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数行珠泪”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数行珠泪”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转调二郎神/二郎神》,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shù xíng zhū lèi,诗句平仄:仄平平仄。

“数行珠泪”全诗

《转调二郎神/二郎神》

数行珠泪

闷来无那,暗数尽、残更不寐。
念楚馆香车,吴溪兰棹,多少愁云恨水。
阵阵回风吹雪霰,更旅雁、一声沙际。
想静拥孤衾,频挑寒灺,数行珠泪
凝睇。
傍人笑我,终朝如醉。
便锦织回鸾,素传双鲤,难写衷肠密意。
绿鬓点霜,玉肌消雪,两处十分憔悴。
争忍见,旧时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赏析


【注释】:
这是一首怀人词。在《于湖居士文集》里,次于《雨中花慢 》、《 二郎神》之后,应是长子同之北返后,孝祥怀念李氏而作。时在乾道六年(1167)的冬季。
词以直抒胸臆开句。一个“闷”字,点明此时心情,统摄全篇。“无那”(nu ò),犹无可奈何也。“暗数尽”句,一夜之凄迷境况如犹在眼前 。“念楚馆香车”句,回忆当年爱情生活,写出“闷”之根源。楚馆、吴溪,指江南昔日曾游之处。香车兰棹,赏心乐目 ,皆与李氏共之 。然而好景不长。少年的风流韵事 ,转眼都成为愁云恨水。他们由于社会环境所迫,不得不分居两地。“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念奴娇》)可见孝祥当时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多少愁云恨水 !”乃是词人十几年来郁结心中的愁闷和悔恨的倾吐 。多少辛酸往事,只有两心暗知,如此点到即止,正说明其不堪回首 ,难以尽言 。“阵阵回风”两句,描写自己当前处境之凄凉。时近严冬,寒夜萧条,但闻朔风吹霰,呼啸回旋;旅雁宵惊,哀鸣沙际。两句看似写景,实则以景衬情。孝祥起知潭州,原非所愿。
曾奏请“于江淮间易一小郡”。他自比为南来的北雁,从一“旅”字可略见其当日心情。如此风雪之夜,由追忆曩昔欢娱更进而遥念李氏此时之孤寂痛苦 :“想静拥孤衾,频挑寒灺(xi è,灯花、烛烬),数行珠泪”,一句话,也是“孤灯挑尽未成眠”吧?写想象中的思妇独处,本由已之处境所生,却反怜惜他人,可见其爱之深,其思之切。
词的下阕,开始转用思妇口吻。 “凝睇”二字,承上启下,与“傍人笑我,终朝如醉”互为照应,其意味与柳永的“ 故人千里 ,竟日空凝睇”(《诉衷情近》)基本相同。“便锦织回鸾”句,用窦滔妻织锦为回文诗以寄其夫的故事,易“文”为“ 鸾”,取其与下句“鲤”字对仗更工;鸾凤一类字,尤常用于情人之间。从用典上也可证明此词确系怀念李氏之作。“素传双鲤”,源出古乐府《 饮马长城窟行 》,本是常用典,在这里却有言外之意。孝祥与李氏为避外人闲话,谅少有书信往来。著一个“ 便”字 ,已道出其中苦衷”如今即便能这么做 ,也无法尽“衷肠密意”了,因为 ,这毕竟是积累了十几年感情上的欠债!接着,词人又合写双方:一个是“ 绿鬓点霜”,一个是“玉肌消雪”,彼此都才三十几岁,年未老而人先衰。这正是感情长期受折磨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 十分”,见憔悴程度之深,语带隐痛。最后说“争忍见、旧时娟娟素月 ,照人千里”,乍看像是写月,与雪夜情景相背,倘理解作者此时激情驰骋,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则又觉得在情理之中。处此风雪寒宵,自会令人闷损。若在月明之夜,又当如何呢?“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见月如见人,该可聊以自慰吧?不是的!旧时明月相照,无论在楚馆,还是吴溪,月好人亦好。如今却不同了,月儿依旧,而人已两鬓斑白,玉肌消损,无复有乐。触景生情,倍添离恨。写月亦即写人,“娟娟素月”,是李氏少年风采的再现于今山川远隔 ,又怎忍见此时月色,千里相照呢?全词如此作结,自然是情思飘逸,有悠然不尽之妙。
反复吟唱此词,深觉作者神驰千里,而笔触甚细。
他高展艺术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上自由飞翔。去悬揣对方心理 ,设想不同环境下的人物心态,都能曲尽其妙。在章法上,上片主要写自己,下片侧重李氏 。但每片中又曾涉及双方,或单写,或并列。把情与景 、人与事,往日与当前、追忆与设想等等,组织融合起来。转折较大处便运用“ 念” 、“ 想”、“便”及“争忍见”等领头字句,层次分明,更增词情灵活之美。还有一点应该指出,即作者在怀念李氏其他几首词中,多有重圆、再见的希望。不仅早期的两首《木兰花慢》里有“ 鸾鉴分收”、“ 断魂双鹜南州”及“拟把菱花一半,试寻高价皇州”等句;比这首词早几个月写的《雨中花慢》还说 :“犹自待、青鸾传信,乌鹊成桥”。 只有此首不再提及,可能作者已经感觉到那些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词句)。孝祥卒于乾道五年(1169)夏秋之际,距作此词时间不及两年,这可能是他最后一首怀念李氏的作品了。

“数行珠泪”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zhuǎn diào èr láng shén èr láng shén
转调二郎神/二郎神

mèn lái wú nà, àn shù jǐn cán gèng bù mèi.
闷来无那,暗数尽、残更不寐。
niàn chǔ guǎn xiāng chē, wú xī lán zhào, duō shǎo chóu yún hèn shuǐ.
念楚馆香车,吴溪兰棹,多少愁云恨水。
zhèn zhèn huí fēng chuī xuě sǎn, gèng lǚ yàn yī shēng shā jì.
阵阵回风吹雪霰,更旅雁、一声沙际。
xiǎng jìng yōng gū qīn, pín tiāo hán xiè, shù xíng zhū lèi.
想静拥孤衾,频挑寒灺,数行珠泪。
níng dì.
凝睇。
bàng rén xiào wǒ, zhōng cháo rú zuì.
傍人笑我,终朝如醉。
biàn jǐn zhī huí luán, sù chuán shuāng lǐ, nán xiě zhōng cháng mì yì.
便锦织回鸾,素传双鲤,难写衷肠密意。
lǜ bìn diǎn shuāng, yù jī xiāo xuě, liǎng chù shí fēn qiáo cuì.
绿鬓点霜,玉肌消雪,两处十分憔悴。
zhēng rěn jiàn, jiù shí juān juān sù yuè, zhào rén qiān lǐ.
争忍见,旧时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数行珠泪”平仄韵脚


拼音:shù xíng zhū lèi
平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四寘

作者简介


张孝祥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汉族,简州(今属四川)人,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

作者介绍


张孝祥的生平

少年英伟
  公元1127年,北宋为女真金朝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同年宋高宗赵构在商丘称帝,建立了南宋政权。在南宋小朝廷与金朝常年对峙的风雨之中,发生了百姓大规模南迁避难的情况。张孝祥之父张祁亦率母领弟避难移居至明州鄞县(今浙江鄞县)。1132年,张孝祥出生在鄞县的方广寺的僧房中,并在鄞县生活到十三岁。
  由于孝祥伯父张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张祁仅任小官,张家在鄞县又无田产,因此较之于陆游,朱熹,张元干等出身书香门第,家境富足的同时代文人境况不同,张孝祥是在贫苦中成长,如王质在《于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书舍人奋起荒凉寂寞之乡”。
  公元1144年,张祁举家返乡,然而并没有回故乡历阳,而是居于芜湖,芜湖位于长江之南,金人威胁较少。芜湖、于湖二县名字唐后混淆,因此张孝祥自号“于湖居士”,指代实际是芜湖,亦足见他对芜湖这一第二故乡的深厚感情。
  张孝祥自幼资质过人,被视为天才儿童,《宋史》称他“读书一过目不忘”,《宣城张氏信谱传》说他“幼敏悟,书再阅成诵,文章俊逸,顷刻千言,出人意表”。公元1147年,张孝祥十六岁,通过了乡试,走出了迈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岁,孝祥在建康从蔡清宇学,二十二岁时,“再举冠里选” (张孝伯《张于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岁中状元前,事迹大致如此。作为一个出身”荒凉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时代文人中脱颖而出,必有不凡之处,归纳起来,一是才华卓绝,如时人对他的评价“天上张公子,少年观国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迈的性格,“谈笑翰墨,如风无踪”(张拭),“当其得意,诗酒淋漓,醉墨纵横,思飘月外”(杨万里)。从这些时人对他的评价中,可见他自少年时代起,便具潇洒倜傥的气质,英伟不羁性格。

高中状元
  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张孝祥二十三岁,参加廷试。高宗亲自将其擢为第一,居秦桧孙秦埙之上,同榜中进士的有范成大,杨万里,虞允文。此次科举考试,本来掌握在秦桧手中,因为高宗干预,孝祥才能得中状元。高中状元一事,改变了他一生命运。登上政治舞台不久,孝祥便站在了主战派一面,一则,他方第不久便上言为岳飞鸣冤,二则,他在朝堂上对秦桧党羽曹泳提亲“不答”,这一对主和派鲜明的反对立场,使得他得罪秦桧一党。桧指使党羽诬告其父张祁杀嫂谋反,将祁投入监狱,百般折磨,孝祥因此牵连受难,幸而秦桧不久身死,才结束了这段艰难的时期。

官场生涯
  1154-1159年的五年中,张孝祥官居临安,接连异迁,直至升任为中书舍人,为皇帝执笔代言,平步青云之态,难免遭人嫉妒。汪彻一纸弹劾,使其丢官外任。罢官以后,孝祥回芜湖闲赋两年半,在此期间,金主完颜亮南下,虽无官职,张孝祥仍旧密切关注战局变化,并提出抗金计策,致书李显宗,王权等军事将领,据陈战略。他的好友同年进士虞允文(1110-1174)在采石矶大败金兵,迫使金主完颜亮移师扬州渡江,亮最终被部下叛将所杀,南宋朝廷得到相对的稳定—— 听闻此事后,孝祥当即作了一首《水调歌头· 闻采石矶战胜》,词中所呼“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表达了他渴望能够建功立业,做一番事业的心情。采石战后,他赴建康,谒南宋主战重臣张浚,席上赋《六州歌头》词,慷慨激愤,张浚为之罢席。其爱国拳拳之心可鉴。
  1162年,孝祥复官,知抚州。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时值宋军遭符离之败,损失惨重。1164年,张浚推荐孝祥,称其“可负事任”,升迁为中书舍人,迁直学士院,兼都督府参赞军事,领建康留守,尽管当时因为军事失利,朝廷内议和声大起,张孝祥仍旧坚持自己主战收复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议。四月,张浚罢黜,八月逝世。十月,孝祥被罢免知建康府。主战派完全失败。汤思退指使尹樯弹劾孝祥,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击和排斥。虽然被打击重重,但是在无情政治斗争中,张孝祥更加坚定了自己主战的政治主张,认为只要能不懈奋斗,就能成功收复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参加《太平州学记》)
  1165-1166年,孝祥复官静江府。1167-1168,孝祥知潭州。1168-1169年三月,知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1169年三月,孝祥请祠侍亲获准,回乡退隐,绝意仕途。
  在十几年的官场生涯中,张孝祥几番起落,终究没有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最后黯然离开官场时的心情是抑郁的,但是他为官期间,颇有治才,怀着“恻袒爱民之诚心”,政绩卓著。在抚州时他身先士卒,一人单马与乱兵对峙,干净利落的平定了兵乱,离开抚州之时,父老夹道相送。在平江时,他惩治大姓奸商,收缴其米仓,第二年饥荒,用收缴的粮食接济灾民;浙东大水,两次上疏请不催两浙积欠,由于他的努力,朝廷从其所请,使得万千灾民得以生存。在建康时,孝祥专心治理水患,为民请命,招抚流民,处理妥当,足见其才能与魄力。在潭州时,孝祥关注农事,勤勉公事,善待于民,使得“狱事清静,庭无留滞”(《敬简堂记》)。最终在荆州任上,尽管不过短短数月,心境对朝廷的失望而愈发沉郁,孝祥仍旧尽忠职守,加强武备,整修军塞,筑堤防洪,建仓储粮,置万盈仓以储漕运。而在其第二故乡芜湖,张孝祥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亩田地为湖,疏通水源,为芜湖开通“水泽地脉”——今日镜湖便可为证。
  纵观孝祥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着爱民之心,能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所以每能创出佳绩,受到人们的敬重和怀念。

英年早逝
  1169年三月,孝祥返还芜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岁。英年早逝,殊让人为之叹息。对于其死因,据周密《齐东野语》:以当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饮芜湖舟中,中暑卒。
  张孝祥的死是让人意外的,孝宗有用才不尽的叹息,他的好友,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张拭更是哀悼,著文以悼之曰:
  嗟呼!如君而止斯耶?其英迈豪特之气,其复可得耶?其如长江,巨河奔逸汹涌,渺然无际,而独不见其东汇溟渤之时耶?又如骅骝,绿耳追风绝尘,一日千里,而独不见其日暮锐驾之所耶?此拭所以痛之深,惜之至,而哭之悲也。
  孝祥死后葬于建康上元县钟山之清国寺。今墓存于南京江浦老山。

张孝祥的爱情婚姻

正妻时氏
  张孝祥正娶妻子为表妹时氏,时氏当在1159年前卒于临安,除却简短的悼文三则外,《于湖集》中并无一词、一诗、一文提到时氏,双方感情应该是平淡的。

情人李氏
  23岁中状元时,秦桧党羽曹泳在朝堂上当众为女儿向张孝祥提亲,孝祥“不答”,当时他的身份是未婚的。但其实,早在十六岁时,他便同一位姓李的女子同居生子,儿子张同之,后来终生至仕。但在当时,李氏一直没有在张家取得合法地位,族谱中亦没有将她的名字收录其中,从1971年偶然发现的张同之的墓志铭上,更附为证。宛敏灏先生认为,孝祥在与时氏结婚前,被迫将李氏与同之送走,李氏入道观出家,从此二人再未谋面。《于湖词》中本来有几首意义晦涩的情词因此得解,其实是张孝祥怀念李氏之作,如《念奴娇·风帆更起》,《木兰花慢·送归云去雁》,《木兰花慢·紫箫吹散后》,阐述了词人对失去情人,痛别爱子的哀痛,悔恨与凄凉的心情。李氏究竟身份如何,这段感情因何要到被迫送别妻子,还是不解之谜,唯一可知的是,较之时氏,张孝祥对李氏的感情深厚得多。

张孝祥的文学成就


  相较词作流传之广,张孝祥的诗闻名度不高。较之词作,于湖诗追求的是另一种文学境界,韩元吉称之为“清婉而俊逸”,他的诗明显受宋诗的气质影响,学杜,学苏,承受江西诗派影响。诗作内容包含对国事的忧怀,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以及羁旅感怀,其中尤以感怀诗最佳,体现了其诗风的清婉俊逸,诗意的深隽奇正和诗韵的平实简淡。譬如《宵征》中“竹舆出林薄,十里月渐明,光彩散草木,凉意浸冠缨”,风格较其词的豪气,诗情主体清淡。


  张孝祥作为南宋初期著名文人,其文体靡所不该,而忧国慨敌的情怀无所不在。客观而言,张孝祥的文不如诗,而诗则不如词。其词“豪壮典丽”,并不局限于一种文风,而尤以忠愤悲慨的爱国词为世所名。
  总观张孝祥的爱国词作,字里行间无一不表达了他对故国的哀思长怀,对北伐中原的讴歌颂扬和对萎靡国事的感愤悲慨:如《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写“万里中原烽火北”,表达了对在金人统治下的北中国的怀念;《水调歌头·和庞佑父》以“剪烛看吴钩”,“击楫誓中流”,表达北伐抗敌的热情。他的代表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概括了自绍兴和议、隆兴元年符离兵败后20余年间的社会状况,对于南宋王朝不修边备、不用贤才、实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表示了极大的愤慨。词中写道:“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据说当时他在建康留守席上赋此词,张浚读了之后深为感动,为之罢席而去(《说郛》引《朝野遗记》)。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也说这首词“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可见其影响之大。
  除却立意鲜明的爱国词作外,张孝祥的咏怀词也因其英姿奇气的高雅格调而为人称颂,此类写景寄情、因事立意之作,如《念奴娇·离思》《水调歌头·泛湘江》,通过对江上“处处风波恶”的描绘和对屈原的吊念,表达了自己“天涯漂泊”和无辜被黜的感慨,隐约而含蓄的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而通过笔下描绘的旷朗情境,亦展示了自我胸怀。这一种经常流露的放旷、豁达的人生态度,显然是受到苏轼很深的影响,譬如《西江月·洞庭》的“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浣溪沙》的“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等,在清疏淡远的韵调中隐含着作者在饱受打击之后的牢骚不平。又如《念奴娇·过洞庭》是乾道二年(1166)因受谗毁罢官后自桂林北归的途中所作。上阕描写“表里俱澄澈”的洞庭湖景色,下阕抒发“肝肺皆冰雪”的高洁胸怀,被前人推为其词作中最杰出的一首。这类词作境界清疏空阔,情调凄凉萧飒,虽然没有直接写社会现实,但却呈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特殊色彩。
  除却同国事紧密相关的爱国咏怀词外,张孝祥的情词也别具风格。其情词深婉清丽,情切意深,佳作尤推思念情人李氏的几首作品,譬如《念奴娇·风帆更起》中,“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面对与爱人被迫分别,他的内心是自责而痛苦的,江月可以随人,而人不如月,身不由己,只能“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皋暮。” 又展现了词人另一面多情的内心世界。
  张孝祥的才情也能从其随手拈来的早期写景小词中领略十分,这类写景词清雅流丽,其中有许多描绘临安景色的作品,譬如《西江月》中描绘西湖春色的“十里轻红自笑,两山浓翠相呼”,或《菩萨蛮》中“吴波细卷东风急,斜阳半落苍烟湿”。临安不仅有清雅秀丽的一面,也有繁华热闹的一面,譬如《鹧鸪天·春情》中描绘的“杏花未遇疏疏雨,杨柳初摇短短风”、“行行又入笙歌里,人在珠帘第几重?” 写出了杭州春日郊游盛况,读来仿佛入画境,春意盎然。—— 可见张孝祥词作无论选材范畴,还是表现手法并不局限一隅。
  据说张孝祥“平昔为词,未尝著稿,笔酣兴健,顷刻即成,初若不经意,反复究观,未有一字无来处……所谓骏发踔厉,寓以诗人句法者也。” (汤衡《张紫微雅词序》) 因为是凭借激情进行创作,所以情感连贯,热情澎湃,语言流畅自然,又能融汇前人诗句而不见雕琢痕迹。 查礼说:“于湖词声律宏迈,音节振拔,气雄而调雅,意缓而语峭”(《铜鼓书堂遗稿》),正概括了张孝祥词的基本特点。他写词也是有意地学习苏轼,评论者也多以为二人极其相似,如汤衡说:“自仇池(苏轼)仙去,能继其轨者,非公其谁与哉?”(《张紫微雅词序》)
  张孝祥与张元干一起号称南渡初期词坛双璧。张孝祥词上承苏轼,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词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张孝祥文章,在当时就受到很高的评价,观《于湖居士文集》,文集十六至二十卷是他的政论、奏议、内外制等。这类文章,用词精炼,想法独到。较之奏议文,因张孝祥曾两任中书舍人,为皇帝代言,因此其四六应制文,词翰爽美,虽是公文,却并不呆板,气质古雅,晓畅自然,为时所誉。孝祥所撰游记不多,但所存数篇文字清隽,气质飘逸,写景优秀,譬如《观月记》。

张孝祥的介绍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本蜀之简州(今四川简阳市)人,先世移居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父亲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高宗(赵构)亲擢为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是年夏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岁。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

张孝祥的书法艺术

  张孝祥的书法在南宋一代名气甚著,高宗说他“必将名世”,孝宗亦在张孝祥去世后见到他遗墨“心实敬之”(叶绍翁《四朝见闻录》)。南宋朝诸多名家文人,都对孝祥的书法推崇有加。陆游谓“紫薇张舍人书帖为当时所贵重,锦囊玉轴,无家无之。” —— 可见当时受欢迎程度之高。朱熹语曰“安国天资敏妙,文章政事皆过人远甚。其作字皆得古人用笔意。使其老寿,更加学力,当益奇伟。” ——赞赏之余,对其早逝也深表惋惜。杨万里称“张安国书甚真而放,然学之者未尝见公之足于户下者也。” —— 欣赏之情可见。更有曹勋,王十朋,岳珂,董更,谷中等,都对张孝祥书法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张孝祥书法作为南宋著名书法家,其渊源甚广。孝祥并不局限于一家之长,而是广学各家所能,从而熔铸出自己的风格。其中尤以“学颜”,“崇米”为著。他的书法,一方面有颜真卿书法遒劲雄伟,气势磅礴,苍劲有力之态,一方面也有米芾书法的笔势奔放,秀拔清朗的面貌。除了揣摩前人墨迹,勤奋苦练之外,他也虚心求教当时书法名家刘岑,提高草书水平。总体而言,张孝祥各类书体皆通,而行草尤具飘逸奔放之势——这和他本身潇洒不羁的性格分不开,但同时,其字个体本身极具颜体的阳刚之美,力道遒劲,“观之者壮”,而力壮之下,却难掩其字清劲挺拔的英秀气质,正如“枯竹折松,驾雪凌霜”(曹勋《跋张安国草书》),可谓”笔力雄健,骨相奇伟,风格飘逸,气质清劲,并能自出新意“。他的书法盛行于南宋前期,在两宋书坛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张孝祥的书迹传世甚少,今天尚能看到的只有六副作品:
  1 《静安府帖》
  2 《临存帖》
  3 《关辙帖》
  4 《泾川帖》
  5 《柴沟帖》
  6 跋《黄庭坚书伏波神祠诗卷》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