dēng shān wàng dí qì, jiān dào jī hú bīng.
登山望敌气,间道击胡兵。
shí jué tuī xióng zhàn, lián hū fú hàn jīng.
十决推雄战,连呼扶汉旌。
yún zhōng xī diāo dǒu, tiān shàng sǎo chān qiǎng.
云中息刁斗,天上扫搀抢。
zuò nòng hú jiā yuè, méi huā lǒng shuǐ qīng.
坐弄胡笳月,梅花陇水清。
拼音:tiān shàng sǎo chān qiǎng
平仄:平仄仄平仄
韵脚:(平韵) 下平七阳 (仄韵) 上声二十二养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人称“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早年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 在文学流派上,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和王廷相并成为“前七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王世贞《艺苑卮言》内引有“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书法亦是一绝,王世贞称: “待诏小楷师二王,精工之甚,少年草师怀素,行笔仿苏(轼)、黄(庭坚)、米(芾)及《集王书圣教序》晚岁取《集王书圣教序》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一家。”
徐祯卿著有《迪功集》、《迪功外集》、以及文学批判著作《谈艺录》。
徐祯卿16岁著《新倩集》。但早年屡试不第,读《离骚》有感,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记》;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士,因貌丑,不得入翰林,改授大理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贬为国子监博士。
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师,年仅33岁,为四才子中最早过世和享寿最短的。徐祯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胜野闻》(该书多诋毁明太祖的内容,实为诬告)、《异林》等。
“吴中四才子”中,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三人,以画或书法蜚声于世,独徐祯卿以诗歌名满士林。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早期诗作近白居易、刘禹锡风格,及第后受李梦阳、何景明、迪贡等影响,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参与文学复古运动,为“前七子”之一(其他六人为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所作《谈艺录》,只论汉魏,六朝以后不屑一顾,阐述重在复古之论。其诗格调高雅,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但仍不失吴中风流之情。
清人沈德潜编选《明诗别裁集》,四才子诗,只收录徐祯卿和文征明两人,文征明仅录两首,而徐祯卿诗竟辑录二十三首之多。他为前七子之一,声誉仅次于李(梦阳)、何(景明)。《明诗综》在比较徐与李、何诗歌时曰:“李气雄,何才逸,徐情深”,一语中的地指出徐祯卿诗歌的基本特征——“情深”。他虽然与李梦阳同调,但中原习气未深,江左流风犹存,吴中派清丽秀逸的风格仍有保留,较前七子其余各家诗作更有自身特点。《明史》用“熔炼精警”四字概括其诗风格。他长于七言近体,绝句尤精,清词逸格,情韵隽永。
徐祯卿所撰诗话《谈艺录》,颇多精辟警策见解,在明代诗话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话史中都是屈指可数的精品。且不说前后七子及其追随者们对此备加推崇,就连以反复古自命的钱谦益,也对徐祯卿这篇诗论大加赞赏:“专门诗学,究订体裁,上探骚雅,下括高岑,融会折衷,备兹文质,取充栋之草,删百存一,至今海内,奉如圭璧”。现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甚至直接将“谈艺录”用作自己的著作之名。徐祯卿作为“吴中诗人之冠”(《明史》卷286),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